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一种爱国情怀,鞠躬尽瘁;有一种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有一种专业品质,赶超一流;有一种师者荣耀,照亮人心……

师者黄大年

发布时间:2017-08-23 作者:□ 本报记者 韩世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又一年开学季,乔中坤即将开启博士研究生涯,而他和他的同学,不仅永远错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后与导师合影的机会,也无法再继续选择黄大年为导师……他们能做的,便是和许多志同道合的师友一起,继续黄大年未竟的事业。

时间定格在2017年1月8日,年仅 58岁、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执着的事业。

生前,黄大年有许多头衔,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身后,他获得许多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杰出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

他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他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

而他最喜欢的身份是——教师。他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卓越的科研成果诠释着师者专业一流的风采;他用崇高的信念和温柔的情感书写着师者“人生引路人”的精彩;他用鞠躬尽瘁的执着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终极追求肩负着师者胸怀天下的责任。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是黄大年1988年在入党志愿书里写下的诗意的“誓言”。他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记者走近黄大年的领导、同事、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故事、不同细节中,逐渐勾勒出一位严谨真实的科学家、一位敬业真挚的教育者、一位朴素真心的师友形象。

科学研究中容不得一刻懈怠,他是领跑的“科研疯子”

不曾走出国门,就无法真切体会到祖国的含义;没有攀上高峰,就无法真正理解科技的日新月异。黄大年,不仅走出了国门,更听到了世界地球物理最前沿的声音。

出生于广西南宁的黄大年,17岁高中毕业后考上地质工作队,成为一名物探操作员,从此与地球物理科学结下不解之缘。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后,他被公派留学英国,前后在英国学习和从事高端敏感技术研究。

在英国,他带领牛津、剑桥的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取得多个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被誉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顶级科学家。而他的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技术装备在国际贸易中被列为“非卖品”。

那时候,航空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在中国几乎是空白。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将一份关于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的材料发给黄大年的时候,黄大年心潮澎湃。他知道,回国的时机成熟了。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和妻子在平安夜落地祖国。6天后,黄大年与吉林大学正式签订全职教授合同,正式开启他的“壮校情、强国梦”。

黄大年曾说,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他从事的研究,探测的地下深度可以从几百米到上万米。据黄大年生前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介绍,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此前的探测深度大多小于500米。

正因此,当年黄大年作为“千人计划”专家从英国回国时,震动海外。当时有国外媒体报道,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叶落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硕果累累时,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更有价值,更能实现报国梦想。”为了突破技术封锁,黄大年带领团队制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装备,一切从零开始,他要同时间赛跑。

于是,回国7年间,黄大年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惜时不惜命,加班和出差成为他工作的常态。

黄大年办公室墙上的日程表是最好的佐证。黄大年的工作秘书王郁涵说,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他总是赶最晚的一班飞机,几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出差回来,不论多晚,他都会一头扎进办公室。

地探学院所在的地质宫大楼每晚10点关大门,可黄大年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楼下看门的大爷总被黄老师敲醒,就和我们抱怨,让我们劝劝黄老师早点下班。后来时间长了,看门大爷对黄老师产生了敬意,告诉黄老师无论多晚进出,喊他一声就行。”乔中坤说。

从跟随黄大年工作开始,团队的所有人都习惯了开夜车,“在一次申报项目组织材料时,因为一张配图不合适,黄老师要求我们马上改正,全文重新校对、打印。他也跟着我们一起忙到凌晨3点钟,而他当天上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谈。”王郁涵对此记忆犹新。

“许多人说黄老师是‘科研疯子’,因为他真的很拼,他在跟时间赛跑,在跟国际领先水平赛跑。”吉林大学人才办副主任徐昊说。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的这段话说出了他的心声。

正是在这样的争分夺秒中,以吉林大学为中心,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迅速汇聚起400多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攻关。经过7年时间,黄大年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们的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科技攻关永远没有尽头,黄大年的忙碌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缓。

2016年11月28日,黄大年由北京前往成都开会,在飞机上突发疼痛至休克,下飞机简单处置后,第二天又出现在会场……12月8日,他被大夫催着住进了医院,但他依然在病床上奋战……直到1月8日,那个不知疲倦的黄大年,那个“健壮”的黄大年,最终没能战胜病魔,永远地离开了。

黄大年曾说,他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现在,他做到了!

“大年是院士评审专家,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说,可是他没有时间准备材料。

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告诉记者,黄大年参加学术会议或是讲座,能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荣誉材料啥的,半页纸都不到……

黄大年去世后,吉林大学做了一个统计,7年间他陆续获得5亿元科研经费,用5年的时间使中国航空探测技术从起步进展到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来的发展水平。

教学管理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他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当过教师,才能理解对于学生成才的殷殷期盼;带过学生,才会享受到师生亲密无间的切切真情。黄大年,在学生心中亦师亦友亦兄弟,永远是那个可亲可爱的存在。

如今,黄老师走了,学生们才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是他的影子,他的关心、照顾,他的指导、嘱咐,无处不在。“老师离开后,我们没有人停下来,仍然像他在时那样努力……”2016级博士周文月说,“这几个月,我们就是靠着这种‘惯性’走下来的。”

周文月,因为黄大年的一场报告,坚定了学习的方向,并在黄大年的指导下,走进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的大门,跟随黄大年从本科读到博士。那是2009年秋,黄大年为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生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改变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周文月正是其中之一。

随后,吉林大学开启“名师班主任计划”,鼓励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等名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黄大年愉快地接任首届“李四光试验班”班主任。

“李四光试验班”开课后,黄大年发现,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们获取信息数据有困难,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慢,他自掏腰包,给全班24名学生每人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实验,他又自费给每个房间配备了电风扇和电暖气……

“一定要有国际视野!”黄大年这样嘱咐学生。不出差的时候,他就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向他们介绍学科背景,有针对性地帮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设计发展方向;出差在外,他也会在空余时间,利用邮件、电话、视频给学生们开会,检查学习任务,过问课题进展,帮助解决问题。他把国外的专家朋友请到中国与学生座谈,以此开阔眼界;他总是勉励学生,“你们一定要出(国)去”,但“出去了一定要回来”。

“孩子们从小就要打开视野,追求卓越!”仅给一个班的学生做班主任还不够,2016年4月6日,黄大年又和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千人计划”专家马芳武“联手”给本科生做讲座。题目是黄大年起的,叫“勤学、勤思、勤练”,面向全校本科生。原本一个小时的讲座,最后持续了3个多小时。

此后黄大年又建议学校暑假办开放日,吉林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也以同样的题目给高中生做了专场分享,反响热烈。

学生们没有辜负黄大年的期望,由他任班主任的“李四光试验班”获得长春市“十佳班级”称号。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得李四光奖学金,1人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多人成为相关领域的佼佼者。

“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道出黄大年致力于培养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是他如此在意师者身份的原因。他曾对黄忠民说,他最想做的是带出一批像样的年轻人——在国际舞台上站得住脚,有话语权甚至掌握领先科技。

国内、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和专业会议,黄大年都会有针对性地选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随行,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达26人次。他鼓励学生申请奖学金,出国留学,只是要求他们“出得去,回得来!”

对学生,黄大年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学分和论文,他更关心的是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具备了哪些能力。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团队成员的面试,除了专业知识,他还要询问学生应考的初衷、专业外的特长、个人发展意愿等。

于平说,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

2013年,陈延礼作为博士后科研人员加入研究团队,黄大年与他长谈3个多小时,了解他的科研情况和研究兴趣,为他规划新的科研方向。后又资助他参加高级别研修班,进行关键技术积累。

黄大年提倡学科融合,他认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鼓励学生做专也做博。学生周帅对于博士阶段研究什么方向一直拿不准。黄大年问他:“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周帅说:“我觉得自己动手能力强,对无人机挺感兴趣。”黄大年立即给他买了航模,送他去培训,还出资上万元资助他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2011级博士毕业生侯振隆对数学和编程感兴趣,黄大年就买来相关的书籍鼓励他学习,还手把手从公式推导教起。

“他从来不会用一个权威者的口吻说你去做什么。他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你愿意做吗?你对这个感兴趣吗?”2015级硕士袁志毅回忆说。

短短7年间,黄大年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他担任班主任的“李四光试验班”,好几个学生继续攻读硕博学位时都选择他为导师。

马国庆是黄大年回国后带出的首批10个研究生之一,接过老师的教鞭在529室授课已有几年,他讲的“重磁课”正是黄大年回国后带他的专业课。

“亦师亦友亦兄弟!”这是学生对黄大年的定义。在黄大年的心目中,好学生是“宠”出来的。对待学生,他事无巨细,呵护备至。夏天,他让爱人给学生们煮绿豆汤;雾霾天,他给学生们准备口罩;学生母亲患病,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提供援助,并帮助联系医生;他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学生报销路费,还资助多名学生出国留学;他逐字逐句为学生修改论文,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几乎每一个成为他学生的年轻人,都曾被他握着手促膝谈心、谆谆教诲过,还吃过他亲手做的菜。他本是一个爱生活的人,却没有时间,也不敢腾出时间去享受生活。

正是他的言传身教、无私关爱,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他指导的44名研究生中,有1人获得了国家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1人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1人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8人获国家奖学金;他指导的团队成员中,有1人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

如今,吉林大学正在筹建“黄大年基金”,开设“黄大年奖学金”,设立“黄大年班”,以永远纪念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团队发展中来不得一点私心,他在建“跨界”的国家队

伟大的学术成就,往往是团队成员协作的结果;成功的科学创举,常常是“跨界”之后的重大突破。从钱学森到李四光,再到黄大年们,“强国梦”正是通过这样一大批科学家共同推动着。

黄大年就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着;也像磁石一样,不断聚合起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2009年4月22日,也就是黄大年回国当年的“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中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SinoProbe),设置了九大项目,集结了国内118个机构、1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黄大年成为九大项目之一的首席科学家,专攻深部探测急需的高端设备研发和实验。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

不管是统筹国家科研项目,还是引领学校的技术研发,黄大年深知:科技竞争的根本在人才。他在带领团队不断冲上国际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总是想尽办法引进人才,也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的“跨界”合作和国际融合。他希望构建一支交叉融合的专业“国家队”,与这些最优秀的人才一起,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能赶超世界一流。

马芳武原来是做汽车研究的,但是“跟黄老师几次交谈以后,我的视野变得特别宽,我现在做的是汽车生态化的一个系统,把原来的汽车学院跟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专业进行深层次融合,还有新材料、3D打印、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

“跟大年老师一聊,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专业已经到头了,而是许多研究才刚刚开始。”马芳武非常怀念“茶思屋”里的头脑风暴。

国家“千人计划 ”专家王献昌也是在黄大年的一再邀请下,成为吉林大学全职教授的……在黄大年回国的7年里,像王献昌教授这样被黄大年邀请到吉林大学的海归专家学者就有7位。2014年,黄大年当选吉林大学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联络组织吉林大学4000多名海归人员为吉大和吉林省的发展献计献策。2015年,他又出任吉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为的是吸引更多海外学子共同报效祖国。

2015年,黄大年牵头筹建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2016年9月,一个涵盖吉林大学地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计算机学院、医学院等多个院系专业的“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出任第一任学部长。

“智慧海洋研究中心”是黄大年生前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第一个实体,中心负责人崔军红教授下定决心从美国回来,正是因为与黄大年的交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崔军红是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校友,留美18年。2014年6月她应邀回母校做报告,学校向她发出回校任教邀请,但她担心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到了长春没有用武之地。

有人建议她见见黄大年。这一见不得了,他们从中午一直聊到晚饭时候,聊出了崔军红回国的坚定决心。2015年崔军红正式入职,筹建团队。

为了联合全国最优秀的科研团队一起攻关,黄大年常常带着上亿的科研经费和项目到处找人。

这样的做法,有时候也会遭遇身边同事的质疑。黄忠民坦言自己曾一度不能理解黄大年将许多规划项目给了外校,认为这是在帮助竞争对手。

黄大年提醒黄忠民:“要站在国家层面考虑问题。我们能力之外的,就应该联合国内更多高校共同来把事情做好。”为此,黄大年坚持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抓科研协同,在“滚动中淘汰”:如果前期项目做不好,后期的科研经费就会收回来——这在当下中国的科技体制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黄大年做到了。

在国家利益面前,容不得半点私心,更没有个人利益、小团队利益。

“一个科学家是不是战略科学家,首先看他规划、完成的事情,是不是服从于国家需要,是不是站在国际前沿去思考问题,他所统领的各个碎片化工作重新集成以后,能不能集成出一个真正的国家需求、国际前沿的成果,或者一个研究领域来。我觉得他做到了。”刘财认为。

黄大年的战略思想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实践。6月1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与高校合作共建的首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正式揭牌,这是黄大年生前搭设的新兴交叉学科学部人才框架之一,也是一个实行国际化聘任、管理和评价机制的“人才特区”和“学术特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学习黄大年精神,最重要的是全力推进他未竟的事业: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将以构建一流学科为导向,依照学科规划组建一流科研团队,致力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科技成果及其转化上实现重大突破。

黄大年在朋友圈里曾写下这样的话:大跨度的经历难免遭遇各种困难,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曾说:我国的入地探测装备大部分靠进口。5年前我们是跟跑,经过我们的努力,到了今年,进入并跑阶段,部分达到领跑。

这大概是黄大年和众多“玩命”的科学家们无憾的理由,更是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科技力量。

正是众多像他一样的科学家,将爱国的理想和科学的追求完美结合,成就了事业的辉煌,也推动着“强国梦”的实现。

他的学生们,没有忘记黄大年的谆谆教诲: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未来,还会有更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不断涌现,为“中国梦”的实现继续奋斗。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23日第1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