首页>检索页>当前

国之大者·2021中国教育观察(一)

发布时间:2021-12-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马陆亭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习近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正在成为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关键推动力,创新是发展新动能,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新时代是创新发展的大时代,教育当从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推动各个领域的学术大师顺应时代发展而竞相涌现。

其实,大师已然存在,只是大众不觉。曾几何时,陈景润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影响了一代年轻人把自己的理想目标锁定在科学家上;袁隆平的去世,无数人为其哀悼,表达着心中的敬重;黄大年病榻之上心系国家事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接力而行。当然,还有更多的大师普通百姓未必知晓。“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高铁驰骋、北斗导航、疫情防控等等,哪一项不是以先进的科技为支撑?

那么,什么样的学者才能称得上是大师?首先看业内评价,学术成就同行公认;其次是行为世范,治学精神有口皆碑。第一条具备如下标志其一即可:创新学科领域,对科学发展做出开拓性成就;引领学科前进,是学界公认的大先生;支撑产业科技,拥有产业经济依存的先导性技术。第二条则需要综合拥有以下几点:有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追随者,学术成就本身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大众心目中的正直学者形象。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底气、自信来自何处?一是来自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内涵。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创新决定未来,梦想的实现必定有世界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支撑。

二是来自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正在得到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联合优势正在发挥,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拔尖人才+创新团队的工作模式不断完善。

三是来自对教育的重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都是国家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双一流”建设肩负中央重托,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产业学科等全方位发力。

四是来自广大教师的努力奋进,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已经成为让社会肯定和羡慕的职业,优秀人才不断涌入,创新活力得以激发,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五是来自青年学生,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已经到来,能力社会正在形成,多元而有活力的大学生正在步入黄金时代,教学相长成为现实。

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醉心学术工作,是大师成长的根本路径。干大事者不跑偏、事竟成,蓬勃发展的社会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养分,心无旁骛是成就事业的必备境界。当今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有学术灵性和学术抱负者发挥创造能力、追求学术理想、实现人生梦想的最佳场所。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高等教育要把握大势

闵维方

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习近平

大学历来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根本所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高速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今天,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大学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机构,更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大学通过培养造就一流创新人才和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提供发展动能,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镇,大学通过不断创造和传播文化与价值观,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在今天的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办不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世界强国。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心怀“国之大者”,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多样化。

为了增强学生应对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能力,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学习领域,形成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增强学生对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力。要彻底改变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开放办学的新理念,进一步强化学校同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实习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从而获得创新灵感。

同时要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并不断完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大学的创新潜力,提高我国大学科研水平,增强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个“国之大者”。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建设教育强国迫切呼唤大先生

张志勇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习近平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对广大教师的尊重,体现了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意味着广大教师必须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责大任。做新时代教育的大先生,这是这个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对广大教师的呼唤,这是民族复兴伟业对广大教师的呼唤,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教师的呼唤。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是社会知识生产、教育和社会变革的关键人物。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迫切需要教师成为大先生。

教师作为大先生,必须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教师职业之魂;教师作为大先生,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教师作为大先生,要有卓越的德行、学识和见识。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神圣事业。所有的从教者,都应有崇高的生命取向、价值追求、素养智慧,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学生。而我们的学生,终将成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他们的道德水准、精神质量、知识学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教师作为大先生,要有宽广的视野,拥有历史思维,具有世界眼光。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就要加强自我修炼。教师职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要善于洞察未来,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要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我们之所以要对广大教师提出“淡泊名利”这样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因为教育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教育一旦与“名”和“利”紧紧地挂在一起,教育本身就被异化了,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了。淡泊名利,要求广大教师作为大先生,要远离功利化、短视化教育。

教师作为大先生,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投入火热的教育改革实践,成为一个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人。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就要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信奉教育科学、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沉下心来,读书,读书,再读书!不读书,就会浮躁;不读书,就会肤浅;不读书,就容易变得非理性。一句话,不读书,就会距离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越来越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陆士桢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

当代青少年作为中国发展史上重要代群,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强国一代”“担当一代”,处于历史发展关键节点,他们的责任尤其重大。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中国的发展对当代青少年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的基础性工程。

少年“大志”是“国之大者”的精神之基。只有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自己的人生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发展才有了“志向的底盘,人生的脊梁”,才可能有大视野、大格局。

少年“大德”是“国之大者”的本源和伦理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事关育人的方向和基础,集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势,吸收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人的积极性社会发展,将个体成长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三者统一起来,明确了个体自我修养与国家发展目标,以及社会建设理想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立足于人本,突出了自由、充分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大格局。

少年“大才”是“国之大者”人力资源的奠基和系统工程。所谓“大才”必是厚基础,多学科的融合与把握各学科本质的有机融合;重智能,让青少年有更旺盛的求知欲、更坚韧的探索精神,更强的学习能力;求全面,知识的深度和覆盖持续提升;能创新,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出新。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才能担大任,而少年担大任,才有民富国强,才有民族复兴,才有“国之大者”。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新一代的要求,而落实教育“国之大者”的精神,培育有大志、大德、大才的人,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新的课题,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政治视野、更大的战略格局研究思考教育,懂全局、管本行;要把“国之大者”的高度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和过程中,从功能、目标、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国之大者”的追求;要进一步读懂当代青少年,进一步认识自我,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真正全面理解“国之大者”精神,落实“国之大者”战略的大先生,托起一代担当“国之大者”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教授)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国工匠

曾天山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习近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方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而言之,进入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离不开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支撑。

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我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为了满足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化、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从规模速度竞争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发展模式。劳动力结构优化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是产业升级的基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抓住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推动产业链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发展,将对人力资源供给提出更多结构性调整要求,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将进一步增多。

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变化的需要。随着我国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使用,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分工和新的产业部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岗位不断增多,技术性要求不断增强。这需要进一步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优化人才结构,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一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匹配度。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三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效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规律,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四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8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