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突出区域特色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www.jyb.cn 2016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结合区域优势、学科特色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2012年,广西大学召开第八次党代会,校党委做出了实施“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以下简称“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部署。提出要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孤立封闭状态,与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地方行业企业等在人才培养的“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多方位展开交流与合作,协同推进教学研究项目,共享教学研究成果,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做好顶层设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党代会精神,学校出台《广西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以协同创新的方式,积极推进“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定了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协同确立专业建设方案、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协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同建设教师队伍,协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协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协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协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协同选拔优质本科生源,协同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等“10大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改革内容。

  “全程互动”,“互”与“动”是关键。“互”,即是要建立校、企、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共赢合作机制,学校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办学资源不足的困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希望与高校合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希望高校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等。学生则需要了解企业、到企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动”,即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变少动为多动——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开展合作互动。学校思企业之“困难、需求与利益”,打造校企生存发展之“命运共同体”。通过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课题,争取政府科研经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破解企业技术瓶颈;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技术队伍;培训企业员工,提升员工素质,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然是多元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既要培养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研究型人才,更要着力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唯一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一直以培养广西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为己任,坚持立足广西,辐射全国,面向东盟,培养适合区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术(研究)型(10-15%)、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从2004年开始,学校开设“广西大学理工特别培养班”,重点培养科学素养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2009年开设“多学科背景外语口译特别培训班”,2011年开设“信息技术创新英才实验班”,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培养高层次人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15个本科专业成为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试点专业,并开设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卓越实验班。众多实验班的成功开设表明学校在拔尖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广西大学 “君武学堂”于2014年正式揭牌。“君武学堂”旨在通过实施“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本硕贯通培养方式,培养品德高尚、底蕴深厚、出类拔萃的拔尖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方面,学校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两区一带”区域发展布局,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深化教学改革,以39个优势特色专业为重点,以系列“卓越计划”为引领,推进专业建设,做强特色学科专业群,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在目标定位方面,学校将办学思路与服务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校企合作,深化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坚持三个面向、全程互动,建立拔尖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为深化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和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教学、教改与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协同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配备、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强化入口互动

  共定培养目标:各专业通过组织专家走访企业,与企业多方论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法学院多次向校外实践基地(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南宁市检察院等)和各兼职教师征求意见,吸收了国内优秀法学院系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法学专业“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共商培养标准:所有专业均以行业标准为基础,与企业共商高于通用、行业标准的专业培养标准,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使之与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有效检验人才培养标准与目标的达成度。如: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实际需要,参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标准,将知识、能力、素质贯穿到课程及教学环节中。

  共制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两个部分。校内培养方案以理论教学为主,完成专业基础教育,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培养方案以实践教学为主,完成职业教育,辅以必要的理论专题。培养方案通过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在课程与教学环节分配、教育教学资源配备、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培养方式的创新、评价考核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工衔接、优势互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做实过程互动

  校企共促课程建设。聘请企业家、一线工程师开设“企业家课堂”“一线工程师典型案例教学”等行业特色课程。依托行业,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创造条件,让课程走出校园,进入企业。与企业合力共建优质课程,加大企业案例引入课堂力度,吸收行业最新成果。

  结合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的优势和特长,吸收企业新技术新成果,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如机械工程学院与玉柴集团共同编写的《车用内燃机排放与污染控制》,得到行内专家广泛好评。

  校企共筑师资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为其配备企业导师,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加大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企业引入兼职教师,并对这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使企业的技术人员更好地为学生传授一线技术,服务教学。以项目为依托,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校企合作横向课题,以横向项目为支撑,围绕企业提供的具体生产或产品开发项目,让青年教师参与设计,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企共建学院和实践基地。学校力推二级学院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合,加大力度与之展开深度合作,共建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等,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共同建设二级学院。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农业厅、林业厅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农学院、林学院等。

  通过寻找校企利益“共赢点”,探索可激发双向互动的模式与措施,紧密联系企业,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形方面的科研合作,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力邀学校在该公司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企业通过对学生在基地锻炼期间的考查,招收毕业生为企业储备技术人才。目前,该公司各实验室主管大部分为学校毕业生,真正与企业“共命运”。

  学校利用自身优势,筑巢引凤共同投入,建设技术先进设备一流的大学生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以高水平科研和人才优势吸引企业投入在校内建设研发基地、实训中心和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在校内即可得到“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学校对电气工程学院现有PLC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之与企业设备保持同步,吸引广西大唐集团投资共建校内PLC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校企双方实现科研合作,又能为企业培训员工,还可让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实训,实现多赢。

  校企共育拔尖人才。面向区域社会,紧密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协同知名企业探索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共同搭建育人平台。学校成立“君武学堂”,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携手知名企业,为优秀本科生搭建平台,使其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的实验室、研发部门向实验班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机会,使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企业为学生提供高端实践机会,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的实际状况,从理论到实践得到更深层次的全面掌握。

  校企共导毕业设计。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逐步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协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设计方案、研究计划制定和质量的把关等方面。通过吸纳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的联合攻关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验,促进企业导师自身发展;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亲身感受到科研与生产过程,培养了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围绕“综合应用与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把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作为工作重点,与广西华蓝设计院、广西建工集团等30多家管理、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共导毕业设计,全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90%左右来自于实际工程,毕业论文实验来自生产中有待解决的实际课题。

  3.加强出口互动

  汇“1+25+X”合力,推进就业上台阶。学校全面实施“学校主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1+25+X”就业工作模式,即学校对就业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主方向;校属有毕业生的25个二级学院,与企业一起,结合各自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实际,广泛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工作,确保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质保量稳步开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连续9年获得“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依托行业优势,稳定就业市场。学校依托行业优势建立稳定的就业市场,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如:“广西环保企业人才招聘会”“土木类专场招聘会”“林业类专场招聘会”“电力系统专场招聘会”,稳定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同时也为这些行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实现共赢。

  汇聚校友资源,开拓就业市场。学校积极借助校友资源开展就业工作,组织行业内优秀校友企业回学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如商学院连续四年举办“EMBA校友企业招聘会”;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就业创业校友支招会”;校友企业每年为学校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仅商学院校友就为毕业生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化学化工学院每年有近百名毕业生在校友引荐下顺利就业。

  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健全“学校与企业、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两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加大企业对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定期走访、网络交流、校友会等形式,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情况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以学科专业特色构筑办学的核心实力,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开展校企全程互动,突出区域优势特色,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加强与行业企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建立服务广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通过与企业共商培养计划、同上一门课、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应用。作为地方高校,要逐步扩大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以南宁市课程联盟为基础,加快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平台共享机制。通过学校的课程中心向其他高校开放课程信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网络的优质精品开放课程、慕课、微课共享的课程中心平台,培养学生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优质互动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建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立校、企、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共赢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课外各种专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创新学分。

  建立校企全程互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把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求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开展与校企全程互动,产学研用结合,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将理论课程学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可以切实地了解生产和科研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2]袁驷,张文雪.“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3]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刘继荣.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4]许小雯,王智慧,谢天龙,卢晓东,鲍威.元培模式教育满意度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5]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马伟,颉潭成,吴鑫,邓效忠.校企全程互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作者赵艳林、吴志强、苏一丹、周立亚、梁微、耿葵花、陈碧云,单位:广西大学,赵艳林为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