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创新创业:让梦想起航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互换智慧,联结希望,网罗奇思,加载梦想。”名为《梦想起航》的主题曲,唱出了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特色与精神。

  2016年10月13日至15日,来自全国近150所高校的250支团队、近6000名师生汇聚华中科技大学,参与、观摩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124个项目经过层层激烈角逐,诞生36个金奖、115个银奖。其中,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项目获得冠军,南京大学“Insta全景相机”项目获得亚军,山东大学“越疆DOBOT桌面机械臂”和北京大学“ofo共享单车”项目并列季军。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闭幕式上指出,大赛部分获奖项目与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本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最前沿的动态和趋势,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技能突破等方面取得了新进步,受到众多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青睐,推动了产学研用结合。

  创新思维自由生长

  “未来,我们每个人手上都会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冠军争夺赛现场,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代表周挺向评委和观众描绘了“微小卫星”的未来。

  今年6月25日,由西北工业大学团队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翱翔之星”作为世界上首颗12U立方星随“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未来,“翱翔”系列卫星还可应用于伴飞巡视、对地遥感、数据中继等领域。

  “这一项目与国家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紧密结合,体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找到了科研成果与社会和产业需要的结合点,因而更具价值。”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蒋楠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唯一一个入围四强的创意组项目,它的成功摘金,完美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航天梦、中国梦”。

  与此同时,还有无数个令人惊叹的创业梦想在总决赛的舞台上闪耀着。

  “随时随地有车骑”——几个热爱骑行的北大学生创立“ofo共享单车”,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让学生和城市居民以极低的成本共享自行车,实现便捷的交通出行。

  “让每个人都过上自尊自信自强的美丽人生”——福州大学学生发明的“E-chat社交手套”可以将聋哑人的手语表达翻译成语音信号,同时将正常人的语音转化为手语,团队成员期望通过该设计帮助听障人士融入社会交际,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做钢轨延寿专家”——全国每年由于钢轨磨损

  而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而华中科技大学慧淬团队研发的“钢轨现场激光延寿系统”应用激光修复铁轨,能够使其寿命周期延长10倍以上。

  “节约更多的水资源”——用空气代替水流,能起到洗手过程中90%的节水效果。浙江大学的“绿之源节流计划——空气洗手”项目在公共场所有着广泛的使用前景,能为节水节能贡献重大力量。

  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公益创业……在各个领域,新时代的青年创客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温暖。

  双创教育落地生根

  “比赛期间,我们和其他团队交流了很多创业经验,也得到了许多投资人的指点,更加明确了发展方向。”云南大学“律品科技”项目负责学生说,大赛开拓了学生创业者的眼界,帮助他们成长。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目标之一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到全面推动作用。可以说,在两届比赛之后,大赛已经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价值。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区各高校纷纷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全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赛同期活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部分省市、高校分享了“双创”教育的思路、措施。

  北京市启动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重

  点改革项目,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重要组成部分,包括4个子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化项目、毕业设计(创业)项目、毕业设计(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这些项目充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湖北省要求各高校日常教学经费中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不低于20%,纳入预算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和生均拨款的重要依据。财政性投入带动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扶持生态。

  四川大学把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与能力培育、国际化教育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银奖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Cellrobot”联合创始人杨健勃曾经休学半年,专注于创业。他说:“学校很多好的政策,给了我创业的底气。一方面保留学分学籍,这样即使创业失败,学生也能够回来继续学业。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了很多不同梯次的科技竞赛,可以促使学生诞生许多新的想法,同时学校也会给予一些资金支持。”

  鼓励创业,同时宽容失败。良好的氛围和机制一旦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脚步更加踏实有力。

  创业激情无限传递

  第一届大赛后,教育部积极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加强对项目的后续指导服务,促进项目孵化落地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壮大。

  据统计,首届比赛12个创意组金奖项目中,超过80%的项目已注册公司,进入正规化运行中。22个实践组金奖项目中,50%的项目在赛后继续获得融资,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项目B轮融资2亿元。

  创意纷纷落地、走向市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与第一届比赛相比,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的学生和企业数量倍增。据统计,本次比赛参赛高校211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学生报名项目近12万个,直接参与学生55万人,分别是首届大赛的3.3倍、2.7倍。同时,总共有近400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评审并为大赛提供支持,是去年参与企业数量的3倍。

  这充分体现出,创新创业正在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潮流。

  高职院校战绩不错。总决赛金奖名单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水产品无水保活物流集成技术”项目名列其中。

  比赛还形成了地区的创新创业叠加效应。据不完全统计,举办地湖北省今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2164人,比去年增加637人,增幅为41.7%。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了全省的创新创业,今年上半年,湖北省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0%。

  积极促进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与学生参赛项目对接,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为项目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支持,多项举措,让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真正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比赛。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