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建立基于教育营销理念的财经高校筹资渠道

www.jyb.cn 2016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逐步提高,高等财经教育正在成为世界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财经理论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学习借鉴西方财经教育体系以及教育内容。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走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世界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竞争激烈,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和高端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一般性的课程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之间的教育比拼,变成中国财经高校与外国财经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目前,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正面临重要改革关口,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要素的财经教育理念应当在教育改革新时期发挥重要导向作用。而发挥市场在调节教育资源配置中重要作用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发挥市场在筹集教育资金方面的重要作用。

  财经高校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部门教育投入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传统的高等财经教育模式。计划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短缺经济,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来调节经济资源,使高等财经教育在资源获得上体现出比较严重的政策依赖倾向。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部门将相当一部分资源配置权力下放到企业和个人手中,这在经济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但是,现阶段,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中,政府部门仍然具有很大话语权。这集中表现在,财经高校对政府部门教育投入极端依赖,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而通过社会公众、企业捐赠等渠道所筹得的资金所占比例较低。

  从教育资金获取渠道上分析,用于财经高校教育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而中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税收。根据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把一部分税收收入转化为财政支出,并以投资于高等财经教育的方式来实现财经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化,这是现阶段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由于财政投资主体不同,高等财经教育又分为以中央财政为主要投资主体和以地方财政为主要投资主体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地方财政投资又以不同的省、市、区等为投资主体。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对高等财经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地方财政为投资主体建设的财经高校之间通常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投资渠道不同,造成高等财经教育有不同的管理主体、管理模式与教育模式。这种由政府主要投资于高等财经教育的现状所形成的投资与被投资、管理与被管理的教育关系,强化了财经高校对政府资源和政策导向的依赖性。尽管在不同类型的财经高校之中,有一部分高校能够获得其他社会机构和个人捐赠资金支持,但总体而言,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财经高校对政府划拨资金的依赖性。

  民办高校是独立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渠道的一种新型教育实体单位。但是现阶段,这类院校不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办学水平,都与中央或地方财政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财经高校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些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不长,并没有形成教育品牌效应,导致社会大众对于这类性质高校的认可程度并不是很高,这使得此类财经院校在筹资方面并不具有优势。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民间资金是目前中国财经高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尽管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和个人也会向学校提供捐赠,学生所交纳的学费也在办学资金中占据一定比例,但是它们并不是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这种投资格局决定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是一种基于市场垄断的教育发展模式,而垄断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和竞争水平。这也是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在经营管理能力与水平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投入、高产出”理念阻碍质量提升

  现阶段,中国财经高校的教育资金筹集渠道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相适应。一方面,快速增长的经济实体带来了对财经人才和财经教育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中国财经教育资源获取渠道的单一性限制了财经教育与市场经济主体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学生学费收入所获得的办学条件,并不足以支撑学校的发展,企业等赢利性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并没有对财经高等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持,这是中国财经教育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主要原因。

  以学生所交纳的学费为例,中国财经高校每位学生一学年交纳的学费约人民币5000元,折合美元约800美元;而美国一些财经高校每位学生一学年所需交纳的学费平均在20000-30000美元,即是中国生均学费的20-30倍,这还未考虑美国财经高校收到的大量世界名企的捐助支持。如果把与高等财经教育相关的基本生活品价格考虑在内,假设美国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比中国日常生活品价格高一倍,并假设中美两国财经高校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和质量相同,那么,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所花费的费用要比在中国高出10-15倍。这说明中国财经高校正在以极低的资本投入来参与世界财经教育竞争,而低投入的必然结果是,财经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经费严重短缺而无法长期得到保障,同时缺乏足够资本投入的高等财经教育也由于过于强调在低收费基础之上的教育公平而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虽然试图走出这种低资本投入所形成的竞争力薄弱的困境,但是取得的成绩并不十分明显。这在根本上与高等财经教育管理体制有关,同时也与筹资运营机制有关。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到今天,尽管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如果把这些成绩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评价,所代表的也只是一种低资本投入和强调以政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教育发展理念并不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因为这种教育高产出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高质量,而要取得高质量就一定要在资源获得和使用方面突破目前的管理格局。

  “低投入系统”表现为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资金筹集系统,仍然停留于以政府部门为主要资源提供者的闭环系统之中:政府部门处于资金管理控制中心;财经高校作为经费使用者,实施教育教学项目,完成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但是,在这个系统中,并没有把高等教育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较大范围内包含进来,比如一些企业战略投资者。低投入系统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的经济性特征,使教育基本设施得不到有效保障,教育文化向社会扩散的效应无法充分体现。在资源获取渠道单一的教育环境下,即使在这样一种低投资的教育发展模式中,也存在着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博弈及利益格局调整,并导致院校之间为争夺紧缺教育资源激烈竞争。

  “高产出系统”通常表现在中国财经高等教育缺乏独立性,在管理风格上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与其他社会机构在组织设计和管理方式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管理结构和组织框架方面,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具有较为典型的直线制管理结构: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校—院—系”三级管理中设置了许多履行行政职能的机构,承担了西方国家许多财经高校并不承担的行政职能;在学生管理方面,“校—院—系—班”四级管理更加牢固地把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这种典型的行政制组织框架尽管使管理运营十分规范,具有标准化等特点,但是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抑制。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这种高产出系统把资源分配到行政单位的各个职能层面,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服务性工作,例如安全、饮食、住宿等。这种管理体制使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功能重叠,而且资源使用过于向管理性职能部门倾斜,导致高产出的效率与效果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真正需求的有较大差距。这种高产出型组织结构虽然便于管理,但是如果从纯教学科研方面考察,并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管理结构。

  建立基于市场营销理念的教育筹资渠道

  为了突破教育资源分配的现有格局,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取得更快速的增长,必须基于市场营销理念建立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筹资渠道。

  首先,应当基于教育需求来确立教育的投资主体,把握需求的性质和需求的层次,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教育产品。高等财经教育既有公益事业的性质,同时又具有服务行业的特征,因而在筹集资金方面,不能仅强调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这个特点,而是应当更多地强调高等财经教育面向市场消费者的服务特点。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教育投入有重要关系,低投入通常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服务,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通过引入教育战略投资者来获得必要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在充分强调教育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同时,也应当保障社会公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就要求高等财经院校把从政府部门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大程度地用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不限于仅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其次,教育筹资渠道的拓展必须改革现行的高等财经教育管理模式,把高等财经教育从围绕政策意志培养人才向围绕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培养人才转变。这种转变客观上要求高等财经院校在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上与市场接轨,与社会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接轨,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接轨。在改革现行教育教学体制方面,应当突出中国高等财经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财经高校围绕中国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强调在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变,由政府监督高校教学经费的使用,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着重强调高等财经教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公益性教育项目,政府部门实施定价指导权;对于服务性教育项目,政府部门不再干涉财经高校的收费。

  再次,应把高等财经院校的主要功能体现出来,弱化与其他社会机构相似的社会化功能,强调独立的发展特征。保证教育资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益,这是高等财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财经教育的营销对象在于广大受教育者群体,而营销的关键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只有如此,高等财经教育才能够形成品牌竞争力,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同时,高等财经教育也不应当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应当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把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需要考虑在内。在通过市场取得的教育资金中划出一部分用于教育公益项目投资,形成高等财经教育的办学文化,即市场文化与公益文化相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关系,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会大众的教育消费上,积极创造具有竞争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环境,让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群把高等财经教育作为一种提升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筹资渠道的特征及其存在问题与成因,通过对比中国传统教育筹资模式与现代教育筹资模式,提出了建立以教育营销理念为导向的中国财经高校筹资渠道思路,即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为重点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同时兼顾教育公平,创造以社会资金为主要投资来源的筹资渠道,提高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晓红,苗月新,南荣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财经高校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苗月新,王俊杰,李凡.营销渠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袁锐锷.美国高等教育营销行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06(2).

  [4]刘妮娜.试述中国教育筹款方式演变历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5]许诤.美国著名大学筹款运动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1).

  【作者南荣素,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