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深化教学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自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本科生培养质量是立校之本,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为了加强综合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体现“实践、探索、研究”的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人才,贵州财经大学围绕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等“五大抓手”,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主学习导向的教学范式改革

  推进“适教课堂”向“适学课堂”转变。“适教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范式,其基本逻辑是“教师教得好,学生必然学得好”。当前,这种教学范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适时推出教学范式改革,旨在实现七大转变,即课堂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课堂教学重点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方式由凝固转向动态;学生学习重心由听授转向自主;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由粗放转向精细;课程考核方式由结果转向过程。通过七项转变实现“适教课堂”教学范式向“适学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立“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彰显了教学学术观、民主观和协同观三大课程教学范式理念。

  实施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为了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于2014年出台了《贵州财经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三轮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第一轮试点申报课程为学科共同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轮改革试点面向学科共同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第三轮推广至包含通识限选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随着课程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参与范式改革的教师覆盖了从教授到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讲师和助教。2014年以来,学校已有106门课程、157名教师参与了教学范式改革。在推进教学范式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加强政策措施宣传,开展改革研讨,注重经验交流,完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创新课程评审和计酬激励保障措施。学校建立了一套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评审标准及评审方案,包括课程要件、课堂教学、特色与成效3个一级指标以及22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要件要求授课教师提交“八大件”,包括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课程设计表、教学使用案例集、教材及参考书目录、考核方式改革方案。推进教学导向,积极探索适应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院年终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教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对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教学效果突出的试点课程,学校给予相关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晋级以及岗位聘任优先。调整优化课酬计算方式,以教学效果来确定授课教师课酬,打破过去课酬发放只注重教学工作量和职称,忽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发放方式,有效地引导教师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教学效果。

  构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立体系统。学校制订了《贵州财经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方案》,强化“第一课堂”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将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和教学协作观三大理念贯彻于整个课程教学;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统筹建设实践和实习基地第三课堂;设立第四课堂,实施学生到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途径等系列项目,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成长氛围;优化第五课堂,加强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推动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建设,打造虚拟教室和课程资源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通过多元化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实践、反思和沉淀,学校凝练适应不同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范式类型并推广。

  能力培养导向的实践教学探索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始终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两轮驱动”培养方式,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统筹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方式改革,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实践教学从以往相对单一的实习形式扩展为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综合仿真实验、实战模拟、实训和高峰体验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高峰体验由新生学习体验、学科专业体验、毕业就业体验三个模块组成。

  搭建虚拟的实习实训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网络化教学等技术手段,促进先进教学技术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按照“实验环境场景化,实验手段虚拟化,实验管理规范化,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合作方式多元,科研教学一体”的思路,学校构建了一个由1个网络管理平台和12个教学资源平台构成的经济管理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其中,教学资源平台由企业运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财务会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物流及供应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财政与税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公共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商业社会实验教学平台、公共行政服务大厅、模拟银行和证券期货投资分析实验室等组成。

  拓展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吸收一批管理科学规范、技术过硬、设备先进、发展前景好、实用价值高的现代高科技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内容和岗位设置力争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有利于学生发挥专业能力和特长,在实习岗位为实习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近年来,学校分别与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花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组建了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分市场;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和推广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加强同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和交流,建立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让实践基地成为教学、科研和对外服务三结合的新平台。

  开设实用的创新创业课程。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以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经济管理综合实验课程和创客系列实验课程为主轴的实验课程体系。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沙龙式实验教学为中心,将创新创业沙龙以实验实训方式开展,分组研讨创意或创业项目,撰写分析讨论报告,并与其他团队分享,使学生在多个导师引导下进行体悟、领悟、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经济管理综合实验课程以学生综合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通过恰当的虚实场景模拟,打造以制造产业链条为核心,配套工商、税务、银行、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电子商务等外部服务机构的多角色模拟实战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公司注册、银行开户、处理经济纠纷等创业操作流程,而且可以通过体验分工协作、制定战略决策、与其他角色进行竞争合作、承担经营风险等高仿真过程,实实在在提升其团队协作、领导沟通、决策博弈、逻辑分析等创业经营能力。创客系列实验课程以“跨界创客空间”为载体,构建了一个融合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的跨界创新平台。空间拥有超过8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以及最完备的加工设施与设备,鼓励创客们在创作中寻找快乐,并通过跨领域协同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输出为产品,实现由创新到创业的跨越。

  形成评价导向的考试改革

  区别对待知识与能力的测试。学校发布《贵州财经大学本科课程考核改革实施办法》,规定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能力考核和知识考核三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到课率、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情况等,主要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以督促学生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知识考核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熟悉程度,通过建立规范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采用机试的方式完成,每门课程的考核必须有口试这一环节,以强化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以考试改革促教风学风建设。通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本科生课程考核,强化学生的过程培养和能力培养,丰富课程考试方式,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现象。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使课程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水平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并以此推动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为核心的范式改革,形成各项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了教学重大改革的成效。

  专业兴趣导向的大类培养尝试

  大类招生打破专业志愿“一填定终身”局面。2015年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大类培养”模式改革,旨在打破专业志愿“一填定终身”的局面,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6年学校出台《贵州财经大学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经济学、工商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51个专业按大类进行招生。学院内部合理划分专业大类,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大类培养保障学生专业兴趣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大类招生专业培养模式实行学院负责制,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工商学院、公管学院、管科学院、信息学院、数统学院采用“1.5+2.5”人才培养模式,文法学院采用“1+3”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专业依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学生的志愿及专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跨大类分流和大类内分流。学生的综合成绩包括学生课程成绩、奖惩情况、学术特长等,其中课程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占比不能低于90%。分流时各学院在综合成绩基础上,根据学生志愿,按照专业规模进行分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另外,学生综合成绩排在学院前2%者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这样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竞争。

  课程设置保障“厚基础、宽口径”目标实现。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大课程平台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从其中选修至少12学分;大类平台课程由同一大类中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兴趣,使其具备今后在该学科大类向任一专业发展的适应能力;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门数原则上不少于8门,专业选修课程以专业前沿信息和学校科学研究特色为主,原则上不少于9门。

  教学综合改革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学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为全面建成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立德树人,锻铸“儒魂商才”,全力实施“一个主基调、两个发展级、三个着力点、四个新维度”发展战略,全面优化重组院系学科专业,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为学校改革发展铺开了“新蓝图”、汇聚了“正能量”、干出了“加速度”。

  【作者:褚光荣,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蔡绍洪,贵州财经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