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www.jyb.cn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这是今后加快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2015年国家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高校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指明了新方向。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力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在办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

  构建“四航”协调发展新格局,巩固和拓展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灵魂。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和发扬特色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社会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目标,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形成了“军航”“民航”“航天”“通航”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巩固“军航”特色

  学校始建于1952年,因航空工业而生,因航空工业而立。作为东北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航空人才的高校,学校始终将服务国防建设作为学校的主要服务面向,为国家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学校划归地方管理后,仍然秉持着浓厚的国防情结,始终将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本办学理念。学校一直与国家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联,先后成为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以及辽宁省、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共建高校。目前,学校重点建设了“航空航天设计制造”和“信息与控制”两大学科集群,形成了以航空主体学科为龙头并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良好格局。

  2.夯实“民航”特色

  1999年,学校获批建设全国首批乘务类专业,并立足航空传统优势学科,开展乘务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2004年,学校为了拓展“民航”特色,成立了民用航空学院,并于2007年形成以飞行技术(飞行员培养)专业为龙头,以乘务、机务专业为两翼,以飞行签派员(交通运输专业)培养为中心的完整的民航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学校成为全国11所具备培养民航飞行员资质的院校之一,成为中国民航局全国4个飞行签派员训练中心之一,成为东北地区同时拥有“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地面理论考试考点”和“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考点”的高校。目前,学校向民航系统输送各类毕业生近2万余人,成为民航业务领域一支重要力量。

  3.拓展“航天”特色

  201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校的办学特色也逐渐由“军航”“民航”向“航天”拓展。2012年,学校正式创立了航天学科及专业,开展空间飞行器设计与控制领域的相关研究。航天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国家重大航天科技发展需求,始终坚持以项目带动学科的基本理念,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支以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为主,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优质学科团队。

  4.开辟“通航”特色

  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出任沈航校长。来校后,杨凤田院士敏锐地捕捉到通航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提议利用学校深厚的航空优势资源,开展先进通用飞机系统研发,并于2011年依托学校成立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2013年研究院获批成为辽宁省5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4年,研究院协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成为第二批“2011计划”区域入围的两所非“211”“985”高校之一。中心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全面提升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先进通用飞机攻关和高校自主创新及拔尖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打破协同体单位之间的体制壁垒,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成立理事会、科学咨询委员会、监察审计委员会,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加趋向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此,学校采取系列举措,着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创新教育,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1.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过去十年,我国高校发展之路都是外延式发展,办学规模大幅提升、校园硬件明显改善。但是,大不等于强。高校亟须走内涵建设之路,走提升质量发展之路。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以教学为牵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管理等方面相互协调、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学校坚持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制定教育教学发展主体思路。学校在经费保证、队伍建设、工资杠杆设置等方面也坚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优先保障、优先满足、优先投入。“十二五”期间,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对学科专业进行了大胆调整,形成了以传统优势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2016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筑基工程”,统筹推进教、管、学等环节,促教风、抓学风、带校风,探索建立学困生学习预警和精准帮扶机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干得好、留得住、用的上”的美誉。

  2.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核要求和重要引领。高校必须始终在育人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培养好党和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近年来,学校着力实施三项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一是理论武装工程。学校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引领。二是文化熏陶工程。学校每年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阳光体育节、读书节、高雅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目的。三是价值观引领工程。学校大力选树师生中的先进典型代表,开展“最美沈航人”“最喜爱老师”“沈航榜样”评选表彰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内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追求并逐渐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3.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育人过程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发展必须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将创新发展理论融入育人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还是“3+1”联合办学模式的实践,学校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十二五”期间,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组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200项,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600余项;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00余项,省级以上立项近400项,为师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2012年,学校成立了创新实验班,并于2014年更名为创新创业学院。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一体化(课程、实训、孵化一体化)、两等级(校级基地和专业学院基地)、三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虚拟与实体结合)、四层次(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团队培育、成果转化)”的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成功培育出沈阳市七大众创空间之一的维文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学院还依托学校行业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大学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参与通用飞机的型号研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导向机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引进硕博士200余人,近100名教师完成了博士和硕士学位进修,600余教师先后赴国内外研修。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5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目前,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专任教师100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500余人,博士学位人员近400人,硕博比达到90%,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适中、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把握深化综合改革的机遇,消除旧的办学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最多的就是改革,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高校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抓住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契机,深化改革,建章立制,消除旧的办学体制机制障碍。

  1.落实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指导高校办学的根本大法。2014年,学校作为辽宁省首批《章程》起草试点单位,全面展开章程制订工作,2015年初,学校章程获辽宁省教育厅核准,成为学校今后规范发展、依法办学、按章办事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顺党政工作关系。党政主要领导不直接分管人、财、物,主要负责抓方向、谋大局、议大事;副职领导业务分工实行AB角制,建立了主管领导与协管领导交叉管理、共同协商的机制,提升了班子工作的整体合力。为了进一步释放学术权力,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全校教授遴选产生,进而推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教授职称评聘、学科建设方向确定等重大事项,真正将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还要积极推进校园民主进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办学,让全校师生共享发展成果。为此,学校每逢重大事件和重要决定,都召开“双代会”讨论审议,在推进办学民主的过程中,增强了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学校以前的管理模式是“学校牵着学院走”,而当下改革着力点放在“学院推着学校跑”。学校充分给予二级单位办学自主权,提升其办学活力。2013年,学校试点推进“两级管理、三级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校、院两级主体责任和权力,组建航空航天工程学部,目的在于集约优势资源,形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合作科研的优势局面。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守“质量”底线,确保办学质量不降低。二是坚持不设改革“禁区”壁垒,全面下放财务权、人事权和资产分配权。三是坚持“联动”效应,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和学生管理,还涉及财务、人事、科研、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任何一项都不能单兵突进。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干部目标考核为牵引,以推动学校资源配置为手段,以监督制约落实为保障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体系。

  3.走开放融合办学之路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校办好教育也需要有国际大视野。对于高校而言,以开放融合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汇聚育人资源、实现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应该成为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学校与40个国家(地区)的12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生源国别达78个,年累计在校留学生人数达1400余人,在校学历生规模位居辽宁省工科高校首位。“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与海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100项,资助300余名教师出国深造,近500名学生出境学习交流。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深刻理解国际办学的深刻内涵,充分响应并抓住“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的巨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品牌建设。此外,学校还将进一步推进校企融合与校地融合、校校融合,主动适应人才供给的需求导向,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动服务行业需求,在协同与服务中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作者,陈保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