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开放是大学昌盛的基础

www.jyb.cn 2016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本期特组约“教育开放”专题理论文章4篇,以加深对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对外开放的认识和思考。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是大学的组织属性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是国家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并反过来助推了国家的发展。七、八年前,笔者到瑞士参加学术会议,主题发言后一位来自巴塞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马教授,中国为什么能取得长达三十年的快速、稳定、持续增长?”我不是经济学家,我当时的回答是:“中国人爱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中国人在学,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中国人,中国人知道世界发生的一切。”这就是开放的结果,对后发型国家而言学习甚至比创新还要重要。大学是学习型、创新性组织,开放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国家战略

  遵循着改革开放的国策,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到参与者,开始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近二十年间,每到国外访问或接待外国代表团,我发现对方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很感兴趣,国外同行甚至基本都会“985”、“211”的中文发音,希望我们介绍。虽无确凿证据表明国外是在学习我们的重点建设道路,但日本的“21世纪COE项目”、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韩国的“21世纪智慧韩国”、俄罗斯的“创新型大学评选”等是尾随我们而进行的也是不争的事实。此外,还有公平、质量、区域、创新、创业、投入等诸多共同的议题,表明国际高等教育在走向相融、相通。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际合作、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等大国外交和发展政策,着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高等教育是其中最为恰当的载体,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开放意义的认识,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和内容形式。

  开放是一种文化。教育具有文化的社会属性,远古时期的教育与礼仪训练密不可分、学校与祭典活动相伴相生,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创造、应用,传承人类文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自我进化。时至今日,高等教育以科学、理性、专业思维引领社会,学术性代表了对真理的普遍追求,民族性反映着对文化的特殊需要。开放是一种文化状态,体现出“地球村”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并实现与世界的和平共处,是教育的基本责任。每一个国人,当他走出国门,或与外界联系,都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开放是一种模式。系统科学的研究揭示:开放是系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封闭组织最终必然走向沉寂;同时,结构决定功能,系统功能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予以保证。这说明,开放既是必须的,也是一种模式选择,不同的开放模式造成的结果可能不同。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完善教育开放政策、努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关注合作办学质量、重视国际协同创新、引导国内学校境外办学、丰富发展人文交流机制、推动出国留学和引才回国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开放是一种思想。既然我们认同、肯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出现的问题是策略性、方法性、局部性的,而不是战略性、实质性、全局性的。小原则要服从大原则,小思想要服从大思想,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否认开放。开放还是我国重要的发展理念,要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开放。

  开放是大学的组织特征

  早期的大学是国际性学术组织。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其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着拉丁语这一共同的语言进行着教学活动。追根穷源,大学University一词系由拉丁文Universitas演变而来,原意为社团、行会、联合体,直至14世纪才成为特指大学的专用词;其词根universus,意味着普遍性、普适性、世界性、宇宙性;universus还有一解是由表示“一”的unus和表示“沿着……方向”的versus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当时学校的专用词是拉丁文studium,它后来演变为学习的专用词,studium generale指接纳来自不同地方学生的学校,studium particulare指只接收当地学生的学校,现今西班牙的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就是在1499年由Studium Generale更名为Universitas的。以上揭示出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四大特征:学者共同体、普遍真理、高深学问、国际化。

  大学是开放性组织。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认为:教师同时归属于一门学科和一所大学。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大学教师也因此具有世界公民的特征。时至今日,许多国外大学依然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方向,他们会如数家珍地向来访者介绍其国际教师、国际学生的比例,介绍他们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合作项目。为什么?是因为不同国家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试想,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凑在一起,天长地久,能不互相影响、能不产生新想法吗?

  大学是学习型组织。传授知识是早期大学的唯一职能,人才培养现今也仍然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或首要职能。大学要探讨高深学问,而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高等学校就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办学。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决定着创新的起点。大学要成为最新学术思想、前沿成果的聚集交流场所,就必须开放办学。越是一流大学,开放性就越强。

  大学是创新性组织。创新需要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而这需要开放的环境。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河中,以学校为基础出现的制度性创新模式主要有:解决真实问题,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和实用主义哲学成就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访问讲座制,是吉尔曼(Daniel Coite Gilman)为美国研究生院设计的有助于思维碰撞、避免思想僵化的学术制度;跨学科中心,有助于催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产学研合作,学以致用,使学校和产业界产生紧密联系;健康校园文化,激发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和创意;国际化,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思维碰撞;学术创业,促使科技与市场的无缝联结,成就了著名的硅谷;等等。这些模式都是在大学的开放中实现的,包括向世界、社会、同行等不同方面的开放。最后,还需要有共同的范式、规范的学术语言,不能光求异还要求同,以构成科学共同体。

  大量的地方高校产生,是大学开放遇到的新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产生和学生规模的扩展,一批高等学校逐步地方化。大学走出象牙塔,也是其向社会开放的过程。美国在赠地学院后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发展,英国的新大学和多科技术大学设立,德国《基本法》规定各地居民享受相同生活条件权利下的大学设立方式,法国1968年后大学的扩充,日本在“一县一大学”名义下建立的新的国立大学,以及我国在世纪之交轰轰烈烈完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都是例证。高等学校的地方化带来了高等教育性质的一些变化,如,从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转向为地方发展服务,学科、教师的国际化色彩减弱、地域特色增强等,这将赋予开放新的涵义。既要扎根地方,又要发展学术,需要教育规律加社会需求、全球视野加地方特色兼顾。地方化后,高校需要努力扩大师生来源区域的广泛性,否则,都是本地人必将固化思维,对创新不利。

  在开放竞争中优化高校生态

  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基础,是高等教育活力的源泉。我们需要坚持开放的思想不动摇,寻求适宜的开放模式,形成大学开放进取的健康文化。

  开放必有竞争,这种竞争需要有序开展,并主要在同一群落内进行;竞争对应着协同,群落之间错位发展,共同满足着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竞争与协同的呼应,将推动整个系统通过涨落不断达到新的有序——更高层级的有序,即推动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更高、有序程度增强,能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更全面地满足社会需求。经过800多年的不断进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学模式,而成为复杂、多样、有序的高等学校体系。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高等学校间的竞争、协同关系,有效激发、保护它们的发展活力。

  开放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各高校间有着共同的需求,但不同学校在模式、重点、方向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一流大学是世界学术共同体公认的结果,它需要让自己置身于世界著名大学的星群之中,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它的开放要有利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流入,并保持与知识创新前沿的紧密合作;行业特色大学需要加强同本行业领先国家的合作,扩大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开放,让大学成为国家行业发展的技术先导,让大学与龙头企业共荣共生;地方高校要加强同区域的合作,扩大向社会的开放程度,努力成为地方的文化、技术中心,同时要努力提高外省市师资、学生在自身总量中的比重;职业技术院校则需要直接面向市场,与企业对接学科专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着力构建紧密合作的联合体。

  社会、经济、家庭已进入多元需求时代,我国的两千多所高校本身也是一个层次、类型、区域的市场群落,各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根据需求在完善整体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有差异化的政策。开放是发展大势,更是后发型国家后来居上的不二法宝,高等教育的开放政策方向应该是促进学校、教师更有效的学术交流,这也是衡量具体政策是否合理的基本依据。对不同高校群落的政策,应该强调针对性,如对一流大学是支持自主性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提高国际化程度,对行业特色大学是瞄向世界前沿技术、鼓励产学研结合,对地方高校是支持向社会开放、鼓励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对职业技术院校是支持开门办学、鼓励与企业的合作。政府还需考虑个性化的政策,兼顾每所学校的创新和特色,灵活性地支持各地、校因地制宜的做法。

  政策的软环境有时比经费的硬支持还要重要,因为开放的环境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它会使人眼界开阔,有助于直接进入世界科技前沿或推动生产力发展,事半功倍。我们需要不断扩大政策的包容性,努力实现体、面、点全覆盖。

  【作者马陆亭,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