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供给侧改革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www.jyb.cn 2016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供给侧和需求侧能合理配合,以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必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供给侧改革为高校改革提供了一个高校与社会相衔接的切入点,也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

  以转型发展解决学校办学的瓶颈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根据2015年11月25日公布的中国教育概况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居世界第二。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所运用的管理体制“以省市本科院校为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不足。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和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只有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出社会岗位所需人才,才能将科技知识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解决学校办学中的瓶颈问题。

  结合地方经济及文化特点确定转型发展内容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及文化特点,从办学理念与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确定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内容。

  办学理念与定位。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办学理念和定位,改变“重学轻术”思想,重视社会实践。以往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定位多为教学型,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偏向于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存在着理念上“精英化”定位与现实“技术型”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确立办学理念与定位时,要结合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为服务地方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不一,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培养服务地方行业结构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出改革。校企合作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实践发展方向,可以增加人才的实训、实习经验。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相当于增加了见习基地,长期建设可以为院校学生发展提供导向,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用人的满意度。

  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要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对接,开设地方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新型的教学需求结合了学术的先进知识和实践的先进经验,地方高校可将学术型教师和企业经验型教师组合成学科团队,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以及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案例法、项目驱动、讨论、启发等新型教学方法,推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教学转变。同时,通过外聘的方式请相关企业、行业专家作为院校兼职教师,或者选派院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实现教师知识和技能相互转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围绕培养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心,重新认识并确定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方高校在产学研链中的位置。第二,明确地方高校的责任、权力、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协调并组建相应的组织管理关系。第三,在校内设立相应的“众创空间”管理部门,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与地方发展的创新结合。第四,改革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将教学管理重心下放到二级学院,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使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创新管理制度,真正实现特色教学和多元化教学。

  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十三五”时期我国总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地方本科高校向以服务地方发展为中心的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培育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改革中,培养符合本地创新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立足的着力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同时要降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门槛,早日形成自己的创新创业文化。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地方本科高校仍对“精英教育”抱有幻想,考生和家长也认为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较低,认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小本买卖,不愿意大学毕业后从事这些工作。因而,创新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向,首先要做到创新观念,通过宣传等方式,转变社会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办学理念及定位方面做出调整;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及管理制度,形成创新的文化和创业的精神。

  优化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结构,促进地方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教育系统长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内在结构性矛盾。要优化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结构,增加贫困地区地方本科高校数量并提高扶持力度,同时从本校现有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及本地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等现状出发,做好应用型办学定位及学科建设规划。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了解本地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规划,使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实现对接,从而实现对地方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建设。长期以来,高校存在着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利的结构性矛盾,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要加强大学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意识,这不仅可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从生命教育的深度挖掘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意义。

  以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地方本科教育与地方社会发展的融合。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开放教育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要密切关注地方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了解地方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请企业精英走进校园,促进高校与地方发展的融合。

  以共享理念引领地方本科高校科技成果的全面普及。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关注将科技知识转换成社会大众普遍享受的成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一方面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平台实现将科技知识与地方民众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可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引入本校中,构建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从而实现教育、成果与社会的全方位对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2]夏鲁惠.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10-20.

  【作者苏小燕,单位: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洛阳师范学院国土旅游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