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陶诗,被他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所打动,因为这是儿时常见的情景——戴着草帽、打着赤脚的父亲扛着锄头回家了,手上扛着一把从地里摘下的菜青。他一回家,便是灶膛里噼里啪啦乱窜的火焰,便是菜下锅的声音,便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个时候,最喜这句。下过雨后,可以看见隐隐青山,没有菊花不要紧,屋外有樱花、梨花、油菜花、成片的橘子花……我甚至要求父亲在池塘边种上石榴树,石榴开花时,火红的生动点燃了整个乡村。
因为陶渊明的关系,我的心里多了一样东西,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为了这种模糊的美,我的目光已经不在眼前了,看着鸡栖于树,看着鸭鹅成群,在那里欣欣然吟诵着“鸡鸣桑树颠”的世外桃源。
因为陶渊明的关系,我对乡村的记忆里又多了一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味道。即便来到城市,心灵里也安放着一个田园,四时花开,风吹松动,云蒸霞蔚,万物皆得自在。因为有了这份自在,我不太在意终日挤公交车,不太在意四周的脚手架和忙碌的吊塔。
回想起来,我其实一直靠想象安居在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安静、和谐、远离纷扰。尤其是暮色降临、众鸟归巢之时,总会不由得忆起从前的乡下——树旁池边、檐下屋前,众鸟翻飞,那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此时,抬头望天,忽然觉得那群鸟儿还带着乡下的土气。它们跟随着夕阳跌进远处的暮色,让人无端地对夜期待起来。鸟儿拥挤在一起一定很温暖,人也需要互相依偎,做个好梦才行。即便失眠,想到乡村的鸟,三更醒来,可以衔缕月色入眠,可以啜饮清露,可以与叶私语,心里也甚欣慰。
我想,这就是喜爱陶渊明的理由吧!
因为他的诗,可以轻松抵达诗意的远方,靠着想象,让一切变成理想中的样子——狭仄的田埂,带露的禾苗,倦飞的归鸟,东篱的菊花——万物都在自己的空间里。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16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