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www.jyb.cn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深刻变革的时代,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不断实现中国理论创新而加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习近平总书记还阐明了创新的具体表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根本保证、起点、底气、基本方式和关键前提都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一篇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真科学、大学问,而不是假标签、空口号,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包含着科学的本质要素,是名副其实的科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一些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已过时”,却令马克思的“未过时”不证自明。真正过时的,早已被历史湮没。马克思的理论总是“被过时”,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没过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实质就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的起点是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问题就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中国理论的创新只能从中国问题开始。要推动理论创新首先要发现和解决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的问题;着力解决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的问题;着力解决学风方面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聚焦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理论创新的底气来自于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更加彰显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得住,信得过,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科学、最有效的中国理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是“融通结合”。实践的客观性、存在和真理的绝对性、历史的承续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但其创新的方式绝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历史的“独断式”创新,而只能是“综合式”创新,只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各种资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理论创新的关键前提是话语创新。话语方式与理论内容绝不是隔绝孤立的,话语概念中蕴含着理论实质,理论逻辑中塑造着话语内涵。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符合中国实际,概括中国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在不断生成。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区分了价值观念与价值事实,既包含了民主、法治、公正、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又强调了其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提出,避免了被所谓“宪法政治”的话语所迷惑,防止了罔顾宪政在西方理论上的明确内涵,落入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陷阱;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结果公平和实质正义的内涵,显然比起点公平和形式正义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力地避免了人们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悲观情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然比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些新概念、新表述的不断出现正是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 【作者钟君,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 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06-29
- 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06-29
-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06-29
- 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06-29
- 在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06-29
- 陕西高校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06-03
- 大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06-03
- 立足“双一流”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06-03
- 加强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06-03
- 立时代之潮头 担发展之重担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