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园文化需要多些“意”境

发布时间:2017-10-18 作者:□梁 好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所有品质、有内涵、有特色的学校,一定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反之,缺少了文化的味道,学校便缺少了灵魂、灵气、灵性。

在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短板。前不久,我到一所农村学校参加校园管理现场会,这所学校在辖区内以教育教学质量好著称,每年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数量可观,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走进校园一看却大失所望。

占地七八十亩的校园没有合理的规划,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区不分,教学楼建设七零八落。校园里不乏大片裸露的土地,更有杂草丛生,或是教师开垦的小菜园。校园的中间有一个主体花园,但里面的“景观”却显得凌乱不堪,孔子、庄子、母爱、大鹏展翅、学海无涯五处雕像混合一体,从中传达的主题模糊,纯粹是为了景观而景观。再看,校园的标语口号, “七不准” “八不要”让人感到管理的强势与冰冷。教室、办公室、寝室文化极为单薄,没有丝毫“家”的温暖与味道。

作为督学,职业的本能驱使我讲点什么,于是在反馈环节,我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要多些“绿意”。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校园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如果校园里没有绿色,只见高楼大厦,只见钢筋水泥,校园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缺少活力的。绿色应当是景观文化建设的“主打色”,学校的校园应当充满浓浓的绿意。

二要多些“用意”。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有主题、有体系,应当有一条主线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里里外外,这就是学校核心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思想,是校园文化的根与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与依据。景观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显性表达,绝不是随意的“景点”堆砌。校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水一溪,都应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要多些“创意”。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一切校园文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人”,只要拥有教育的“创意”,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充满人文内涵。诸如,对于上述学校的空地,可以分割成规整的板块,班级认领,开垦实验田,由学生轮流呵护,感受生命成长的历程;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作为“梨都”的区域优势,种上一片梨树,打造一片梨园,结合时令节气,开设“春华秋实”校本课程,春吟诗,秋采摘,赋予“梨园”无穷的教育魅力,不也很有文化“创意”吗?

四要多些“暖意”。学校教育是温暖的,是柔性的,柔性的管理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润物细无声”处求“春雨惊雷”。教育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让语言充满柔性,充满暖意,充满诗情。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教育学会督导分会)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11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