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打造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

www.jyb.cn 2016年07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是培养现代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我们必须着力打造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支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工程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面对欧美等国“再工业化”加速发展与中低端制造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的双重压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多项推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措施。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部署了十大重点领域23个优先发展方向。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放在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首位,并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入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有与之要求相匹配的人才,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特别是工程应用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要逐步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规模来看,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对比国际标准要求,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在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沟通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对比制造强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状况,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有学者对中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在业总人数将达约1.52亿,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占在业总人数的20%。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到2020年将达到1000万人,要比2010年多出598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比例占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总量的75%。此外,我国制造业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我国工程教育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数量上满足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也需进一步提升。

  第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构还不能适应制造业发展的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还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与制造业发展不匹配,与行业用人标准不对接,学科专业交叉复合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制造业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足,例如高水平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中国制造+互联网”需要的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而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还没有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区域产业特色及自身定位来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

  第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还不足以应对制造业发展的新挑战。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提高创新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还没有与全球工程创新同步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是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无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进行准确预测,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对接企业需要;二是产学合作机制不顺畅,未能充分发挥制造业资源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作用;三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与国际评估认证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那么,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改进中国工程教育,让工程技术人才质量足以支撑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前列?我们不妨先从“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建设着手,从学校层面把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内涵与实质

  在探讨制造强国背景下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如何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三个关键词的分析,来把握这一类型大学的内涵和实质。

  1.现代化与现代化大学

  现代化是个横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概念。从教育学角度看,现代化包括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其核心是“实现教育中人的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大学呢?现代化大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810年德意志人创办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建立之所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因为它是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定义的指导下创办起来的。当年,在“科教兴国”及“国兴科教”战略影响下,洪堡、费希特等人根据“科学、理性、自由”的原则,推行新人文主义教育路线,创办了柏林大学,使“柏林大学模式”成为世界大学的样板。因此,现代化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科学、理性、自由等人本主义特征,并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至今,这些理念仍是现代化大学的精神核心。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现代化大学的实质是“培养现代化的人”或“使人转向现代化”,现代化大学的理念、制度、环境塑造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并体现出不断变革、发展的特征。

  2.工程应用型人才与工程应用型大学

  有学者以人类活动的过程和目的作为人才分类的标准,将人才类型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直接投身社会实践的人,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可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可再细分为工程研究型、工程规划型和工程应用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运用工程理论和技术手段去实现工程目标的人才,这类人才糅合了学术与技能、工程与技术,是中间型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工程应用型大学界定为: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实施本科及以上层次工程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服务于工程领域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定位具有四个特征:定“性(性质)”在工程、定“向(面向)”在行业、定“格(规格)”在复合、定“点(特点)”在应用。工程应用型大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产品或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工程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能力、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3.特色与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一所高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对“特色”的理解,应把握这样几个要素:一是独特性,办学特色应是本校所特有的,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自主创造;二是优质性,特色是水平,是优势,其基本要素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三是稳定性,办学特色应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传统是特色之基;四是发展性,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优良传统的理性总结,更要反映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五是认可性,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产生、保持并发展的,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并被公认的。总之,特色就是个性的、凝练的、底蕴的、可持续发展的、全体师生和社会认可的、人无我有的东西。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内涵就是取现代化大学、工程应用型大学、特色大学三者的交集,首先,它是一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学;其次,它是一所以本科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大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问题呢?原因在于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高度的契合性。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还培养一定数量的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技术师。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这类学校主要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还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和少量的博士。

  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建设路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和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多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坚持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为目标,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1.办学理念坚守:四个主动融入

  面对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继承工科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上海先进产业,确立了“四个主动融入”的办学理念。第一,主动融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之中,进行科学定位,准确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主动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三,主动融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之中,集内外资源,形成比较优势。第四,主动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之中,提高市场适应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个主动融入”的办学理念增强了学校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

  2.顶层设计优化:三育共存、两体共生、有主有次

  院校分类与教育分类和人才分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类型的院校可以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工程应用型大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其顶层设计和办学实际表现出“三育共存、两体共生、有主有次”的特点。“三育共存”是指在教育类型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施三种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既培养学术型人才又培养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体共生”是指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学科学位体系与专业学位体系共同生长。“有主有次”是指三种教育类型和两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是有主次之分的,三种教育以实施工程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工程应用领域的工程型人才,也就是工程应用型人才;两个体系以学科学位体系的发展为主,主要培养工科学士、硕士。

  在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逐步发展为拥有21个院(部)、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自设)、85个本专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在2014年,学校获得了艺术硕士(艺术设计)、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实现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面向未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继续探索学科博士及工程博士的培养,逐步完善学科学位体系及专业学位体系,探索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模和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3.办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

  与行业协同育人,构筑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教育逐步实现由“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转变。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学校规定了“顶岗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采用代考勤、随机寻访、联络查访和结束考评等方式确保“顶岗工作”质量;实施了“预就业工程”,将产业合作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每年有40%以上的毕业生被合作单位录用。近年来,产学合作教育人数规模稳步扩大,每年超过9000名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覆盖13个学院、64个专业,国内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总数达779家。

  与行业“协同办学”,构筑卓越工程教育模式。学校与行业协同办学,主要是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企业协同办学院、协同办专业和协同办基地。协同办学院,即设置校企合作的院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实行“企业方院长”制。协同办专业,即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之上深化专业改革,引进、利用企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建设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进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保障试点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1年以上的企业培养。协同办基地,即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基地与平台,构筑多方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和综合工程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目前,有250余家企业与学校建立了校外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平均每个专业拥有4个左右。近年来,学校拓展了长三角地区的区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并进一步拓展了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内的国际联合办学。此外,学校还先后同上海市长宁区、宝山区、松江区人民政府以及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等签订或续签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

  与行业协同创新,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与行业企业、事业等单位共同建设了10余个服务和研究开发中心或基地,积极衔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导向,搭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成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成为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及首批“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还成立了海宁分园,园区11家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列为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事业单位。学校初步形成了科研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双轮”驱动体系。

  4.强化办学特色: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技术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围绕国家和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并进一步对接创新链和技术链。学校鼓励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交叉与融合,促进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科协同、艺工交融和文理渗透。优化学科学位点布局,着力打造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与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专业硕士学位点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不断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生态,打造制造工程学科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管理与经济学科群、信息智能工程学科群等学科集群。与行业、企业共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探索实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以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更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5.人才培养改革: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

  在“三协同”带动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调整学分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学分,实施“一学年三学期五学段”课程教学体系,每个学段8-9周时间。缩短了每门课程的教学和开课周期,计划每学段都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使现有的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大大增加,同时也保证学生“工作”和学习两不误。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正努力将“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力争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覆盖到全部工科专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未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致力于为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强盛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权.德国工业4.0:我国制造业新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设备工程,2015(1).

  [2]严恒元.欧盟开启“增强型工业革命”[N].经济日报,2013-04-18.

  [3]《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

  [4]刘菊香,胡瑞文.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十年需求预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5]李工真.现代化大学的由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

  [6]杨金土.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7]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夏建国、易丽,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夏建国为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