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着力完成五个转变 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

www.jyb.cn 2016年01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完善,成效不断提升。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育人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应该着力完成五个转变。

  着力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主动性

  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着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动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重科研轻教学、重发展轻育人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高校专注于追求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水平提升摆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而对教育教学工作,则重视不够、投入不多、考核不严,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育人的中心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也依然没有解决。实践育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教学过程学用脱节,实践培养成效甚微,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改变这种状态,应该着力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主动性。一是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关于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从把握教育本质、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充分认识当前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切实增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内生动力。二是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部门安排部署上来,凝聚到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具体行动上来。三是从追求实效上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还需要各个高校从本单位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切实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本单位实践育人工作的扎实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反映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具体表现为:首先,活动组织以校内为主,外向性不够。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主要由高校承担,由于受自身社会认知的局限,实践育人活动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在契合度有所差距,活动的过程往往是自我设计、自我感受和自我验证,缺乏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有效引领。其次,活动设置以常规活动为主,全面性不够。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部分高校在做好这些工作同时,往往忽视网络等新媒体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实践育人工作阵地闭合、新兴阵地缺失,工作成效不能令人满意。第三,参与主体以“精英”为主,普及性不够。由于受到经费、场地、活动组织等因素的影响,除军事训练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很多项目基本上都是选拔少部分“精英”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实践育人的成效打了不少折扣。

  实践育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开放性工作,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应该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一是在活动组织上引入社会力量,全方位开展。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设一批校外实践育人基地,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有效方式,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建单位广泛参与到实践育人工作中来,将校内课堂的理论优势和校外基地的实践优势有机结合,使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更富针对性和通适性。二是活动设置上拓展新阵地,全领域切入。要在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常规阵地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有效载体,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高频率、长周期、有成效的影响和引导,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三是活动范围上扩大参与面,全覆盖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组织设计好日常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团学活动、就业创业、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见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通过激励引导、明确要求和严格考核等有效措施,将广大学生吸引到实践育人工作中来,努力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工作成效。

  着力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系统性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诸方面,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既要求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又要求对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的全覆盖,更要求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现路径、完善工作模式,切实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实践育人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在高等学校发展中仍处于“短板”地位,改善这种状况,应该着力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切实提高实践育人的系统性。一是根据认知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必须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对实践育人各类工作形式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准确把握,比重和重点进行科学规划,时间和节点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动地将各种知识和体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联系、抽象、概括、深化和发展。二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做好协调联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工作交流,认真做好实践育人过程中的经费投入、专业指导、活动组织、后勤保障、考核管理等各环节的衔接,努力形成科学、高效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第三,要根据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做好指导激励。实践育人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他们的主流特征,但有时也会心存困惑、踯躅不前。要针对性地将指导激励工作贯穿于实践育人全过程。活动开展前,对各团队的立项选题情况、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指导。活动进行中,安排专业教师全程督导,打造师生交流实践活动的平台。活动结束后,结合实践报告、学生自评、接收单位的评语完成对实践学分的认定。通过建立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规范实践活动的组织,保障实践育人效果。

  着力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时代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加速,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利益诉求日益多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和热切呼唤大批思想好、品德高、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敢创新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该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育人方案,切实做好实践育人工作,让青年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提素质。但我国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一些工作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表现为:内容有待丰富,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导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停留在表层认识上,没有与我国国情进行有效衔接,说的多、做的少,效果一般;方式有待完善,对网络实践育人重视不够,实践育人的实效性还没有充分体现,监管还不到位,以人为本的实践育人原则还没有真正建立等;研究有待加强,对实践育人的前瞻性、预见性研究不够,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吸纳新元素,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改变这一状况,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扬创新精神,着力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实践育人工作在继承和创新的同时更富时代性。一是加强专项研究。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通过分类别、分层次设立专题专项的方式,认真学习和研究实践育人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进展和新发现,努力与当前实践育人工作相结合,形成崭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努力提高实践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丰富内容。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适当设置社会实践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努力使实践育人跟得上时代的节拍。三是探索网上平台。要积极开发实践育人软件,通过建立网上社区、网上工厂、网上基地等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育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形成网上网下互动育人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清单。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科要求,分类别、分专业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明确实践的各项具体内容,增强实践育人的专业性。五是因材施教。要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根据个体的不同和差异,设计适合不同人员的实践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促进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着力完成从惯性到科学的转变,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长效性

  机制建设需要在大量认知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因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客观上讲,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的建设才刚刚开始,目前主要靠惯性运行,规范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将实践育人作为团学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或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种教学手段或者工具,“活动式”倾向突出,尚未上升到理念层面和规程轨道;少数高校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文件上,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不够,投入不够,经费匮乏,专业指导力度乏力,实践活动基地流于形式;部分高等学校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教师、接收单位等各方面的动力不足,实践育人活动实施起来举步维艰,等等。

  机制建设是实现从惯性到规范转变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机制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要强化党委统筹、示范引领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实践育人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所有成员示范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实现常态化服务。要把实践育人经费列入专项预算,保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的宣传、交通、食宿、奖励、劳务的正常开展。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把参加和指导实践育人活动纳入日常工作量,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表彰先进和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校地、校企实践育人共同受益机制,推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常态化开展。三是强化激励监督机制,推进科学化运作。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从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等三个层面进行考核。对院系的考核重点是领导机制的是否健全,相关实践课程是否落实,以及院系实践育人成效是否突出等。对指导教师的考核重点是其参与、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对他们工作状况的评价等。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是活动表现及成效,要把指导教师的评价、实践基地的评价和学校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给出实践成绩并与奖助学金的评定挂钩,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成效和水平。

  【作者郑邦山,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