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依托易班创新开展新时期网络思政教育

www.jyb.cn 2016年01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高校师生的行为和思想日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互联网提出的挑战,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的环境和主客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模式面临着现实困境。

  一方面,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信息传播者的真实身份,多点对多点的即时传播速度非常快,使得公共话语权极度分散,意识形态主客体的界限愈发模糊,话语权趋向平等。在学校内部,虽然有校园网、学生论坛等网络平台,但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时代性都不及社会网络,学生分散地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虚拟空间活动的隐蔽性增加了网络思政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另一方面,网络削弱了传统教育主客体之间既定的权威角色,学生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信息的接受者、传播的参与者和有效信息的创造者。调查显示,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已经从网络社会的生力军变成了主力军,时代环境造就了他们个性、叛逆、反灌输等特点,而教育真正产生实效的前提是信息被受教育者接受。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如果价值观内容不能有效精准地传递给学生,被学生所接受,思政教育就会沦为形式。与此同时,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都变得更加“泛在”,反映到价值观教育上,如何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一大课题。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阶段,而各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孤岛”并未真正联通,导致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大数据无法形成。而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所产生的数据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有效参考。

  和许多高校一样,西华大学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网络硬件建设,确保网络畅通,党政办公、教务管理、图书信息、后勤服务等均实现了网络化。学校投入大量精力建设校园门户网站、新闻网和各类主题教育网站,但是传统的校园网单向发布、缺乏沟通、趣味性不够、用户分散等问题难以解决,学生被百度、腾讯、新浪等社会网站和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应用吸引,学校始终缺乏一个聚集学生的主阵地,网络思政缺乏实实在在的抓手,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分享交流的平台,校内信息资源缺乏集中展示的窗口。学校在意识形态工作、思政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都难以通过传统的校园网聚集学生、开展有效的工作。如何切合青年大学生交流习惯,建设一个吸引绝大多数在校学生的网络主阵地,从而有效推进网络思政,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易班”是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

  面对前述困境,西华大学尝试过很多方式。学校建设西华新闻网,围绕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但是主页要闻的展示空间有限,4万多师生的校园,网络要闻的平均点击量始终在2000左右徘徊;学校结合团建、党建工作和主题教育活动建设了多个专题网站,但红网的点击量低,往往成为上级文件和党报党刊言论的集中展示窗口和工作汇报平台;学校开设论坛,提供丰富的免费资源下载吸引用户,但是很快充斥各类吐槽和兼职广告,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优秀的贴文淹没在各类垃圾信息之中;学校建设等多个业务系统,但因为每个系统都独立开发,数据资源不能共享,用户必须用多个账号密码登录,使用非常不便捷;学校要求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倡导辅导员撰写博客、建设个人网络空间,但是许多教师的网上言论往往是个人生活、情感和观点,难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思政教育,学校对辅导员开展的网络思政工作也难以评估考核。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从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认为需要构建一个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政育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让学生回归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这个系统通过依托一个融合了信息发布与沟通、新媒体互动、校园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在线学习、校园网络文化等全功能的基础平台,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政府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让学生在系统中互动、分享、创造,实现自我成长和隐性的思想引领。

  在设计网络思政育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家大力推动建设的“易班”和我们的理念和期望的模式高度契合,易班不仅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还能为高校个性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此外,易班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经验和渠道资源,能为高校创新开展网络思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易班(www.yiban.cn)是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互联网教育平台。创立初期,网站以“网络班级”(E-class)为产品核心,为师生提供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因此被称为“易班”。

  易班以服务“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提供即时通讯、相册、资料库、题库、微社区、轻博客、“快搭”平台、“易班云”平台等主流网络产品和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将一个个校园信息化的“孤岛”连接起来,重构校园信息化服务。此外,易班将线上线下校园用户关系同构,并依托其独家的优势资源,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教育教学资源、模式的创新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为高校开展在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服务,还与高校合作每年开展超过4000场互动主题活动,其中包括“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网络大赛”、“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创业大赛”等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吸引超过千万的学生参与。

  建设至今,易班已经覆盖全国多个省区市近200所高校,近300万注册用户均为实名制,各高校也在易班上进行了校方认证,经过社会、高校和师生的共建,易班网上汇聚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日均页面浏览量和APP(智能手机第三应用程序)日均访问人数均居全国教育系统网络平台的前列。目前,易班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最受中国青年学生欢迎的网上精神家园。

  易班最大的优势绝非仅仅提供基础的平台和应用服务、独家资源和已有经验,而是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构想下,各高校通过参与易班共建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生态圈,在满足高校师生个性化需求和本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同时,共同参与全国网络思政大格局的构建。在这样一个共同愿景下,高校可以通过依托易班开放平台和“SDK云”服务参与共建,可以参与应用平台层面的平台共建,将校园各类信息化系统与易班对接,通过二次开发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校园信息化服务。与此同时,高校可以从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着手,立足本校特色和需求,依托易班各类基础服务和资源开展内涵共建。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后台指导,学生前台创造”,让学生自己去建设青年人喜爱的网上精神家园。

  围绕学生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提升网络思政能力

  西华大学从2012年开始,试点共建易班。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西华大学易班实名认证用户将近7万,学生注册使用比例高达99.2%,建设了超过700个公共号和2000多个公共群,每月手机客户端登录用户超过10万人次,网页端登录用户超过30万人次。易班实现了西华大学三个校区绝大部分学生和所有思政工作者同在一个网络社区,在教育教学、信息整合、校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网络思政生态圈。

  1.围绕平台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易班工作机制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深知学校管理层高度重视、思想统一是有效开展思政工作的前提,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的方面。所以,西华大学从试点建设之初,就将易班平台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进行全局设计。学校成立了易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学工、团委、教务、就业、网管、财务、后勤等单位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在组织架构上,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分管网络文化的党委宣传部,易班发展中心设在学生工作部,易班学生工作站划归校团委指导。同时,学校要求各学院成立易班发展中心和学生工作站,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是易班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工作部将易班建设纳入学院、班级和辅导员学生工作考核。依托这样的组织架构,校、院、班三级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举全校之力开展易班共建三年来,西华大学已经形成共识,易班是“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大平台、大系统,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形式重构传统思政教育、连接现实校园生活的有力抓手,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的创新。学校各部门与学生有关的信息发布、活动组织、教育教学都主动依托易班实现网络同步,既方便了管理,又提升了育人实效。

  2.围绕学生需求,整合信息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校园网络平台的需求,从学生中选拔热衷于互联网技术、具有服务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到易班学生工作站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共建共享,把易班真正建设成学生需要的、学生自己建设的网络平台。例如,学校依托易班平台鼓励学生技术创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APP创意和技术开发方案,扶持了一批技术团队基于易班平台开发应用产品。“西华资源分享系统”“西华实景导航”“西华点名系统”“西华约跑应用”等产品既满足学生需求,又培育出一批技术骨干。

  3.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思想引领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落脚点,价值观教育产生实效的前提是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为此,在信息极度饱和的网络环境中,价值观表达的形式和传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先于内容本身。因此,设计适应网络的传播规律、学生的接受规律和青年人的身心成长规律的网络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针对西华大学学生生活片区分散,文化活动知晓率和参与度较低的现状,学校依托易班平台实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线上线下联动。将校园文化活动信息通过易班提前发布,活动期间学生可以通过易班点评活动或观看图文直播,活动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投票、话题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在解决校内网络文化活动现实问题的同时,西华大学通过接入易班这个全国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平台,积极组织并参与一系列全国层面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将学生参加网络文化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校园活动过程中凝固而成的创新文化产品是价值观育人中的最有生命力的载体。学校鼓励学生在每一次文化活动中产出原创作品,例如在微电影创作大赛期间,学生用镜头记录最美校园、最美中国和最美人生,创作了《别了,学府街81号》《宽巷》《留下》等一系列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并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本校的校园文化,更为区域和校际间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4.围绕立德树人,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网络思政能力

  学校在共建易班过程中要求全体辅导员都通过易班平台开展思政工作,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每年评比表彰优秀易班辅导员。过去辅导员为了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需要使用微博、飞信、微信等多个平台,信息分散导致消息传递的效率下降。有了易班平台后,上至校领导下至学生都活跃在易班上,学生事务管理和班级建设的相关通知、以及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资料都通过易班统一发布,大大提升了辅导员工作效率和学生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方便了学生工作部和学院分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过程评估。此外,辅导员依托易班平台的全功能应用服务,主动撰写博文、组织问卷调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校学生工作部牵头建设“西华辅导员”易班公共号和公共群,以团队方式发布辅导员工作的相关信息、理论思考和工作经验,通过互动平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开展网络思政的能力。

  为了提升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网络思政科研和教学能力,学校围绕易班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全校思政工作者发布课题指南,引导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对易班建设和网络思政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学校立项资助了88个理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网络思政行与思——以西华大学易班建设为例》。该论文集获得四川省高校思政研究会科研成果一等奖。通过将实践探索进行理论提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思政工作队伍的观念,也为他们进一步开展网络思政教学指引了方向。

  在校园舆情监管方面,自从有了易班平台,学生和辅导员均以网友身份活跃在易班上,学生在易班产生了大量的行为数据,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日常点滴中就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改善了过去舆情监控滞后处理的局面,早发现、早处理,学校掌握了舆情处理主动权。同时,学校在易班开设了“回音壁”,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该栏目反映,学校职能部门实时对学生反应的问题给予官方反馈。这样的舆情处理方式搭建了学生与校方的沟通桥梁,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满意度。

  【作者边慧敏、王小林、张力,单位:西华大学,边慧敏为党委书记,王小林为党委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