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

www.jyb.cn 2015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考改革方案不仅对我国人才选拔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对我国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高考在文理不分科后将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从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高考招生改革考验高校的招生智慧,也倒逼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办出高校特色,招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生源。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全面启动。这次改革聚焦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监督管理体制,并确定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改革方案不仅对我国人才选拔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对我国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为例,思考并分析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

  高考改革必将引起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本次高考改革对高校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均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方案中的取消文理分科等举措必将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或者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来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开展与推进本科专业的与时俱进、优胜劣汰,有利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高考改革将引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次高考改革提出文理不分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遵循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拥有全面综合的知识和完善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人。高校要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以往那种过于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立足于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成为主流。

  高考改革将引起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站在大学的角度看,通识教育推行多年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高中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太窄等问题。高考在文理不分科后将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从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构建与实施。

  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和大学的内容有效衔接。在原来的高中文理分科的机制下,学生对于自己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不一定按照兴趣来决策,其中不乏存在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很多高中生的学习是“针对性”的学习,即高考考什么就学习什么,偏科比较厉害。有些科目的选取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高中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中学和大学的衔接会通畅得多,更加有利于人才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高考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面临着承担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窄促的专业知识构建已经完全不符合时代要求,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在以往的培养体系下很难实现。以目前的工科类专业为例,培养过程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怎样做事的问题,但为什么要做事、值不值得做此事、能不能做此事,则是人文学科、经济类、法学类学科要解决的。而未来从事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后者知识也必须成为其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

  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要求。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良好、文理交叉、知识全面、思维完善的人才。上海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采取切实措施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环境下,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能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如果一个人的职业与其事业能够相一致,他(她)将每天怀着极大的热忱、兴趣与激情去工作。如此这样,他(她)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的创新创造力将是无限的。

  高考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比较完整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既需要理科类型的收敛型思维方式,也需要文科类型的扩散型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需的,也是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本素质。如果思维方式存在缺陷,可能造成日后步入社会看待问题的片面和过激。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其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科交叉上,体现在综合素养上,尤其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上。所以,新的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引导与促进的作用。

  高考改革必将引起高校招生改革

  此次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强调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给了学校,也进一步落实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但是也对高校如何行使选择权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高考招生改革考验高校的招生智慧,也倒逼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办出高校特色,招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生源。

  高校和学生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以前高等学校除了自主招生外,考与招基本相同,也就是高考时考什么科目,高校招生时也就根据高考的科目进行招生。现在不同了,多元录取,打破一、二本分类录取等方式的改革,使得高考与高招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分,高考的内容与高招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给考生以及高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点,提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招生要求。从学生层面看,选择面的扩大使学生也增加了更多的自信心。

  高考改革倒逼高校办学质量提升。2016年起,上海高考将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打通了以往不同的录取批次,让所有高校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去竞争;取消了行政的政策保护,逼着所有学校都要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人才培养,重视如何招生。可以预见的是,高校的办学特色将极大地关联招生质量,甚至于高校各专业的就业质量都会对招生产生主动的影响。

  高考改革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择人才。高考改革也为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搭建了更好的桥梁。上海市2017年高考“6选3”科目要求组合的多元,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在引导着他们结合自身情况和个性特长,做好生涯发展规划。从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公布的高考选拔科目要求看,1096个专业(类)中415个提出选考科目是物理,占37.9%;其次是化学,有337个专业提出要求,占30.7%;再次是生命科学,有222个专业提出要求,占20.3%。在以前的高考中,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比例关系的。当然,学校固然可以提招生要求,如若提得不科学不合理,就难以招到预期的优秀学生。

  高考招生改革更加注重在推进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的引领作用。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长远目标与近期效果有效对接的一种平衡,更是为长远目标奠定基础性工作的有效铺垫。这里更加体现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学生知识学习以外的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的作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举措,给高中、给高校都提出了创新型的录取要求,体现着教育向关注人的培养本体的价值回归。对于高校来说,这部分参考内容起到了促进高校选拔模式的改变,而不再是简单地视分数为唯一录取与选拔标准。尤其关键的是,积极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使得一些无法以课程学习、分数记载等为体现方式的内容,纳入到了对高中生的发展评价之中。

  高考改革需要敢于担当、积极探索

  高考的改革过程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是尽善尽美的。目前上海市高考改革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文理不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即“二依据一参考”,这些都是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进行的顶层设计,基本上能想到的都尽可能想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并在多方互动实践中做好经验的总结工作以及针对未来新问题的探索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招生和就业大数据动态分析模型。高考在不分批招生的背景下,应该更加有序地引导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有序引导学生科学地填报志愿。比如,提供更加全面的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信息:高校介绍,包括各院系概况、特色培养、学生创业等情况;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师资情况、教学计划、科研情况、就业质量数据等,并提供不同学校间的横向对比数据查询等服务。以往不少招生计划的制定主要是按照学校师资情况等来确定,较少顾及真正的市场需求。今后将以大数据为支撑,从学科、专业和行业需求角度,分析不同地域高校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等,既满足考生选择专业的需求,也为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决策咨询。

  高校应大力推进招生录取改革探索。以往高校招生指标投放的科学性较难评价,综合性高校不可能把所有的几十个招生专业都面向某一个省份招生,很多时候某个高校单个省份招生数比专业数量还要小,高校也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在某一个省投放A、B专业,在另一个省却投放C、D专业。还有高校某个专业招生总数如何确定、不同省份的指标投放数量如何确定,也缺乏科学的度量评价体系。各高校应积极进行这些问题的大数据研究分析。与此同时,高校还要通过自主招生改革,探索解决一些目前无法面上铺开的难点问题。自主招生应该能够为在统一的高考制度下所无法选拔的特殊人才提供一个选拔通道;高考改革的一些方案可以在自主招生的点上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改革积累可供推广的经验。

  高校应大力推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高考改革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为高校选拔好人才,又要为基础教育引领方向。高校应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为高考提供更多的改革动力和支持。上海大学自2011年开始的按理工、人文、经管三大类招生和实施通识教育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为了应对未来对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求而开展的。改革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在大一学习结束时即开展专业分流,学校还创设了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有序衔接的研讨式教学课程体系,推出一批“核心通识课程”,构建了涵盖人文社科、经管和理工三大领域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和“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等组成模块。学校还整合建设了200门左右的通识选修课,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注重情操和素质的培养,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交融,从而为其一生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陈方泉  叶志明  叶红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李烨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