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克服"两化"落实"两本" 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www.jyb.cn 2015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针对高校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同质化”和“异化”倾向,需要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育人为本,回归教学,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正本清源。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三个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度、对人力资源强省的贡献度以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落实以生为本理念,要着力解决“五学”问题;落实以师为本理念,要正确处理好九组关系。 

  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起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已进入第二个五年,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校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针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和“异化”倾向,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共同发力,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克服“同质化”;坚持育人为本,回归教学,克服“异化”。落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在办学中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正本清源,为努力创建地方高水平大学添注动力。 

  立德树人,提高质量是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价出现分歧。有的认为质量“提高了”: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有的认为质量“降低了”:低层次学校升格了、低分数考生上大学了、生均占有教育资源降低了。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切不可作非高即低的二元评价。所谓高等教育质量,包括国家或区域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以上三者发展必定是不平衡的。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就是要破除其中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消极因素。 

  1.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锁定目标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高校领域任何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率先进行思想观念改革才能确保改革目标不发生偏差。当前思想观念改革要从质量观、教育观、高教观、教学观、人才观综合入手,全面更新思维观念。质量观方面,要变单一质量观为多元质量观,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依据是“两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三个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度、对人力资源强省的贡献度以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教育观方面,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教观方面,要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内在统一;教学观方面,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和“以教师教学为本”;人才观方面,要由“学术人才”、“专业人才”、“职业人才”共同组成,尤其强调“人人成才”理念。 

  2.体制机制改革是抓手,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寻求着力点和突破口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当体制机制失去活力,改革便势在必行。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唯有改革创新各项体制机制,才能抓住关键。独木不成林,目前高校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对于体制机制改革,只有“综合”才能“深化”。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对外开放机制和评价机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人才培养体制方面,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引入企业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实现“招培就”联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加快推进各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现代大学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方面,要真正实现管评办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学体制方面,致力探索产教融合(或可称其为“教产融合”,将“教”置前,更强调高校主动融入地方、融入企业的主动性);对外开放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评价机制方面,既要评学校,也要评教师和学生。评价学校的标准是“两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教师重在“教”,评价学生重在“学”。 

  3.教学改革是核心,为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保障力度和效度 

  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教学改革占据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地位,只有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才能切实保障高校综合改革的力度和效度。教学改革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改革,涉及到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载体、场所、教师、学生等诸多要素。目的方面,要由“教改”转移为“学改”;任务方面,要由“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学”;内容方面,要由“知识为主”转变为“能力为主”;方法方面,要由“灌输”更新为“指导引导”;载体方面,要由“黑板”延伸到“网络”;场所方面,要由“传统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社会课堂、企业课堂、网络课堂、国际课堂等);等等。 

  克服同质化和异化倾向,特色办学,提高教学水平 

  1.坚持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克服同质化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势头之猛、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历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矛盾开始显现,其中最主要的四组矛盾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带来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与高等教育趋同发展的矛盾;增强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高等教育强劲发展势头与资源保障乏力的矛盾。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安徽高等教育适时制定“16字发展方针”——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办学、多元发展。“科学定位”,解决的是认识和目标的问题;“分类指导”,解决的是方法和路径的问题;“特色办学”,解决的是质量和特色的问题;“多元发展”,解决的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为将“16字发展方针”落到实处,我们又提出了“12字发展路径”——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地方性”,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应用型”,大力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式”,把校际、校地、校企、国际合作作为重要抓手,成立高校合作联盟;“一体化”,制定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应用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此外,将“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分类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举措。其一,调整结构,在学校类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构建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二,创新体制,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部门联合、招培就联动等方面发力,革故鼎新,致力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其三,分类发展,将安徽高等教育划分为三类,努力建成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高水平大学和地方技能高水平大学。 

  2.坚持育人为本,回归教学,克服异化问题 

  所谓“异化”,指大学在发展中被利用,被改造,使其逐步背离传统和本源,进而使目的、职能、精神、理念发生的变化,涵盖了政治异化、经济异化、职能异化和管理异化四个层面。 

  政治异化,是指大学被政治绑架,文革中曾把教育当成政治传声筒,当下则有把高校当成社会管理机构,呈现行政化特征的趋势;经济异化,是指把大学当成赚钱的机器,从而失去教育本性,呈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特征;职能异化,是指大学的核心职能错位,造成事实上的科研首位;管理异化,是指学校管理决策偏离人才培养中心,学生管理偏离学生学习中心,学术管理偏离教学中心,后勤管理偏离育人中心。 

  当下大学的四重异化具体体现为“五重五轻”:重物轻人、重教师轻学生、重学科轻专业、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社会上甚至流传着“干部不干,教师不教,学生不学,大学无学”的顺口溜。可见,大学的“异化”现象绝非耸人听闻,已十分严重,必须花心思、下气力予以矫正。“坚守大学之本,摒除浮躁之风,营造具备浓郁学术氛围、自由民主气息和优质办学条件的育人环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如何对症下药?究其实质,大学的“异化”关键在于偏离了大学的“学”字。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回归教学,才能有效克服上述异化问题。“回归教学”的关键是“三个坚持”和“三个落实”,即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先、坚持德育为先;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落实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回归教学”的重点在于:第一,学校主要财力用于教学,为教师“教”与学生“学”提供充分保障;第二,学校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凸显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改革主要动力来源于教学,促进“教改”与“学改”的同步成长。 

  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本质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服务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落实以生为本理念,要着力解决“五学”问题:一要让学生“愿学”,解决学生厌学或自我放松的心理、思想等;二要让学生“想学”,给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三是要让学生“会学”,变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四是要让学生“好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五是要让学生“能学”,将传统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社会课堂、企业课堂、网络课堂、国际课堂等)。 

  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要争取处理好“六个关系”:处理好教学、科研等四大职能关系,坚持教学工作重心地位;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为中心;处理学生个体与整体关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因材施教、协调发展;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坚持能力为先原则。 

  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让学生达到“愿学、想学、会学、好学、能学”的“五学境界”,同样有赖于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一要改革学生转学、转专业管理办法;二要改革学分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三是改革教学内容、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四是改革学生实习和毕业鉴定的形式和内容;五是改革学习和评价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展现学生特长;六要改革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可以说,大学以校长有名是最低层次,大学以教师有名是重点层次,大学以学生而有名才是最高层次。 

  2.在办学中坚持以教师为本,从根本上解决办学水平问题 

  办学以教师为本,体现了人本思想,体现了人的个体巨大差异,所以办学关键在人,关键在大师。落实以师为本理念,就是坚持教师以教学为本,克服教授异化问题。 

  大学被人为地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其潜台词即“研究型大学”才是最优秀的大学。有意思的是,一些大学提出要评“教学型教授”,真可谓用心良苦,表面看是给用心教学的教师晋升教授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冷静思考不免让人感慨:不从教何为教授?不从教教授何为?教授异化是大学异化的表征,“研究性大学”也好,“教学型教授”也好,其称谓的背后均是需要变革的时弊。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先生所言:“大学发展不能总是喧闹浮躁”,大学之大在于“使命之重大、理想之远大、胸怀之阔大、文化之博大、学问之弘大、师爱之恒大、声望之高大”。 

  落实以师为本理念,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九组关系:第一,大楼与大师的关系。梅贻琦先生早有哲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的大学校长应该时时重温;第二,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校长治校,教师治教,学生治学,各有所职,各有所治;第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还应树立科研促进教学意识;第四,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教书不易,育人更难。如果说教书是让学生长知识,育人则是教学生走正路;第五,教与“不教”的问题。给学生一桶水,还不如告诉学生哪里有水,哪里水甜,自己去找;第六,课堂与“延伸课堂”的关系。课堂向新型课堂延伸是大势所趋,但要确保传统课堂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发挥新型课堂的优势;第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导向不是消解理论,必要精当的理论传授将会对实践提供无形的支撑力;第八,讲授与训练的关系。对于教师而言,讲授形式必不可少,安徽师范大学规定,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禁用多媒体,要首先过“课堂关”,尤其是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自有其本身的道理。第九,大师引进与培育的关系。师资提升无非两条路:内培和外引,外引虽短平快,但不可以此替代内部培育。 

  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落实以师为本理念,更需要在大学弘扬正能量,集聚幸福感,努力使自身从职业型教师提升为专业型教师,从专业型教师提升为专家型教师,最终从专家型教师提升为幸福型教师。(储常连 柳友荣 胡程 作者单位:储常连,安徽省教育厅;柳友荣、胡程,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大勇.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 

  [2]陈浩.识大学之“大” 守大学正义[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刘继源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