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

www.jyb.cn 2016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为全面了解当前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状况,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北京3所市属高校一至四年级本科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504份,有效问卷478份,有效率为94.8%,之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当前社会思潮的认知、认同度以及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途径、动机、特点。在分析和总结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还就相关问题对调查对象中的50名大学生进行了书面或口头访谈,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加深入、详细的信息,同时增进对研究主题的感性认识和整体把握。

  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爱国主义及中国梦等主流意识形态观念和话语具有较高的认同。例如,86.5%的大学生“赞成”或“十分赞成”当前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观念已经过时了”这一观点,91%的大学生表示“不太赞成”或“不赞成”;92.5%的大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示“十分有信心”或“有信心”;对于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施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针和政策,93.7%的大学生表示“强烈支持”或“支持”。这些说明,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思想世界中所居的位置是边缘的、非主流的。

  尽管如此,各种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依然值得关注。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都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思潮个别观点的认知度高于对于社会思潮整体的认知度,即有的大学生未必了解作为系统理论的社会思潮,但却知晓思潮的某些观点。从此意义上说,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具有碎片化、隐性化、含混化的特点,一些大学生不认为自己受到了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实际上他们却了解或接受了一些社会思潮的具体观点。

  不同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度有较大差异。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最大的思潮是民族主义思潮,44.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这一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比例为30.3%。自由主义思潮、“左”派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并不高,比例分别为20.9%、15.7%。这说明,政治上比较激进的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不大。但是,仍需关注这些思潮的核心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基本上是自由主义思潮在历史研究和评价领域中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潮对近现代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其代表性观点就是“告别革命”论,这一观点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调查发现“十分赞成”或“赞成”这一观点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3.8%和13.8%,选择“不太赞成”或“不赞成”的大学生分别占37.9%和29.8%,另有14.7%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这意味着约30%的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革命的合理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说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属于一种右倾思潮,针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近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质疑、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左”倾思潮,其基本主张就是“质疑或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反对市场经济”。调查发现,选择“十分赞成”或“赞成”这一观点的比例分别为3.6%和12.2%,选择“不太赞成”或“不赞成”的大学生分别占24.7%和54.5%,选择“不好说”的大学生占5%。可以看出,“左”和右两种思潮的观点在部分大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大小与其传播的方式、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今信息传播科技的进步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手段。尽管传统媒介依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传播作用,但网络媒介在传播社会思潮方面的功能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总体来看,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主要传播载体和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互联网。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交往和学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社会思潮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效能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者高达90%以上。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载体和媒介,按照影响度大小排列,依次为微信、微博、新闻时政类网站、论坛、博客等,其中社会名人及意见领袖的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二是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讲座论坛活动中,高校教师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给大学生。由于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认同感,他们的思想观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调查发现,有3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曾受到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很大或较大的影响,选择“有一点”的占62.7%。此外,访谈也发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学术讲座和论坛众多,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和主张者通常作为主讲人参加这些活动,这也扩大了其自身和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三是书籍报刊。各种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者都会通过著书撰文,或翻译国外著作,论述、宣扬自己所认同的社会思潮,不过理论性的著作对于大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9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或“几乎没有”读过有关社会思潮的著作。与著作相比,时政或思想类报刊杂志更具有可读性,其中一些具有特定的思想价值倾向,对于大学生有一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书籍,尤其是对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教材中的观点倾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很大。大学生在研习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过程中,无形中会受到西方思潮和观点的消极影响。通过访谈发现,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自由主义思潮的观点更多地持认同态度。

  四是以亲友熟人为主体的社会成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价值观通常也受到社会关系成员特别是亲友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人生阶段,思想和社会阅历较浅,其思想价值观缺少稳定性和自主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亲友熟人的影响。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政治价值观对自己有“较大”或“一定”的影响。此外,社会思潮也会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干预性评论影响公众包括大学生的价值取向,58.5%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或“有时”与身边的同学朋友聊起对时事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彼此的思想价值观会相互映照或融汇,反映一定社会思潮的观点也会籍此扩散、传播。

  注重研究引导,多方防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的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将逐渐涌现,这势必进一步推动多元社会思潮的发展及传播。多元社会思潮如若失去科学的引领和整合,会销蚀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的认同,不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应对和防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应从多方面加强研究和引导。

  1.努力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民生问题,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通过缓解或消除大学生群体反映强烈的利益矛盾,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此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基础,坚定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观,这一理论能否成功超越、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归根结底要通过现实检验,看其能否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期待和要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必须尽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帮助大学生实现发展成才的愿望。只有让大学生实际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从具体制度、政策中受益,也才能更进一步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注重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提高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思潮的能力。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需要对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深刻洞悉各种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时代性质、发展和传播规律,才能在教育引导和传播管理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多元社会思潮的涌现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种社会新现象。对于社会思潮的研究,理论界相关研究整体还较薄弱,欠缺说服力,尤其缺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进行透彻研究的力作,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由于缺少相关成果的借鉴利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思潮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也是薄弱环节。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没有研究的支撑,理论的彻底和说服力都无从获得。

  当前十分有必要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和引导。当务之急是组织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对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社会思潮进行集体攻关研究,取得有说服力的科学成果,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在客观了解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汲取其有益精神养料,摒弃其错误或有害观点。当然,这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其教学应当建立在深厚的科研能力基础之上,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特点、规律、内容及性质都应有较全方位的了解。

  3.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的管理,探索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引导模式。在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媒介渠道多种多样,各种观点信息良莠不齐。为了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应当建立契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引导模式。

  在传播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疑惑性问题和错误认识,注重从价值观引导的角度设置议题,以理性平和的态度、生动平实的话语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应在提高理论说服力的基础上传播思想和价值观的“正能量”,为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凝聚社会共识。对于一些较有影响的错误思想观点,应组织研究力量予以批驳、矫正,澄清人们的疑惑偏见。

  在传播手段和方式方面,要善于利用灵活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诸如博客、校内网、论坛、微博、微信、手机短信、飞信等传播精粹、生动的思想信息,并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互动,及时预测和关注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动态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遇到问题,及时引导处置。为了更好的引导网络思想舆论,还应当注重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有思想见识、政治觉悟较高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和价值观。为了适应大学生价值认同更注重感性和日常体验的特点,还应创作一批宣扬积极、正面价值观的优秀大众文化作品诸如电影、电视剧、歌曲、游戏等,将思想价值观的正能量通过感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14KDB00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2CKS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秀彦、阚和庆,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