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关于新时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汇聚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是确保国家战略目标成功实现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供给侧改革。

  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高校的不断探索实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高校在理念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和导师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理念认识仍存在误区。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范畴或者少数创业者的事情;片面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甚至还有的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等等。这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理解甚至曲解,目前仍然存在。

  完善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目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往往受到部门传统职能的制约而不能形成新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各职能部门责任界定不清,校内各类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校外资源缺乏综合利用,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开展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师资队伍和导师队伍建设滞后。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创业教育、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实践各环节分唱“独角戏”,尚未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入手,形成一套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项目、资金、孵化等平台还难以支撑创新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的保障还没有真正落实。创业大学生还是很难充分享用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平台,很少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中,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缺乏创新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有效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缺乏。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思考与实践,有五条建议。

  1.树立科学理念,理清工作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视频会议强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高教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如此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众多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时代的变化要求人才培养要从“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转变为“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2005年,辽宁首先提出了“大创业观”的思想,即大学生开办企业,自己当老板,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创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是创业;到艰苦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创业的大创业观。因而,激发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鼓励他们将创新创业的知识、本领运用到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这应该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高校应该而且必须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且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这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2.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严格的管理体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是确保方案、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健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是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重要保证,是激活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力的有效手段。辽宁依托原有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辽宁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等25个省直部门组成,全省14个市、44个县也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并利用召开省长办公会、下发小组文件、定期出版工作简报等手段调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形势的需要,2012年辽宁成立了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术组织,整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两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全省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推进方案,编辑出版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完善校级管理体制,是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辽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有刚性的要求,即要求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成立校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又鼓励高校进行运行机制的多元探索。高校在管理体制上既有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领导小组统筹,职能部门分工的模式,也有辽宁何氏医学院为代表的建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组织,牵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选择都是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要素的整合和发挥,基于职能部门的特殊作用。比如注重教务部门管理教学的职能,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育的融合;注重科研部门管理科技资源的职能,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与高校科研的融合,充分激活高校科技资源和研发优势,把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探索精神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增强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注重校友会与优秀校友广泛联系的优势,积极吸引成功创业校友做兼职创业导师,积极吸纳校友的社会资源和项目资源;注重就业部门与社会广泛联系的优势,把他们对行业的感知和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途径传导给学生。

  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这是基础工程,也是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第一步就要修订、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许多高校的做法是采取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做改良性的修改,这种做法操作方便,推广容易。但是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的角度看,显然这种改良式的模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我们正在以辽宁何氏医学院为试点,探索建立起一种以社会需求和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的组成上,引入行业领域专家、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行业主管领导等。建立倒推机制,先确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人”的能力模型,并将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提炼出来,依托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要求,反推需要设置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倒推方式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真正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

  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突出对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的制定要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课程结构上要加大活动课程的比重,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对本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要素的挖掘(开设学科前沿、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史等课程),注重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合(如工程课程和管理课程结合),构建多学科组成的课程群;要完善课程管理方式,修改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创新创业学时、学分的转换机制,并依托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课程管理方式,从而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的要求。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教学教法的全面改革。牢固树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创新创业灵感的产生,外界的引导和激发只是外因,内因是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创新、创意、创造的乐趣。头脑风暴、项目实践、案例教学等方法,体现参与性,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应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提高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许多高校出现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创业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是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知名创业校友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兼职教师,加快建立一个汇聚多方专家的导师库。辽宁为满足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需要,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省级创业导师库。目前,建成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导师联盟,涵盖理论型导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创业的教授)、成功企业家型导师(主要是成功创业,热心公益的企业家)、行业专家型导师(来源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风险投资型导师(来源于金融投资机构、成功创业者)等各类导师300多人。通过共享省级导师资源,极大地解决了高校社会导师匮乏的问题。二是开展“创新创业百千万工程”建设,即利用3年左右时间开展百场创业大讲堂、遴选千名创业导师,培养万名大学生创业工程。辽宁将导师队伍建设纳入政府项目立项,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资源保证。三是开展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辽宁省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纳入每年教师培训计划,通过职培训、岗位交流、校企合作开展师资培养。2012年,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省大学生就业局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博士培养工作,为提高师资队伍能力,开辟了新路径。

  5.建立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

  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看,资金平台、孵化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也成为各高校平台建设的主攻方向。上面三个平台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业项目落地的基础。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看,我们结合省级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职能和资源,认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云平台,激活高校科技资源和研发优势,必将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云平台的实质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整合资源、激发潜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提供综合支持。云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激活现有资源,提高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的利用率和育人功能。要向大学生生初创企业开放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要聘任符合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现有平台担任科研和实验助理,鼓励有潜质的学生依托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就是要整合省、市、高校、社会各类科技资源,着力建立科技信息、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共享机制。依托互联网技术,收集发布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专利技术交易中心等子平台建设,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辽宁印发了《关于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和《辽宁省关于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相结合,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师生提供一切便利、实效的科技支持,助力他们成功实现科技创业的梦想。

  【作者:刘铸,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张庆祝,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