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围绕“四个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将“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使命和应然职责。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展须树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中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一方面体现在覆盖人群的全面,另一方面体现在领域的全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人和谐而全面发展才是小康社会建成之基本,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对社会关系的共同控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的锻炼舞台;同时,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关键,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着源动力和智力保障。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成为青年共识和人生理想。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青年学生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在目标引领下达成社会共识,是凝心聚力谋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化解当前社会系列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我们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观,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为民造福、成果共享的执政观,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我们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肩负使命重任,全面发展建伟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使命感是人的内在的永恒的核心动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崇高使命,有助于增强他们报效国家的使命感,让青年意识到只有胸怀梦想、心忧天下,才能立足自我、奋发拼搏,进而走好青春每一步,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奏响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树人须立德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多元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信息化、数据化使信息交叉重叠、纷繁复杂。崛起中的中国已经涉入改革深水区,意识形态斗争和价值碰撞给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极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能否奏响在改革开放的主战场,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

  直面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全面深化改革,将使中国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第一,从全球范围来说,现代性和全球化引发的“风险社会”,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习俗等,原有的制度和监督机制失效,社会成员感受到了“存在性焦虑”和普遍的不安全感。第二,从国家制度来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一些制度红利正在消失,我们正在遭遇制度的天花板,急需改革产生新的制度红利。第三,从社会层面来说,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和利益关系复杂化的转型时期,利益共享面临一定的困境与失范,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与挑战,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第四,从经济发展来说,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不可持续,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经成为“发展不可承受之重”。而改革深水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客观难题,同时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和转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强化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全面深化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化,也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思想冲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和引导,深化改革的动力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凝聚和集结。第一,教育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改革涉入深水区,必然触发社会焦点和引发社会矛盾,改革还可能涉及大学生自己和家庭的利益。青年大学生要更加讲政治,识大体,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第二,坚定青年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使青年大学生确立“三个自信”,坚信基于问题意识的全面深化改革一定可以破解现实困境,化解现实难题。第三,明确青年大学生的担当和责任,使其勇于担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能够担当,有着眼大局的视野,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担当,在学习生活中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接受工作不走样,执行任务不打折。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重点,立德须重法

  自古德法兼融出良治,法治与道德兼济是我国传统治国方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以法治为保障并遵从法律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树立“人本法治”理念并切实以身作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深化法制教育并注重实效。

  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依法治校是大学的目标价值和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理方略的具体落实。坚持依法治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水平和管理效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及执行要遵循法度,依章进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目标及价值取向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支撑法治国家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不是遵守纪律的工具,而是具有法治思维、有依法办事观念、有对法律的敬仰、有明确责权观念的现代公民。

  提升教育水平,树立“人本法治”工作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均与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有直接必然联系。“人本法治”是保障学生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以人为本,脱离权利的人性关怀与个性尊重只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习惯于使用经验事实和道德说教借助管理权威完成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结果建立在对法治的忽略与漠视基础上,而法制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表里不一的教育成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事实否定。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本身对于法治的遵循成为校园法治文化的有机组成并构成对青年学生的隐性法治教育。因此,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法制意识,让学生在管理者合法合章的行为中感受法治的权威,树立对法律的敬仰。

  推行法制教育,养成青年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包括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反思后的道德敬畏,是个体道德信念、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首先,学校与教师要通过第一课堂灌输法律知识与修养,让学生明晰法制观念,理解依法治国的精要,理解党与法的关系,祛除错误命题对观念的混淆;其次,要在生活细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并以此作为行为规范的约束指导,让学生在维护自己权益时不再使用以死相逼等极端方式而是采取申诉等法律程序并理性接受结果。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一切重在党

  牢牢把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从事和领导革命实践的产物,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指引和组织保障。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一是要注意党的领导的实现方式,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提纲挈领,不是细枝末节,而是大政方针;二是要明确党的领导不是向政治教育“一边倒”,而是以价值目标为导向,着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创新领导方式,强化政党认同;四是要强调高校党委在育人中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上牢牢把握方向,把毕业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政治意识作为衡量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党员教师身正为范的引导作用。全面从严治党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建设中,通过对教师党员队伍的严治与净化,确保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升育人效果,增加青年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从严治党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德师风要斗硬,要把其与科研、教学等作为同等重要的高校教师评价刚性指标,明确为师从教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将党性要求落实到业务工作和现实生活,而不是可有可无、可高可低的形式化要求。二是反腐倡廉要“亮剑”,对师德败坏者不因数小而姑息,必须把党员教师在考试招生、学术诚信、生活作风等领域中的腐败案件一查到底,并将师德档案与个人征信设定联动机制,保持高校教师队伍风清气正,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三是育人职责要厘清,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党员教师应该把引领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作为责任,不立德无以树人,彻底改变将知识传承效果作为课堂教学唯一教学目标的职责观念。

  高度重视党员学生骨干的教育主体作用。高校是党员发展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还表现为朋辈作用发挥的影响示范作用。发挥党员学生骨干作用,首先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纯洁净化入党动机作为重中之重。当前,部分学生存在功利思想,找好工作、当学生干部等成为学生入党的动机。因此,必须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严格入党程序,改变以学业成绩为主要指标的入党标准,把好入口关。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把保持先进性作为关键。要在学生党员骨干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开展宗旨教育,让学生党员在工作中、学习中亮出身份,体现价值,净化自我;要注重打造学生党员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党员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这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保持其全面先进性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

  [2]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N].北京日报,2015-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曾楠.比较与判定:中西政治认同异质的当代解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

  [5]龙静云,熊富标.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8(6).

  [6]本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5-3-1.

  [本文为教育部首批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准号:13YJA71003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蒲清平,重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张伟莉,西南政法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吕夺印,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办公室】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