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www.jyb.cn 2016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人生导师”,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的专业队伍与骨干力量,更应按照“四有”要求,明确角色定位,担当责任,不辱使命。

  讲政治,让党真正放心的人

  对高校而言,讲政治关乎办学方向,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由什么人来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是高校落实讲政治这一核心理念与根本要求的专业队伍与骨干力量。所以,讲政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有着特别的含义和要求。

  其一,讲政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的特殊性决定其始终作为各种思想的“对话场”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面临的挑战非常现实和复杂,既有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大背景,也有校内外思想交流碰撞的小环境,既表现为有形的交锋,更存在于隐性的角力。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推进,开放办学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和发展必然,在丰富高校办学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新课题;另一方面,高校的青年教师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在大学生中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示范性。因此,在大力提倡尊重人才的同时,强调教学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落实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其中的专业与骨干力量,必须主动担当责任,作出示范,发挥作用。

  其二,讲政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主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有效付诸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课程的内容安排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这一核心理念和中心任务。因此,政治性与思想性是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和灵魂,无论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还是形势与政策以及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都不能偏离这一主线,这既是课程教学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价值所在。

  其三,讲政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自觉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与示范者,政治自觉应成为其必备的职业特质,这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政治认知,即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功底,同时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有充分认知;二是坚定的政治态度,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三是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自觉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

  精业务,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自身显而易见的属性: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观念;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并相应蕴含了四种基本功能,即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引理性的实践行为。要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需要科学处理学科的学理性与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这就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业务”的基本内涵。

  把握课程的学理性是阐发意识形态合理性的基础,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与感召力之所在,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功底和理论水平提出了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四门主干课程都有其明确的功能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着重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着重阐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基本的历史认知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人文情怀与法律意识。这些课程蕴含着学理性、先导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要求。历史的穿透力、逻辑的思辨力、理论的说服力以及实践的引导力,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开发、驾驭其中的魅力,既需要研究相关专业文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夯实专业基本功;也需要深入社会实践,认识和了解国情,把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新形势下社会思潮的基本动态;更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其理论精髓与实践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以理服人”的要求,不断将自身研究与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和内容,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真正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敬仰之情、亲切之感、信服之心、实践之意,并由此对任课教师产生尊崇和信任,进而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润物无声”与“教化无形”的理想效果。

  此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协调理论研究和教学方法创新的关系,在强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立足于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发展性,对教材内容加以挖掘和充实,以提升教学内容“含金量”为根本,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并受益终身。

  受欢迎,让学生真心喜欢的人

  “受欢迎”是学生从内心对教师的接纳和认同,它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师生心理默契与实践互动。学生对课程的认同首先建立在对任课教师的信任、认可和欢迎之上。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认同,可以来自教师的学识和品格,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社会美誉度等多个层面,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通过切身体会,真正被教师的真诚所“感化”,也就是所谓的触及灵魂。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而言,教师的真诚体现在几个基本方面:一是注重以事实说话。即在教学中注意把“说理”建立在对“事实”的具体分析与客观评价之上。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信息内容鱼龙混杂,极易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产生误导,需要教师还原客观事实真相,通过权威解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形成实事求是和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二是注重平等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塑造”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需要师生之间进行充分与坦诚的思想交流,学生只有在思想自由得到尊重时才可能对教师敞开心扉,形成互动。三是注重换位思考。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专业属性,以学生的身份思考其对社会问题的最大关注是什么,对于大学生活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认识和处理问题的通行方式是什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期许是什么等,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理解包容。青年学生追求个性,崇尚思想和行动独立,这是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教师应该对此保持耐心和包容,积极寻找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衔接点,引导学生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五是注重身体力行。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的基本要求。身体力行不仅要求教师在言行举止上“洁身自好”,更需要通过实践中的“善举”为学生和社会作出示范,增强教育的感化力。

  有自信,让社会普遍尊重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都建立在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认同和热爱之上。如果教师缺乏自我认同,对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就会失去职业方向和信心,也就无法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以崇高精神境界为追求和职业内容的特殊群体,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身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教师是凭借自身“权威”实施职业活动的。这种“权威”不是基于权力产生的,而是一种被社会认同所形成的声望。这种声望既来自教师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也来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积极评价。在二者关系中,教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是基础,是形成良好社会评价的前提;而良好的社会评价,则是激励教师进一步提升学识与品格的动力和环境。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职业自信则在其职业的提升中不断加以肯定。从中不难看出,社会对教师尊重和积极评价,并非由教师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外在因素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忠诚。因此,增强职业自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砥砺自我:

  一是在确立职业的神圣感中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神圣感源自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平台,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办学特色。这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即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青年大学生培育成具有正确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的基础工程。在这项伟大事业当中,教师的地位无可取代。

  二是在砥砺自身品格中体味精神高地的超越与美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是人生之本,“以德服人”则是德育之道。社会分工不同,其道德要求的内容与标准也不尽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专职“德育”教师,不仅以德立身,而且还以德为业,承担着社会道德的传播者与示范者的职责,这必然要求其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和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拒绝功利与诱惑,保持宁静与高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德服人,赢得尊重的关键问题。这其中包括正确的名利观、良好的职业形象、专注的事业心、平和淡定的心态、诚实守信的品格等,这些高尚品质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神高地”的时代内涵。

  三是在服务发展与奉献社会中提升教师自身的社会美誉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明确的实践内涵与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路径。实践教学,包含教师结合社会实际开展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等内涵。教师社会实践有着多种方式和内容,如有组织的社会学习考察活动、结合课题研究的专题社会调研、扶贫济困的公益活动、依托专业优势的政府智囊服务,以及社会兼职等。组织性与公益性社会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师个人有偿的社会服务行为,则需要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切实保持职业规范与道德操守,以专业、善良、诚信、正义的形象赢得社会尊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蔡辰梅,刘岩.变革社会中教师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及其突破[J].教师教育研究,2014(4).

  [本文为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4]97号-100)“最受学生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13)“培育‘受欢迎’教师团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赵中源,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