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www.jyb.cn 2016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地方综合性大学肩负着服务当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担。如何科学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区域教育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亟需解决的课题。黑龙江大学“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历时七年,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具化到黑龙江大学这样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来说,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需要明确以下三个目标定位: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中仔细分析地方文化发展、产业经济、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明确对接的方向性,在需求-对接-产生新需求-再对接的动态过程中校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学校定位、办学基础相结合。必须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和人才成才规律,正确对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形成梯度与层级,着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同质性、趋同化的问题。一方面从纵向比较现有的办学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横向比较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同层次和同类别高校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看本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等。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出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推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地方综合性大学“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分期进行、稳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黑龙江大学是一所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并于2012年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学校依据办学定位和培养拔尖型、应用型、复合型以及对俄特殊人才的“三型一特”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为核心的“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和实践载体,全方位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实施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学校在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根据多学科性质及专业门类齐全的特点,为明确不同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将本科专业分为基础类和应用类两大类,在两大类的基础上分为文理科基础类、文理科应用类、工程技术类、管理类、外语类和艺术类八小类。针对不同的分类的专业定位、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学校通过调整目标方向、专业招生数、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等手段进行适度调控,针对各类专业不同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投入,带动基础类、应用类两大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共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划分专业大类对学生进行不同能力方向和水平的培养。基础类专业侧重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

  学校在现行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相互融通的课程平台,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占总学分的30%,专业教育平台占总学分的70%。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的同时,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通识选修课程,学校要求文科类专业学生必须选择一定学分的理工类课程进行学习,理工类专业学生必须选择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进行修读。同时,精心打造通识类课程,提高通识类课程质量,共设计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类、哲学智慧与价值观念类、世界文化与国际视野类、技术进步与科学精神类、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类、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类和艺术鉴赏与审美情操类七大类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文与理的交融、精深与广博的统一,使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得到双提升,构建了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施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

  学校在开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时,要求各专业根据专业定位与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和多元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结构,即由原来的以必修课为主、其他课程无限制选修的单元结构,改为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课程模块、课程群、课程组)的多元结构。这一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具有了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分类可以通过“模块”“课程群”或“课程”的形式体现。为保证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模块”或“课程群”内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须完整选修1个“模块”或多个“课程群”进行修读。例如俄语专业设计出俄语语言文学、俄英双语、俄罗斯学三个模块,分别培养学生俄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俄语人才,精通俄语并熟练使用英语的双语人才,在精通俄语基础上熟悉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早在2002年,黑龙江大学就成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首先明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和具体化,是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教育全新发展方向的理念,构建“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总学分(在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了8个必修的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潜在创业者培养融入就业教育与指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充分融合。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分类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专业模块化培养等有效措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同质化教育轻个性化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与“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的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之后,制定、选择与之相协调的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优化。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时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变革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创新需求相互协调。为此,黑龙江大学在2011年对所有本科专业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缓”的调整,将89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为目前的81个专业,使专业结构更趋优化,教学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推进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学校以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为建设思路,构建了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现行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类型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大力推进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方法的改革,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实验学时在20学时以上的要独立设课,对于非独立设课的要确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合理比例。

  优化教学过程,确保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动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独自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社会活动能力上下功夫,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教师探索出“解扣法”、“角色转换法”、“专题授课法”、“项目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学校还积极倡导与推行过程性与形成性的考试方法改革,促使教师与学生注重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避免“一考定终身”及死记硬背的应考现象,注重将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测验、调研报告、项目作品、论文及读书报告等过程性考核成绩体现在总成绩中。

  制定教师本科教学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学校为鼓励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于2012年重新修订出台了《黑龙江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例》。在新条例中,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岗位,为长期从事公共课教学和外语教学而科研相对较弱的教师开辟了晋职通道,目前已有6名教师被聘任为教学型教授,调动了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在教授、副教授晋职条件中的教学业绩、教学成果部分增加了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和教学研究成果的必备条件,起到了促使教师加大教学投入的作用。同时,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奖励政策。并将这些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有机挂钩,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收到了良好效果,为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学校为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1998年起一直把教学评估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经过近20年的不懈研究、探索、实践、创新,自主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周期性开展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简称“评教”)、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简称“评管”)、本科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简称“评学”)以及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专业、课程、实验室、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种专项评估的“3+X”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并健全了校、院二级教学评估体系,组建了一支由80余人组成的、独立的教学评估队伍,对各教学要素和环节进行全员、全程、全面评估,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常态化。

  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学校建立了毕业生信息库,向用人单位发放并收集调查表,通过建立毕业生信息网络、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校友会(目前学校已建立了25个校友会,境内24个、境外1个,省内13个、省外11个)等形式,并设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制度,而后进行不断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以此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愗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叶立群,潘愗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难点及对策研究”(JGZ201201208)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JZ201301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何颖、蒋鲲、吴华洋、范大伟,单位:黑龙江大学,何颖为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