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
www.jyb.cn 2016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是全面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基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必然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认知和认同情况,是高校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和研究,以及调整相关课程设置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多变的态势。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对于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一论述着重强调了从五千年历史文明中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和根本作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推己及人的社会关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自然关爱;礼义廉耻,刚健进取的人格修养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教化思想、伦理道德理念,都可以为当前的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对于引导他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义非凡,是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础和传统渊源。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道德认同的现状 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认知和认同情况,是高校加强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认知和认同状况如下: 1.对传统道德的总体认知情况一般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化,体系庞大,内容繁杂。但是,在历朝历代的进化发展中,其基本的道德体系、道德规范、道德理念,以及经典的伦理道德方面的书籍等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从调查统计的数据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总体认知情况一般,了解不多。对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问题,34%的学生选择“有”;54%的学生选择“有,但正在逐渐削弱”。同时,在考察对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五伦、四维、八德”等内容的认知和了解时,选择“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的同学在50%以上。 2.对优秀传统道德高度认同 对于千百年来形成并广泛流传的传统道德的精华内容,特别是在公忠爱国、独立自强、仁爱和谐、敬老孝亲、诚信担当等方面,当代大学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例如,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道德规范,赞同率高达79%。对于夙夜在公、天下为公等传统道德理念的赞同率为54%。对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进取精神,76%的同学选择赞同。对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追求,65%的同学选择赞同。而对于以上列举出的优秀传统道德,选择“不认同”的比例都不到10%。 3.务实、理性的现代意识增强 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理性、务实,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对于涉及公私利益关系的优秀传统道德认同度相对较低,大多主张在批判中继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对待传统义利观方面,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的务实、理性思维尤为突出,对于“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义不为无勇也”的传统道德理念,47%的同学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家庭伦理道德的认识方面,传统的孝亲思想得到高度认同,而对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不合理成分,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追求平等、传统与现代的共存的观念更加突出。调查中对于“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理念,72%的同学选择赞同;但是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传统道德理念中的孝道,赞同率只有25%。 高校加强优秀传统道德认同教育的对策思考 加强优秀传统道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整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其必不可缺的教学资源。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政治性内容所占的比例过重,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较少的情况下,要积极寻找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关注自身政治功能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丰富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阐释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意义重大。 增开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目前高校尤其是大量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涉及历史文化类的课程很少,只有靠选修课进行这方面的补充。青年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人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西方文化及西方价值观的过度青睐,而对我们的几千年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相对淡漠,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有关。高校应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开设有关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比如,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一些优秀传统道德理念一知半解,缺乏真正的理解而容易形成误解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传统道德名言解读”等选修课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上真实的道德文化。这类课程一般都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典故展开讲解,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学习的,以此可以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道德文化宣传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醍醐灌顶,而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熏陶。在高校校园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学校管理中的平等、尊重、法治与高效,各项活动中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等,都是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不可缺的要素。例如,可充分利用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来进行传统道德思想的宣传,如清明节的祭祖与感恩,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操与高贵人格,中秋节、春节的家庭团圆与伦理人情,重阳节的爱老与敬老等。此外,先进模范人物的宣讲、文明宿舍的评比、体育比赛的举行、基层社会实践调研、文艺汇演、红色网站设计等都可以很好地传递出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营造出一种良好道德文化氛围,是推动高校大德育环境形成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羊许益.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0(4).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本文为2014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支持课题“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的认同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4ZC1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晓昀,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孩子捡手机上交盼表扬,大人可别吝啬05-08
- “直接吃盐”的德育该摒弃了04-11
- “指使学生偷拍抽烟”的德育并不道德04-06
- 依托多学科知识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03-31
- 温州鸥海职业中专:“德育银行”解校长挠头事儿11-28
- 湖北省蕲春县:实施感悟式养成式德育课程11-23
- 湖北省蕲春县:实施感悟式养成式德育11-23
- 阎兴佑:德育导师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1-22
- 德育需要动人细节来支撑11-09
- 走心的德育才具有生命力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