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www.jyb.cn 2016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伴随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基本现实,其既是高等教育自身本质属性的反映,又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更是各国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与水平,对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实现价值。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更是国家使命、地方需要,以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从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反映出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想与努力。世界著名高校,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无论学校历史长短,发展进程中无一例外都制定并有效实施过国际化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针对性”与“质量”相并列,认为三者是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方面,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非人们主观上可以随意选择的事情,也非某个或某些国家独有的现象。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与消极抵制,或是避而远之,而应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融入其中,否则就会“不入时,不入门,不入流,不入道”,从而严重制约与阻碍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回应国家战略发展的神圣使命。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而“面向世界”,实质就是要求教育走国际化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针对性阐述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与部署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而且,随着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与深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并营造了得天独厚内外部环境。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高等教育回应国家战略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与有效路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承创新文明、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在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需要借鉴他国经验;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学生需求业已超越国界,日趋期望了解国外知识,获取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教师要想在学术上不断创新,就必须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与体系。因此,在当下经济、信息全球化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无法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全面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的任务,只有通过彼此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与借鉴,才能在互通有无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与水平,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教育理念、学生、师资、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国际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学界对其界定一直未达成一致观点。尽管不同学者与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各异,但无论是基于何种视角,高等教育国际化都是置高等教育于国际化情景之中,积极引进,大胆输出,致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丰富,但教育理念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国际合作办学是其核心内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诸项功能中,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留学生和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人数的增加,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无不以高水平国际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承载着知识的传播与育人的功能,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本质是建设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多国化、多民族化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师资结构的国际化和师资水平的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工作,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点,课程国际化只是国际化的初步工作,课程实施过程国际化(教学国际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突破口,科学研究国际化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学术传统、基础与优势,展开跨国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国际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既可以是短暂的学术会议或专题讨论会,也可以是某个研究课题或领域的合作研究项目。合作办学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加强同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企业的联系,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努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切实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重视教育主权,科学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教育主权问题。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捍卫教育主权、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特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处理好的重要课题。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受时空限制,是当下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一种双向进程,既要走向世界,又要注重寻根。高等教育亦是如此,国际化与本土化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两个维度,他们从纵横两个向度交织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共同推动着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与本土化汇通的桥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共性且尊重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是教育国际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任务。若单向度地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本土特色必将会日趋淡化甚至消失,高等教育服务本国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也会逐渐被削弱甚至丧失。实践也证明,“愈是民族的, 愈是世界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若过分地强调本土化、个性化,或总以特色化来抵制与拒绝国际化,就会使我国高等教育游离于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之外,而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因此,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实施“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国家教育主权,以民族、本土化为基本依托,致力构建既符合全球化潮流、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又立足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特性、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

  2.坚持对外开放,科学处理开放与保护的关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坚持对外开放无疑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前提与先决条件,高等教育探索真理与发现知识的独特功能,决定高等教育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吸纳外来的科技、文化,在知识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但是,由于教育属于特殊服务行业,涉及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社会道德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事关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开放都是十分审慎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高等教育无论是条件、规模、结构还是效益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相比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如果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未掌握好“度”以及制定好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必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对本国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而且,因高等教育属于文化领域范畴,其文化属性决定其必须注重本国、本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发扬,在独立性基础上确保自身文化的永续发展,同时推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因此,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唯有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科学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尊重本国的历史、文明与传统,以博大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并将自己独特经验纳入全球视野,使民族性在与全球性接轨中取长补短,才能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自觉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汲取国外先进文明成果,保持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推进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科学处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壮大本国高等教育实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在互相学习、彼此合作中取长补短,才能适应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完美状态是“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平衡和谐状态: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积极吸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与水平,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效、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大胆输出,变被动交流为互动交流、主动交流,努力实现由“学别人”到“别人来学”的“质”的嬗变,致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并确保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

  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这种交流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很强的不平衡性,在当下更多表现为单向度的影响与控制,即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和坚实的经济后盾,往往会在这种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如国际学生的流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人才流向亦是如此;而文化输出,则主要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易导致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造成发展中国家文化个性的被同化乃至丧失,从而使两者不平衡状态进一步拉大。

  因此,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始终立足民族的、本土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统筹“输入”与“输出”,既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主动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接近和达到国际公认标准,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与接受;又要以国际眼光,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主动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积极向国外输出高等教育服务,使我们的教育资源能在国外的教育市场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换言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世界高等教育进步事业中做出自己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KNIGHT JANE.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Journal of Stud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1997(Spring):123.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界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为2013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路径研究”(2013GH027)、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际视野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15NDJC189YB)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郜正荣,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