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理念

www.jyb.cn 2016年01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突出贡献和亮点。五中全会不仅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且把创新理念放在五大理念之首。这个价值判断和理念序列,反映了创新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首先,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急迫需要。人类历史上任何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创新的因素,但是创新在不同进程中的地位还是有区别的。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更多是在学习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经过短短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地把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下一步发展,既要继续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更要自主创新发展路径。发展到这个新的阶段,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主要靠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来推动了,必须从主要靠学习借鉴来创新发展,转换到以自主创新来发展。

  其次,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寻找驱动力的需要。实际上,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往往通过生产要素,诸如劳动力、土地、矿产的扩展来驱动发展。在当时,这个发展阶段是无法超越的。这是因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过去,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靠原来的策略发展,但发展到目前阶段,再靠量的扩展已经是不可持续了。我们必须靠人的素质即创新能力来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最后,创新理念是在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中具有牵引功能和核心地位、贯穿其他理念的核心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极端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做到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制度性和机制性创新,更加合理地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再如,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们必须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靠经济政策的创新,更好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再如,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前,我国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磨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都需要我们做出创新性应对。还有,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性地进行制度性设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趋合理、更加完善。

  总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探索、新思想、新战略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体现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些理念本身就是我们党发展理论的创新。

  【作者韩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