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土壤,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发展环境,为国家输送具有开拓精神、拥有创新思维、怀揣创业理想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激发经济新动能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响应,更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学生成才,探索形成“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清华大学始终坚持“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这一核心理念,以培养创新型创业者为目标,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于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服务于学生成长与成才。

  1.服务全局,将创新创业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校从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以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以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前沿领域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世界领先的智力支撑;以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聚集学校、企业、社会的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动能支撑。

  2.转变模式,以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产生新想法、新思路;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校友、企业家联合培养的模式转变,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协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成熟机制;从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向多个课堂协同推进的方式转变。

  3.激发活力,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注重夯实知识基础;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注重培育社会责任感,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才。通过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理想、职业生涯科学发展、成长与成才,培养改善人类生活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社会引领者、开拓者和创新者,承担起时代和民族责任的领军人才。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整合资源、营造氛围、提供支持,形成了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多元融合、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开拓国际优质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打造多元合作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了以围绕创新创业的“启蒙—课程—赛事—实践”为内容,以“全过程累进支持、全方位匹配资源、多方协同支持、强化实践训练”为机制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业不是闭门造车,必须要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必须要把握时代和社会的脉搏,必须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产生出有实际价值的创业项目。服务于创新创业的总体目标,清华大学汇聚多方力量,打造多个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协同配合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领先科技的兴趣,学校于2007年创造性地开启“科技创新,星火燎原”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星火计划”),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2010年,探索创立以“未来”命名的“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兴趣团队”,激发学生创造灵感,鼓励创新实践,推动科技创新向创业转化。

  为进一步培育创客文化,培养创客精神,推进创业实践,学校打造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意分享空间、创新思维训练、快速原型开发的开放平台,每年接待学生近1.8万人次。

  为促进创新创意向创业转化,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发展,清华大学于2013年先后成立清华X-lab、创+、iCenter等融创新、创意、创业为一体的“三创”平台,并开创高校、地方政府和投资机构三方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新模式,高校为创业者提供发展环境、资源支持和后续保障,天使投资人为创业团队提供细致的指导和建议,地方政府则为创业者创业项目的落地发展提供帮助。

  为集中力量培养创新创业领域领军人才,清华大学联合知名企业和创业导师,创立“启·创”计划,从创业人才成长的环境要素和环节要素入手,重实践、重实际、重实干,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国际型、管理型高水平创业人才以及能够产生伟大创意的创业骨干人才。

  2.交叉融汇,开启创业教育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启发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培养企业家精神。学校突破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传统概念,探索全过程教育、全过程匹配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促成了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和成长社区六类“课堂”的无缝对接,构建起覆盖启蒙、训练、实战的全过程创业教育体系。

  以校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基础,系统讲授创新创业所需知识,注重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全校面向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37门,面向研究生开设相关课程103门。

  以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为拓展,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的优势,满足新时期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基于清华学堂在线MOOC平台,开设百余门创新性课程,内容涵盖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同时,携手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开设在线创业课程。

  以全球化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延伸,建立跨国、跨学科、跨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平台,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015年,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针对战略性创新领域开展教育和研究,以跨学科、跨文化、产学研融合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

  3.营造氛围,传递创新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校园内良好的环境,离不开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离不开勇于探索、不畏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

  一方面,以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感染学生。学校设立“信和-创新贡献奖学金”,奖励在创新创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设立“启航”励业金,奖励立志创业的优秀毕业生。贴近学生群体、宣传典型,让创新创业意识根植学生内心深处。

  另一方面,以丰富的创新创业赛事吸引学生。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创“挑战杯”竞赛,并连续举办30余年,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创意想法付诸实践。2014年起设立“校长杯”,以创新挑战赛的形式,联合众多成功创业人士,发现和培育优秀创新人才和项目,吸引大量高水平创业团队参赛,广泛覆盖在校生及年轻创业校友。

  4.实习实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走出校园、走向市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学校强调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学生的培养,以实践教育的方式,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全面提升课内外和国内外等四类课堂的挑战度,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为创业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重点建设挑战性课程,建设具有挑战性课程的“第一课堂”,推动课程实践“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实施SRT(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各类科研训练计划的“第二课堂”,构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全球视野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综合育人平台。结合带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落实校外实习的“第三课堂”,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拓展人脉、体验创业过程,全方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放眼世界名校,开展海外研修,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第四课堂”,推动学生在国外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训练。通过四类课堂实践,进一步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5.创新机制,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高校汇聚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过程的资源匹配,这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支持和创业能力培养,还应包括诸如工商注册、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帮扶。清华大学建立了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到注册公司,再到项目融资的全程化指导培育体系,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咨询、注册、融资、财务、法务、专利等一站式精准化服务。

  针对学生创业初期的需求,清华大学邀请国际顶级创客作为驻校创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邀请资深企业家和投资人担任驻校创业导师,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提供实战指导;开设“潇潇工作室”与“志楠工作室”,提供创业技能和政策咨询,解读创新创业政策。针对学生注册公司的需求,清华大学携手工商部门开辟绿色服务通道。针对初创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学校通过汇聚启迪创投、泰有基金、水木清华种子基金、TEEC(清华企业家协会)以及厦门、 昆山、成都 、青岛、顺德、杭州、无锡等7地政府天使基金成立“清华大学创+种子基金”(简称创+种子基金),为初创期团队提供无偿不占股的种子基金,开创了高校、政府和投资界共同协作的新模式。

  面向未来、面向发展,迎接创新创业教育新挑战

  1.创新创业关键在创新

  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均值高、峰值不显著,关键是缺少具有颠覆性的创意和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高校和社会都已匹配大量的资源的环境下,以往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缺少资金、指导和平台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缺少创新性”在现有阶段仍将是困扰创业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限制创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持续鼓励学生重视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创造出充实人类认知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新技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进而实现从创新到创业的转化。

  2.创新创业需要回归理性

  创新创业工作要给予创业学生持续关注和后续保障,引导学生在理性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勇敢创业,不能仅凭一时热情,而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思考。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创业发展咨询机构,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独立的思考自我、思考人生;通过实践探索、实习体验了解创业;通过与教师和创业者的交流明确职业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学生科学规划、理性选择,果敢创业。

  3.创新创业呼唤开放包容

  创新创业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一举即成的活动,而是一项需要探索、需要冒险、需要实干的事业,成败与否不可预知。社会上大多数人仍然更愿意褒奖成功者,却很少为失败者喝彩,很多创新创业萌芽也因此被扼杀在摇篮中。高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土壤,应该承担起营造开放、宽容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责任,不以成败论英雄,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引导、扶持和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降低创业成本,给予学生冒险和试错的机会。

  4.创新创业是核心竞争力

  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而应更多着眼于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生涯发展的可能。通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才能,让首创精神成为学生诸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能力。让学生敢于拥有梦想、勇于实现梦想,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作者: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