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何炳章:从教50年“老先生”

发布时间:2017-11-08 作者:□ 陈雪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他眼里,我们即使不是教育家,或许今后也很难成为教育家,但我们要有教育家的童心和志趣,要有教育家的胆识和气魄,要有教育家的诗人气质和素养,要有教育家的炙热理想和追求。何炳章一辈子钟情教育,既有独立思想,又勇于实验。

    人物简介:何炳章,“自育自学”理论创始人和“自育自学”实验主持人。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安徽省合肥市教委主任、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合肥一中校长、合肥实验学校校长等职。著有《何炳章教育文选》(第一、二、三、四、五卷),《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

 

今年是何炳章先生躬行教育、研究教育50周年,也是他创建合肥实验学校30周年。先生的教育实践鼓舞着我,先生的教育情怀、人格魅力感染着我,先生系统的理论、独到的思想启迪着我。他有诸多卓越之处,概括起来至少有六个方面:

    尊重教育规律,敢于反潮流

捍卫教育规律的尊严,敢于对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说“不”,是所有教育家的秉性之一,何炳章先生也不例外。在“左倾”错误思想泛滥时,教育界存在抓杂志保险、抓教学危险的倾向。1972年,何炳章先生在《安徽日报》撰文果断提出“不抓教学的领导不算好领导”,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教育方针得不到全面贯彻的重大问题,他撰写多篇文章呼吁“抓了快班不能丢慢班”“副科不能偏废”“激情教学要不得”,指出不少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不同程度地存在压抑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当师范院校评价出现偏差时,他疾呼“学校换牌子之风不可长”“校长债台高筑之风不可长”。当高校逐年扩招,普通高中一再扩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扩张现象蔓延时,何炳章先生发表国外高校改革小型化带给我们启示的文章。2015年,他撰写了中国教育的暑期病、补课病、争夺生源病、失败心态病等文章,期盼教育人要从根本上对教育问题进行解决。

在全国学习“汨罗经验”开启素质教育新征程时,何炳章先生主持合肥市教育界领导干部培训班,探讨全市实施素质教育到底以什么为抓手,从哪里进行突破的话题。结合合肥市的实际情况,他决定以“四个不得”和“两百战略”为突破口,即学校要开足、开齐课程课时,不得编重点班、不得超学额、课余时间不得在校内集体补课、教师不得在校外做有偿性补课;百分之百的教师必须在转化后进生身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百分之百的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上课。在他看来,这才是标本兼治之策。尽管知道阻力重重,但何炳章先生有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和毅力。

    坚定的教育理想,非凡的研学精神

何炳章先生认为,干教育的人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冲动和教育激情。在他眼里,我们即使不是教育家,或许今后也很难成为教育家,但我们要有教育家的童心和志趣,要有教育家的胆识和气魄,要有教育家的诗人气质和素养,要有教育家的炙热理想和追求。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何炳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奋斗目标是要走出独具特色的合肥教育之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大厦添砖加瓦。

坚韧的学习和研究精神,是何炳章先生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经常说,如果一个人需要吃饭喝水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物质生命,人的学习则是为了发展和升华其精神生命,我们务必把现有工作岗位珍视为研究岗位,勤于在工作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争做研究的模范,促使研究上水平、出成果、创特色。

50年来,何炳章先生总是身体力行,把从事教育和研究结合起来,把躬行教育和思考教育结合起来,在躬行中研究,在研究中躬行。

笔耕不辍和善于总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何炳章先生认为,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善于对教育思想进行梳理总结,要不惧在笔头上用功夫,要把践行的经验进行理论提升。50年来,何炳章先生对教育情有独钟,在学习和研究中坚忍不拔,坚持笔耕不辍,从未懈怠。

    痴迷教育瘾,深厚基层情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办教育……在个人说来变成一种嗜好,嗜好鸦片烟的,除非强迫不准吃之外不能一天不吃鸦片烟。我办教育同吃鸦片烟一样有了教育瘾,宁肯不吃饭不能不办教育。”何炳章先生的教育瘾也到了痴迷程度:

一是深入基层调研。何炳章先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是深入基层,市区内就不用说了,就农村而言,当时合肥市所辖三个县的所有完全中学、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和70%左右的村小,他都去调研过,他当时被称为“在农村学校跑得最多的教育局长”。一次,他到一所初中调研,当时正是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他却看到20多个学生因为迟到在教室外面罚站,冻得清鼻涕直流。后来,他对县领导和校长说,学生是学习生活之道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不能以剥夺他们的听课权作为惩罚手段,这是一个教育者最起码的办学常识。2002年—2006年,时任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何炳章应邀回合肥实验学校担任科研顾问,他确保每周去一次,力争多次参与实验研讨会,带领教师学习,认真听课议课,及时释疑解惑,教师们说那是得益最多、成长最快、令人难忘的4年。据统计,4年间他一共去了176次,即使是教研员都难以做到。

二是深入课堂听课。50年来,何炳章先生深入课堂听课也成了瘾,他说如果工业局长不能到车间、农业局长不能到田间地头、教育局长不能进课堂听课,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1983年8月,他就任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当年秋季开学到次年上半年,硬是挤时间听了100多节课,并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撰写成文章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至今他听课评课已经达到了2000多节,许多教师从他坦率、到位的议课中得到了指导和帮助,他被誉为“我们身边的教育家”。近年来,年逾七旬的何炳章先生为了更好推广“自育自学”实验课题,还到多所实验校上演示课,去年2月底,他给合肥实验学校的200名教职工上了示范课,我在现场十分感动。今年8月,在第十届自育自学实验课堂上,他又给500多位代表上了引导示范课,大家受益匪浅。他还经常给刚起步的实习教师修改教案,所有教师看到被修改过的红蓝黑字的教案,第一次见到这样一位认真细致指点到位的先生,心存感激。

三是深做学术报告。50年来,何炳章先生在安徽省内外的业务会议、学术会议上,在安徽省和合肥市举办的小学、初中和完全中学校长培训班和教师培训班上,在更多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专门举行的大会上,少则以四五十人为一场,多则以一两千人为一场,所做的学术报告和讲座达到600多次,听众达到10万多人次。说他“深做”,也因为他下深功夫备课,深入浅出表达,深入答疑,由此营造了更深入探讨、深入学习的学术氛围。

    含辛茹苦,创建合肥实验学校

1987年,时任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的何炳章在条件十分简陋、困难难以想象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创办了合肥实验学校,并亲自兼任校长。这是一所招收常态学生使其得到较为超前发展的学校,以一所走自育自学之路、用9-10年时间完成12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学校,一所学生在校学习愉快、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的学校,一所教育实验高地、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学校。

    “冷门”事情有新认识,弱项工作能做出色

出于对教育全面负责的强烈事业心,何炳章先生对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冷门事情总有新认识,进而统筹兼顾弹钢琴,将被边缘化的弱项工作做出色。比如,教育界存在不同程度地轻视教育学会工作的现象,先生指出,做教育学会工作不能升官但可以升华,不能发财但可以发展。

何炳章先生主持安徽合肥市教育学会工作期间,一直受到安徽省教育学会的充分肯定。他曾经指出,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对公办教育过于重视、而不太看重民办教育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影响乃至左右着管理人员一系列的领导、服务和管理行为。其实,没有民办教育的教育不是大教育。正是以这种深刻认识为基础,合肥市出台了扶持民办教育的措施,其民办教育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也在情理之中。

    独特的理论思考,独到的教育思想

像何炳章先生这样自强不息,一直努力既立人又立行立言立论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出行政成果又出思想成果的教育工作者,极其难得。

在理论思考方面,贯穿何炳章先生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有许多,有教育功能上的“教育动力”论,教育特质上的“累计效应”论,教育基建上的“观念紧缺”论,教育观念上的“纵观指导”论,育人起点上的“异步提高”论,教育本质上的“自育自学”论,课堂教学上的“结构改革”论,职业追求上的“理想驱动”论,教师成长上的“自我造就”论,教育实践上的“动手动笔”论,办学实力上的“科研决定”论,人生境界上的“视学唯名”论,教育宗旨上的“终身受益”论,教研人员的“学科领袖”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上的“学校引领”论等。何炳章先生曾说,我们要有纵观思维和系统化思维理念,并运用独到的纵观策略,从而将宏观决策具体化落实到微观领域,才能防止生搬硬套,并将正确的理念创造性贯彻到生动的实践中。

何炳章先生还曾独到地提出“自育自学”论,认为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不能教会学生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会学生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我认为这是他“自育自学”论的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

如今,诸多著名学者、专家高度评价了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论,说这既是一种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教育就是要教学生会自育,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会自学,这是迄今为止对于教育教学本质最鲜明、最简洁的概括,这一思想和实验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再创造;自育自学是解决基础教育异化问题的根本出路。独立、独特、独到、系统、创新、丰厚,这是何炳章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本文系陈雪梅在“教育家何炳章先生从教50年及其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减)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8日第1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