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www.jyb.cn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既是学术重镇,更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坚守好大学的精神家园。

  筑牢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基石

  落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党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高校党委对此要有敏锐的政治判断、清醒的思想认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筑牢政治基石。

  一是坚持遵循规律和把握方向的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党领导高校的政治体现,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素。无论是高校的办学性质,还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要求,都必须持之以恒的予以坚持。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阐明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义,即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高校的办学性质;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的重要体制;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西方的思想意识渗透,是高校的政治属性。这四个“坚持”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是必须坚守的政治基石。割之整体,松之基石,就谈不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学习借鉴和中国特色的相统一。围绕怎样办学,怎样培养人,高校不能唯西方的标准而趋之。中国的大学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的国情,不能离开制度和国情谈目标,更不能放弃原则谈接轨。中国建设自己的一流大学,强调的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而中国特色就是办学方向不能偏、党的领导不能弱、根本任务不能失、政治属性不能变,并坚持不动摇。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吸取其在学科建设、教学方式、科学研究、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好的做法,也积极鼓励专家学者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简单套用,更不照搬。要特别防止以学术研究掩耳盗铃,在研讨交流中偷梁换柱,更不允许在大学的讲堂,散布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任何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都要始终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引领正确价值取向放在首位。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抓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引领、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党委要立场坚定有所为,任何忽视和放任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为,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高校党委必须始终把正确的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党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到旗帜鲜明,方向不偏;学校党组织坚持思想导向,做到立德树人,工作不软;党员和干部坚持政治意识,做到肩负责任,立场不移。在强化思想引领中,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作为教书育人的导师,应当以怎样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担当,在培养学生中,对可能影响学生政治素养、社会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给出正确的导向;应当怎样在厚实学养,提供学术成果的同时,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文化价值。而对于党员专家学者,应当怎样凸显党员的身份和党性意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每一级党组织,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

  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开展高校干部、教师“三个史观”学习教育,即学习科学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了解掌握中国发展现实,夯实思想根基。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术研究,都要给予学生以科学和合情合理的解答,正面和积极向上的教育,辨别是非的正确判断,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重点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坚实底气,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学者,要有时代的责任担当,关注中国当代发展的现实,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提供理论支撑。要把握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以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更加自信、更加自觉地分析解答当代中国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指导,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位。下力气提高教材、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质量,形成教材内容政治思想性与文化知识性相辅、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政治品格与理论学养相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课堂。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把握核心主线,坚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彰显教学内容的文化性,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构建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讲清道理,讲明原因,讲透事实,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成长,思想受益的能量传递源。

  三是始终强化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要落实好责任制。重点强化和落实党委的领导责任,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教师的育人责任,四个责任缺一不可,要同步落实到位,以责任落实话语权。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任务的统筹指导,以此筑牢高校意识形态的政治基石。

  要做到两个界限清晰两个底线明确。划清教师学术研究和遵守法律的界限,划清教师课堂教学与公开发表错误言论的界限。无论从事学术研究或教学活动,教师遵守宪法是底线,党员遵守纪律是底线。在实际工作中,强调政治责任和划清底线,关键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西化”,坚决抵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言论,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高校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思想涵养和人文精神,任何人在公开场合和课堂都不能公开散布与宪法相抵触的错误言论,不能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对党员干部和党员教师,必须强调党员的政治品格和遵守党的纪律的要求,无论从事学术研究或教学活动,都不能公开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悖的言论,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成为意识形态前沿的守护者。

  要加强阵地建设。高度重视在新的形势下,运用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方式新手段,用好阵地,管好阵地。高校校园公共网络信息平台,既要报导学校的工作动态,也要建立学习和宣传园地,转载有关有内容有思想的好文章,丰富思想阵地。针对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完善师生自我学习通道,要把微博、微信等师生喜爱的文化网络传播园地纳入学校宣传思想阵地。要整合学校文化宣传的资源,扩大宣传的力度,及时解析和回答时政与社会热点问题,去疑解惑,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高校举办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涉及政治内涵的学术报告,在法律的基础上完善必要的审批制度。

  坚持宣传思想工作正确方向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必须牢牢掌握话语权。高校党委要谋篇布局,找准立足点,做好正面宣传。宣传思想工作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传播正能量,唱响当代中国最强音。

  一是宣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面对广大师生阐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的历史和国情,阐明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阐明坚守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要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所展示的无比生命力,所创造的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宣传“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智慧”等。要以清晰的事实说明,这些成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展示的巨大优势,同样也体现着政治价值和思想精髓。使广大师生在宣传思想工作的感召下坚信走自己的道路,坚持正确的制度和理论体系,不断增强信心和自觉。

  二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立德树人的需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和道德实践活动,做出理想信念、文化价值、思想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正确导向,宣传好、诠释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生价值追求相对接,与师生的精神追求相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做在前,行在前,引领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取向,倡导社会道德规范的环境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共同践行的自觉,让青年学生在成长中建树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宣传中华文明与文化价值。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绵延几千年,历久弥新,是民族的根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这方面要扛起大旗,努力地传播中华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价值,引导人们从中吸取养分。实践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民族之脉、国人之心,始终在影响着我们国家、民族和每个人。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既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历史文化影响。所以,要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仁爱、注重民本、恪守诚信、崇尚和同的思想精髓,挖掘和传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并连接当代与之相适应的时代价值,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使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源池。要让广大师生面对纷杂的思潮,多元的价值,始终理想不灭,思想不乱,价值不舍,精神永驻。

  【作者张维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