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重点文章> 正文

建立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www.jyb.cn 2016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员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得力助手。

  网络评论员,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发表观点, 特别是对有关政治和社会的时事进行评论的人。高校网络评论员,顾名思义,就是高校中在网络媒体上针对高校事件发表观点的人。结合当前新媒体环境,我们不妨对高校网络评论员这一群体进行具化:其主要人群为在校师生;发表观点的阵地主要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基于PC端和移动端的新闻评论;关注的网络舆论以与所在高校有关的为主;发表的观点以正面为主,目的是引导舆论正向发展。由此可见,网络评论员是高校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日常管理的一支重要队伍。特别是在网络舆论成为社会主要舆论场、移动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成为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今天,网络评论员更是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为例,探讨高校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规范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

  本课题组对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18所北京地区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7%的北京高校已经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一般由学校的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研究生处等部门主管。73%的高校已建立或初步建立了一套舆情应对流程。但调查同时也显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中尚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数较少,学生参与不够

  在网络评论中,某一观点发表的人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主要舆论。因此,一所高校的网络评论员应该有一定的数量,才能确保在网络发声和舆论引导中成为“声音大”的一方。但是,调查显示,75%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人数少于15人,这显然与高校师生人数众多、舆论热点频发的现状不相匹配。

  和其他领域网络评论员构成较为复杂不同的是,高校网络评论员以师生为主。教工和学生两者各有优势:教工评论员理论水平较高,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对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更强,能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和评论尺度;学生评论员更了解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更加熟练,评论语言更网络化也更容易让网民接受。且学生评论员多为学生骨干,很多是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校园“大V”,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强。两者均为评论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调查显示,67%的高校网络评论员主要为教职工,这有可能导致舆论引导中的“自说自话”。

  2.缺乏专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把握好政治方向、熟悉掌握国家方针政策,又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文字功底,同时还要会“网言网语”。网络评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轻则导致撰写的评论“无人问津”,重则会犯导向性、原则性错误从而对高校形象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但实际工作中,高校网络评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缺少专业培训。如何对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指导、提升素质、打造“高质量网评”,成为受调查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3.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不同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主管部门也不一样,有的由宣传部管理,有的由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有的教职工网评员由宣传部管理、本科生网评员由团委或学工部管理、研究生网评员由研工部管理。多头管理的格局容易造成职能交叉、主责不明的情况,有时候在突发舆情事件时,无法做到统筹安排、统一协调,从而丧失有利时机,影响网络引导的实效。

  此外,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但由于没有制度约束和岗位、资金保障,高校网络评论员很多时候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工作积极性不高,随意性较强,网评效果往往取决于评论员个人是否对某个话题感兴趣,而不是学校的统一规划部署。

  建立工作制度,提高评论员业务水平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网络评论员工作制度

  年轻一代已经成为网络一代,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又一阵地。在这样的现实下,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定规章制度,明确主管部门、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奖惩措施等。高校甚至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网络评论员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宣传部、学工部、信息办等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其他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小组成员。通过专门的机构,可将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各方力量汇集起来,为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保障。

  此外,可由一所高校牵头,成立类似于高校网络评论员协会的地区性群团组织。该组织可定期开展校际交流,为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避免该项工作处于各高校“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境地。

  2.统筹兼顾,着力培养学生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信息两级传播的“中介”,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是一个舆论活跃的场所,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在校园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舆论走向,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学生意见领袖在校园舆情事件中发表不当观点和言论,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应主动接触学生意见领袖,把其中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人员吸纳进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管理和服务,引导他们发挥正面作用。

  在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中,要做到统筹兼顾,既不能只发挥教工作用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也不能过分依赖学生意见领袖而忽视教工的核心作用。高校可设置专职网络评论员岗位,由专职教工带领一批兼职教工和学生开展工作。在选拔兼职教工时,要注意吸纳学术名家、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生工作负责人等有影响力、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在选拔兼职学生时,要严把关,遴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学生骨干。

  3.加强培训,提升评论员业务水平

  网络评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网络引导效果的好坏。高校应加强对网络评论员的培训,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牢牢树立舆论引导的党性原则;进一步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了解掌握国家和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学习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探讨网络思政工作的有效手段;学习写评论文章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语言,生产叫好叫座的内容;不断探索网络传播规律,熟练各类网络平台的使用。

  在培训方式上,可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鼓励要求网络评论员加强日常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定期开展集体学习,以讲座、座谈会、交流考察等形式,邀请相关专家、教师、从业人员围绕网上舆论引导、网络评论写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主题进行专题培训。尤其是要加强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工作技巧的培训,探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语境,有针对性地提升网络评论员在新媒体时代的工作能力。

  4.规范考评,建立有效奖惩机制

  要想提高网络评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奖惩分明。可以建立网络考评系统,按月统计每名网络评论员按要求发表的网评数量和质量,按照点击量、是否被论坛置顶、转发次数等设置评分权重,根据打分高低按月发放稿费。每个学期对累计得分靠前的考评员给予额外表彰和奖励。如连续多月未完成网评任务,或者出现舆论导向错误、抄袭等原则性问题,则取消评论员资格。对于教职工网络评论员,可将其工作情况适当与工资绩效挂钩;对于学生网络评论员,可设置专门的勤工助学岗位,在工作中所获的荣誉在奖学金评定等各类评优活动中给予加分。

  学校管理层要定期听取网络评论员工作情况报告,总结网络舆论引导的经验教训,听取一线网络评论员心声,给予网络评论员政策层面的扶持。

  重视新兴媒体平台,构建网络舆情系统

  高校的网络舆情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是其关键一环。围绕这支队伍的建设,高校还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为网评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态。

  1.构建全校性网络舆情系统

  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置一般分为舆情发生前的研判、舆情发生后的引导、舆情平息后的评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网络评论员主要在第二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而对网络舆情的准确研判和事后的评估总结,则对评论员引导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应构建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的网络舆情系统,一旦发现网上出现与社会舆论焦点相符的本校事件、与师生员工利益相关的事件、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的本校事件等有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的“苗头事件”,及时上报。职能部门第一时间进行研判,组织网络评论员有针对性地撰写网文,进行正面引导,将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网络评论员提供可供借鉴的分析报告。

  2.重视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时代性,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新媒体陆续变成传统媒体。就目前来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基于移动端的社交媒体是受众最常使用的信息接收渠道。受众在哪里,网络评论员的工作阵地就在哪里。

  新形势下,网络评论员的工作内容应该从最初的撰写评论文章向适合微博微信传播的“多媒体内容”制作转变。在内容制作上,要学会写140字的“微博体”,学会使用html5等技术,会制作简单的音视频,甚至要会设计制图。尤其是要重视网文标题的制作;在传播渠道上,除了论坛、博客等,要更多地利用个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在发布时间上,要研究受众的阅读习惯,尽量选在晚上6点-8点、10点-12点这两个人们刷微博微信的高峰时段。

  3.主动进行议题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因此,网络评论员的工作不应仅局限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和处置,还应参与议程设置,通过主动发布学校的正面信息、主动撰写正能量网文等方式,多正面发声、少事后补救,把工夫用在平时,引导师生关注学校建设发展成就,激发师生爱校荣校之情。在进行议程设置时,应避免“假大空”,多用讲故事的方式贴近师生实际。

  参考文献:

  [1] 胡雪艳.试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 赵选泽,伏晓红,伍军.高校舆情网络建设模型研究[J].前沿,2013(6).

  [3]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本文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支持课题(编号为BJSZ2015ZC2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毛赟美、王娟,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