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www.jyb.cn 2016年01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突破,是当代中国新的发展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意义。为全面推进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学习领会和研究,本刊特约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界几位知名学者撰文,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升华,是对国外先进发展理念的吸收和借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创新引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纵观世界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曾几度转移,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动力。哪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哪些国家和地区就具有发展活力和经济竞争力。一些国家的崛起都抓住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比如,英国抓住了蒸汽机革命机遇,成为世界霸主;美国是电力革命的赶超者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成为近百年来的世界第一强国;日本、韩国等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等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华文明曾经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在近代工业革命来临的时候,中国错过了发展机遇,由一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了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僵化封闭,没有跟上科技革命的潮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不仅使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也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许多群体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不时出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应运而生。“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这次机遇,将有助于我国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 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类型。要素驱动是指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取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它一般适应于科技创新匮乏的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等条件制约,单纯依靠这种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常常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投资驱动依靠的是持续的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从而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在经济实现起飞和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这种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从而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最合理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源。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8000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质的飞跃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所以,在全面创新进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鼓励原创突破,激发新思想和新探索,社会发展才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推进创新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火车头”,也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保障和支持。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科学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推进理论创新,需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建立健全制度创新体系,是推动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同时,科技创新需要形成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其中,创新发展贯穿各个发展理念之中,各项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都需要通过全面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通过创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新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有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现绿色发展。比如,可再生能源革命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和环境问题,如果能够实现光伏、风电、能源互联网等的大规模应用突破,将为我们破解能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提供“一箭双雕”的解决方案。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针对如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只有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文化创新,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是让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活力,才能跟上世界创新发展大势,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必然是从过度依赖消耗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我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技能人才近1.6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也有1亿多。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形成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风尚,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只要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有无穷的潜力。 发挥人才优势,应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问题,围绕重点学科领域,下大力气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应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教育创新为各方面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抓好教育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大计。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重点、区分层次,引导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其能够在国际上竞争高下。同时要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教育国际合作。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制约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比如,我国现在还有不少科技成果脱离实际、束之高阁,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推动创新实现价值的链条上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的关卡,包括产业、市场、人才、教育、财税、金融、政府考核等方方面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 软件和创新的一流才是真正的“双一流”02-27
- 刘延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02-06
- 创新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01-24
- 创新当有“度”有“道”01-19
- 在继承与创新中管党治党12-01
- 崔岩:创新发展,智造梦想挺起工业脊梁11-22
- 滚动支持计划带来科创新动能11-14
- 长沙理工大学:“让创新的基因在校园流淌”11-10
- 钱颖一对话马化腾:未来的创新创业要留意跨界11-01
- 北京市朝阳区:服务引领教研的“创新力量”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