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研究型教学:并非在传统教学中加点研究佐料

www.jyb.cn 2016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学与研究是大学的基本使命。回归本质,关注育人,与宏观资源的配置方法、大学的治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到位等体制问题以及内部的管理和文化问题相关,同时也涉及如何学、怎样教、怎么评估等技术问题。本文无意讨论体制和管理等大问题,重点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及每个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权自我改进、不断完善的学与教的技术问题。

  “无知的恐惧”与传统教学

  谈到教学,备受诟病的是长期应试教育滋润出来的以内容或知识为导向的被动填鸭式教育。一门课、一本教材,教师将内容归纳成很多知识点,教师讲知识点,学生记知识点,考试时教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尽管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端已遭受广泛的批评,但现实中依然普遍存在。当然,也不乏改革和创新者,他们试图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和传统,许多教学探索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如改变被动式的知识灌输方式为强调师生和课堂互动的主动式教学,再如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为强调学生主动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还有转变重知识学习为强调学习技能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视研究技能和探索精神的研究型学习。

  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当人成为人类的初期,尚未摆脱非理性、尚未自觉的时候,可能会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如儿童或未谙世事的鲁莽;但挫折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包括慢慢的知识提炼,使人们逐步理性化,人们会越来越意识到“恐惧源于无知”,从而惧怕“无知”,于是在知识稀缺、难以分享的情况下,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输知识,教人获得和理解知识。就近千年的大学发展史来看,大学的主要功能一直集中于知识的传播,于是如何传播就成为大学实现其使命的重要问题。

  其实,教学过程也因认识、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不同,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演化,形成了现在我们统称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反复讲授和重复练习来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按照教育者的标准,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其主要特点包括:1)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2)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3)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这同时导致学生只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而缺乏批判性精神、弱于能力训练、遗失了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

  尤为重要的是,当代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如网络、移动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发展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和随时随地廉价甚或免费的教育方式,使得知识传输、搜索、获取、分享变得异常容易,知识存储技术使知识记忆不再成为难题,信息和知识爆炸并扑面而来使人们日益难以无知,传统的“恐惧无知”演变为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有用和恰当的知识,怎样有效整合这些知识以提升人们的生存能力。这种技术革命和时代变迁彻底改变了人们学习的行为,自然而然也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学

  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人们开始将重点从知识传播转移到恰当选择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强调知识获取到重视能力训练,从知识导向型教育转向全人教育,并开始探讨研究型教学。但研究型教学的真谛是什么,却有很多争议。有的说是“教会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探索式学习”,那么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有的说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怎样培养?有的说是“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引入教学内容”,这能达到消除传统教学弊端的目的吗?有的要“加重教学研究的份量”,这当然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但没有直接说明研究型教学的内涵。那么,研究型教学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只有深入理解研究型教学,才可能有效地开展研究型教学。实际上“学”和“教”是“教学”这枚硬币的两个侧面,研究型教学需要“研究型学”和“研究型教”的到位和二者互动机制的形成。那是不是现在我们在效仿或比较崇拜的西方教学方式就是研究型教学?我个人认为,现在西方流行的强调学生为中心、互动式的主动学习只是研究型教学的一种方式,而非研究型教学本身;强调学校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只是目的,而非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继承、运用和积累的过程,其目标不在知识,而在生存和面对生存的问题和挑战。那么,面对生存和挑战,学习知识和研究对策、提升能力并于其中创造新知,显然针对性强,利于刺激学习激情和创造精神,且容易根据问题整合多方知识和训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应是我们追求的研究型教学达到的效果。那么具体的学和教如何进行呢?

  首先,从哲学和教育理念上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哲学上,学习强调意义获取,是学习者行为和思想的永久改变;角色上,认为学习者天生具备创造力,能自我导向,而不是看成孩子需要定向,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将自己看成是指导者和资源;教学上,尽管学习始于课堂,但主要发生在学习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的过程中,并最终改变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创造这种环境;评价上,因学习是一个认知和行为及价值观改变的过程,其评价应有机整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教师主导的教育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其次,要理解“学和教”过程的关键对象从“知识”到“人”的转变。传统教育是惧怕无知,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困惑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如何针对需要选择知识、如何根据问题整合知识、如何针对新现象或任务快速获得知识或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方案。很容易发现,“学和教”亟需从原来传统教育的以知识为导向或以内容为导向的教育转向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包括观察能力、知识搜索能力、整合和运用能力、研究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第三,要充分认识“学和教”的核心任务、目标和合适策略。要帮助学生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快的挑战,学会学习,提升上述能力,教学互动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并形成满足生存需要的整合性的知识体系,训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环境的动态挑战的能力,课堂不应再是简单讲授知识,而是以现象、科学问题、现实挑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解释现象、回答问题、开展研究,然后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进行交流,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整合与应用知识的能力、科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通过这些过程产生新知。

  第四,要充分认识到课堂只是研究型学习的重要但很小的一部分。在研究型教学中,课堂实际上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环节,教师应该让学生知晓关于这门知识的五个方面内容:这些知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用来解释哪些现象和解决哪类问题,具体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关键的理论、技术、工具有哪些,这门学问的方法论特点是什么,这门学问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然后围绕这门学问的体系,以有趣的现象和挑战性问题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们为了上好课,课前需要认真阅读和学习相关知识,发现困惑和待研讨问题以利课上讨论,课后学生需要按小组完成团队合作、做项目、实习或研究,以习得知识、学会学习、提高研究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等。很可能是课堂1小时,课外5小时。

  第五,校园学习资源、环境和文化的塑造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平台。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立足于未来,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整合思维、变革管理;而全球化和网络化环境更要求跨文化的理解力和领导力。为此,学生在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扩展知识的“广度”,还需增加其“深度”和“高度”;在知识整合的同时,学习和训练自己的各类能力。我们知道,知识不仅靠学习,更在习得和操练,所以研究型教学日益重要;能力很难教,而靠训练,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丰富多彩的互动和创新活动机会和条件;素养也很难教,只能靠熏陶,同样教师和校园要营造优良的文化和环境;而应对复杂不确定环境的智慧也无法教,只能靠感悟,通过效仿与顿悟得以提升。由此可见,校园整体建设也是促进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长期的教育传统和实践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经验和行为惯性,即使理解了研究型教育,即研究型学习和研究型教学,要真正做到位,学生特别是教师依然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我们很容易回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知识讲授模式,有时候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或稍微加强了互动而已。

  研究型教育是围绕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帮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善于观察、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长于整合知识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强其组织和领导能力,而绝不是简单地教知识和记知识。例如,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和家长,大学不是 “学知识”的地方,而是一个帮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习知识是过程和手段,健康成长是目标,特别是对处于18-22岁正在转型中的本科学生。所以,我们努力以各种方式帮学生实现“从孩子到年轻成人再到世界公民、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导向型学习、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性学习再到重视人生规划”三个维度的转换,将学习和人生有机融合,这样才会有动力、有乐趣,人生才会充满意义。学校在学科设计上也注意学科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科间的融合,以提供给学生更有价值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按自己兴趣做成一件事当然可堪称是个人的成功,但人非孤零零的个体,我们需要与群体、组织和社会相处,因此需要提升我们所做事情对群体、组织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特别强调通过研究型学习,除帮学生形成有机整合的知识体系外,提升学生素养体系和能力体系。素养体系致力于帮学生理解自己的核心理念、核心目的、价值观、伦理观和世界观,不仅使自己活得有意义,而且对组织、社会有价值。这种责任意识贯穿于我们整个文化环境和教育过程中。而传统的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很难培养和提升这种领导力,于是如何在专业知识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课内外结合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训练和增长其跨文化的领导力就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努力塑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研究导向型”的教育和学习体系,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去训练与提升其各方面能力。

  最后,网络化和云端资源的便捷性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彻底解除人们对“无知”的顾虑,使现代人扩充其知识的“广度”变得很容易实现,这为研究型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可能会导致“知道主义”泛滥和知识的碎片化,大学实体校园则可能通过变革再造以突破当前简单灌输知识的功能,努力探索和打造新时代科学社区,既帮学生增强其知识的“深度”和“高度”,又训练学生整合知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其国际竞争力。这些是网上虚拟学习环境难以替代的,而且实体校园完全可以利用云端资源和网络环境进一步强化其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优势的有机融合,虚拟与实体的互动结合,全球整合资源,营造超实体的友好的新型科学社区,以更有趣和高效的学习、研究环境及氛围,促进我们将研究型学习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主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话语权,启示录与真理”(基金号:7123201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学生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研究”(项目号:2015SJD620)的研究成果】

  【作者: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