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www.jyb.cn 2016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一词迅速升温,成为出现于各个场合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究竟会给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又应该如何推进和深化呢?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李克强总理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教育以其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单单是一种金钱的消耗,国家和受教育者之所以愿意进行教育投资,是为了获取一种蕴藏着潜在价值的生产能力,这种能力会在不久的将来作出巨大贡献。人力资本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

  供给与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在逻辑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和永恒主题。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用人单位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端。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围绕毕业生就业创业而发生的市场活动和市场行为,是按照市场机制对毕业生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调节毕业生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劳动力市场形式,在实际运作中表现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机制,打破了“包分配”的大学生就业的计划经济模式。大学毕业生求职者是以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群体,大学毕业生只有在就业市场实现就业,才能实现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获得未来的经济或非经济方面的收益预期。与普通劳动力相比,大学毕业生以其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了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初步能力,倾向于在知识密集型行业或在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就业,以更好地实现其人力资本投资价值。

  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子市场,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才供给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主体,而大学生人力资本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交易对象,大学生就业市场遵循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基本规律,完善的就业市场通过其市场运行机制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虽然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了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极大释放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活力,但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力资本供给生产力的瓶颈。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供求关系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规模、结构和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关系,进而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关系。如果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称,人才供求达到动态平衡,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高等教育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人力资本支撑作用才会最大化。反之,如果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脱节,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产能结构性过剩,那么,高等教育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人力资本支撑作用就会弱化。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表面上是“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和“供求平衡”的此消彼长,实际上是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之间适应性程度的反映。因此,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契合。

  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两位商人到人不穿鞋子的岛国推销鞋子,一个空手而归而另一个则满载金银而回,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以供给创造需求的道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用公式表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生产,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潜能,从而塑造和催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高校作为大学生人力资本生产要素的供给侧,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供给结构的同时,矫正过多依靠行政配置教育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以优化供给侧结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人才资本生产力和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生产质量。因此,“供给侧”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切入点,“结构优化”是破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改革方式,“改革”是破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命题。

  供给与需求割裂: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与需求割裂、脱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与需求的类型结构性矛盾、层次结构性矛盾、专业结构性矛盾。

  1.供给与需求的类型结构性矛盾

  根据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及人力资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可以将人力资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力资本;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力资本。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来看,依托于技术实现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主导。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型是应对危机、增强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和产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现实问题。技术技能型人才“产能不足”和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产能过剩”,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人才供给类型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应用型人力资本的生产与供应难以满足产业界需求的技能危机现象,导致一方面是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是大量毕业生“就业难”,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失衡,学术型人才培养供给的高校多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的高校较少,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高等教育供给盲目追求办学层次,高等教育布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感知和反应机制。

  2.供给与需求的层次结构性矛盾

  受高层次就是高水平的逻辑影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将自己定位为学术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有部分高校认为,只有举办研究生教育甚至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规模,才是学校水平高的表现。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脱离为区域经济发展供给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而争上博士点、硕士点的倾向,使得研究生教育供给规模被盲目扩大,造成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的教育过度现象,研究生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不仅挤占和浪费了教育资源,还直接助长了“唯学历论”社会风气。

  从教育供给的角度而言,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实际办学条件而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人才培养供给属于劣质产能和过剩产能。值得指出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对50个学位授权点“亮红牌”,将面临撤销并且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另有95个学位授权点被“亮黄牌”,被要求“限期整改”。学位点调整与撤销即是对劣质产能和过剩产能的淘汰与清退,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举措,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层次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是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错位、割裂在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质量上的矛盾表现:供给过剩或供不应求。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必须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但对大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在现实中,仍有不少高校把学科门类齐全作为学校发展目标,热衷于增添学科、扩充专业。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设置9个以上学科门类,且包含文、理、工学科的学校增加了近7倍,占当年本科学校总数的比例也提高到了11.1%。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不仅高校发展会失去自身特色,更为突出的后果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专业设置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并不完全匹配,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二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不能适应新兴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给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部分高校忽视师资、课程、质量保障制度以及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而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课堂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破解

  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大学生人力资本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市场人才需求,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的跃升,无疑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顽疾的必然遵循。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一是要明确发展类型之别、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顶层设计,为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轨道上办学和发展明确了方向。不同类型高校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明确自身在人才供给与服务社会上的供给优势和供给责任,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本供给,而不至于在同质化发展的独木桥上泯失自身特色。

  二是引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大国工匠”,应用型大学对接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产能供给。引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国家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进行宏观指导、分类管理,以顶层设计引领不同类型的高校实现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以适应国家或地方的战略需求。值得强调的是,学校转型发展不能以行政意志为主导。外部主导的集体转型而非内生的自我转型会导致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再次出现,要减少对地方高校发展“行政命令式”的外部干预,以避免“蜂拥式”集体转型乱象的发生。

  三是要淘汰高等教育供给过剩产能。淘汰高等教育供给过剩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有一定的破坏性意义,“创造性破坏”才能达到“破旧立新”的效果。从专业上,国家有必要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引导性的调控。对于工科类专业普遍就业好的现状,国家有必要对工科专业招生计划给予鼓励性支持,同时,在学生培养经费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淘汰供给过剩产能、优化专业结构,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侧优胜劣汰的必要举措。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

  创新型人才需求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愈加旺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对高等教育而言,切实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方面。

  具体来讲,一是增加原始创新型人才供给。原始创新型人才是国家长远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基础。毫无疑问,科学研究为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对世界本质的原始创新发现,那么技术开发将成为无源之水,更遑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以满足人类社会需求。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探测到引力波之后,其校长拉斐尔·赖夫致信全校时表示,我们今天庆祝的发现体现了基础科学的悖论:它是辛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如果没有基础科学,最好的设想就无法得到改进,“创新”只能是小打小闹。只有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社会才能进步,而研究型高校是承担原始创新型人才供给的重要力量。

  二是增加技术创新型人才供给。我国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期,技术创新作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新产品或新工艺、新材料运用、技术革新应用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决定着工程设计的实现程度和工程的整体质量。把科学家创造的包含着可能迸发巨大生产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中间需要架起一座沟通联结的桥梁,技术创新型人才即是联结科学发现与工程应用之间的纽带,而应用技术型高校则是承担技术创新型人才供给的主要力量。

  3.创新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高校人才供给质量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人才供给质量越高,大学生就业力才会越强,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越有潜力,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才会迎刃而解。一是要增强系统化大学生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职业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之间架起理性与人性的桥梁,是大学生职业发展通识课程的使命。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方面指向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指向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这表明高等教育承担着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社会的重任。在就业市场风云变换的当今时代,以处理不确定性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发展能力正在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职业发展能力的高低对毕业生融入社会的质量与效率、对毕业生的人生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全程覆盖、系统科学的职业发展通识教育来实现。

  二是要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具有多领域交叉的能力结构和思维视野,成为技术革新和综合集成的能手。传统的工程师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活动;而系统工程师则更注重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善于在多种利益、多个目标、多条途径中作出选择,能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艺术手法、管理手段、经济效益、环境伦理、文化价值进行综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科学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能力的切实增强让想创业、能创业的大学生迸发创业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使创新创业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动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优质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释放大学生就业市场生产力的利器。

  参考文献:

  [1]龚雯,许志峰,王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01-04.

  [2]周宏,邓日成.中国应用型人才评价研究[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

  [3]朱永新.办好高端教育留住出国青少年[N].京华时报,2016-03-04.

  [4]周济.大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N].市场报,2004-08-13.

  [5]陈国良,董业军,王秀军.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11(3).

  [6]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01-26.

  【作者马世洪,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