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诗意是每个人心中美的栖息地,承载诗意之美的诗词文化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美好。教育传承文化,文化延续智慧。2018,让我们共同开启美丽的“诗意之旅”。

2018,诗词教育新起点

发布时间:2018-01-10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经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变得家喻户晓。可见,诗意的情怀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审美。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古典诗词一直是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学,除去审美体验,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用——诗词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承载着博大深邃的思想,承载着先贤几千年的智慧,承载着不屈服、不气馁的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各种诗词节目、诗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诗词进校园”自然也被反复提及。经过一年的沉淀与酝酿,2018年也许会成为诗词教育发展新的起点。

打造诗词文化场域

“诗词进校园”的主战场当然是学校。学校应该为诗词文化构建一片场域:一方面是外在的校园景观,可以打造诗廊、诗亭、诗墙,镌刻古代诗人的作品,既可以让学生随时欣赏、吟诵这些诗词作品,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陶;另一方面是内在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古人诗句中摘出合适的词语命名学校建筑,还可以用诗人的名字命名各个班级,这些名字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承载着各种建筑的功用以及各个班级的精神信仰。

更进一步,诗意的学校应该拥有自己的校联、校诗、校赋等古典文学作品。校联悬挂在校门口,既起到传统典雅的装饰作用,还可以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周边的风景人文。校诗可以从乡土文化、学校发展、艺术特色、著名校友等角度入手,用典雅蕴藉的语言涵泳学校的历史和品位。校赋用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的骈文形式,落落大方地将学校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课程规划等综合信息呈现出来。

诗词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校的课程和课堂,其推进者则是诗词教师。许多学校的诗词教师由两类人兼任:一类是学校的语文或历史等文科教师,另一类是向社会诗词专家求援。由于诗词教学的专业性,这两类诗词教师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前者可能缺乏古典诗词的专业知识,后者则可能缺少对教学法的研究,导致与学生产生疏离现象,均非长久之计。因此,学校需要在机制上进行调整,比如破格录用一两名专业的诗词教师,让他们在开展诗词教学的同时,带动本校教师的诗词水平发展,或者在外聘教师执教时,配备几名学校自己的教师作为助教,一边辅助教学一边学习诗词相关知识,最终能够独立担当诗词教学的重任。

目前,有许多以诗词、对联为特色的学校,也有一些给这些学校“挂牌”的社会机构,但这种现象之下往往鱼龙混杂——一方面,评定的标准不一,难以站在统一、客观的维度进行综合审视;另一方面,“挂牌”机构的“成色”值得怀疑,是否能够兼具教育理论和诗词文化两方面的专业素养?因此,固然有许多货真价实的诗词特色学校,但也有大量名不副实的学校——有些学校仅仅有一个诗词小社团,有些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诗词素养均极其一般,甚至有些学校连一节像样的诗词课都开不出来。

教育是一项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耕耘的事业,诗词文化同样需要沉潜和内敛,切不能急功近利、只作表面文章,那样只能与诗词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真正的诗词文化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打造承载诗词文化的校园景观,最好拥有一间独立的诗词教室。
    2. 创作能够承载学校历史、文化、理念的校联、校诗、校赋等古典文学作品,最好拥有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作品。
    3. 开设合理的诗词课程,传授学生专业的诗词鉴赏和创作知识,诗词综合水平优秀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
    4. 培养专业的诗词教师,拥有一两名诗词名师,以及一个不断发展的诗词教师团队。
    5. 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诗词研训、诗词比赛的机会,既有学校范围之内也有走出学校的机会。
    6. 成立教师或学生诗社,定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评点、研讨、采风等活动。

构建常规诗词课程

诗词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宏观地分为两类,一是鉴赏、二是创作。鉴赏以大量阅读为基础,为创作打下扎实的根基、提供丰厚的养料;创作更直观地触碰诗词文化本质,帮助学生在进行诗词鉴赏时,感受得更具体、更幽微、更真切,也更易于捕捉到作者创作时的技法、情感、思想。遗憾的是,大多数学校的诗词课程仅限于阅读鉴赏,有必要继续补上创作这一课,真正实现“读写一体化”。

对于诗词这种文体而言,发展脉络以及押韵、格律等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专业,许多教师自己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和学生都难以掌握,干脆束之高阁。其实,对于初中、高中学生而言,入学后直接学习诗词格律知识并没有难度,也不会影响学生对于诗词文化的兴趣,大可不必担心;对于小学生而言,低年段还是以诗词对联故事培养兴趣为宜,中年段早期可以通过《声律启蒙》的学习和对对联等方式,积累词汇量并感悟对仗和韵律等基础知识,中年段后期开始正式学习诗词基本规律。小学阶段可以从较短小的对联、绝句入手,到了五六年级再接触律诗、古风、词等体裁,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兴趣,枯燥的单方面讲授只能让学生恹恹欲睡。于是,许多教师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有的让学生发现身边的诗词、对联;有的让学生通过游戏方式阅读、创作诗词;有的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体悟诗词之美;有的成立学生诗社,让学生在交流、分享、探讨中积累诗词知识。

诗词文化地负海涵,因此诗词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有诗词,而是要拓展到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以诗词为支点,撬动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比如,先秦散文、唐宋传奇、古典小说、文学常识、文化概论、文艺理论、美学基础、历史事件等,都从各个角度共同为诗词教学提供给养。

诗词文化是内敛的,为了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望,可以尝试诗词课程与吟诵课程、书法课程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用古风古韵的调子将书本上的诗词吟诵出来,还可以用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对联。诗词文化又是包容的,因此,学校可以尝试诗词教学与国家课程融合。这样的融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也可以让相互融合的学科彼此促进。诗词课程还要努力与学校活动、乡土文化、综合实践等元素相结合。

由于诗词中包含大量的文学要素,我们有理由让诗词成为“常规课程”中的一员。学校不妨尝试每周抽出一两节课时间给诗词,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常规的诗词课之外,还可以再辅以选修课和社团的形式,培养学有余力和对诗词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向理论化、专题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诗词课程还有许多需要研究、值得研究之处,绝不是开设一个十几人的“诵读兴趣小组”这么简单。能够称为“精品”的诗词课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纳入常规课程体系,每周一至二节,针对部分学生还有选修课或社团性质的提高性学习。
    2. 坚持读写一体化,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诗词、创作诗词。
    3. 打造符合教育规律的诗词课程体系,既要循序渐进,又要触类旁通。
    4. 研究课程融合,努力让诗词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5. 选择一本既有鉴赏功能又有创作指导功能的教材作为抓手,如果有余力还可以编写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
    6. 依托节日、时令等背景以及博物馆、风景名胜、名人故居等社会资源,开展与诗词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培训专业诗词教师

开展诗词教学最大的困难便是严重缺少师资,我们在呼吁学校给诗词教学提供机会、提供平台的同时,也要呼唤专业的“诗词教师”。

诗词教师的主语是“教师”,所以他首先应该是一名教师。如果学校没有开设常规的诗词课,那么这名诗词教师最好有自己的主学科,因为诗词教学同样需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法,如果脱离教学一线,许多环节就难免造成偏差。

诗词教师的定语是“诗词”,所以他应该精通诗词。所谓“精通”,不仅需要阅读大量诗词,还需要具备诗词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大量阅读自然不必多说,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则是相辅相成的。不会创作,就难以从作者的角度、从纯粹古典文学的角度审视诗词的幽微蕴藉之美;缺乏审美,当然也难以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不能精通诗词的教师,恐怕很难引导学生在诗词的海洋里恣意遨游,很难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视角把控方向、从微观的视角修缮字句。

近体诗词创作的基础是格律,如果不打通这一关,便很难说跨进诗词创作的大门,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同样重要。随后,教师要尝试创作各种诗体,感悟其创作风格和技巧,这样才能用自己对文字的真切感受碰撞并唤醒学生的内心。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教师而言,给他们提供诗词教学培训的机会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些针对教师的诗词对联培训,但多少都有些不尽如人意。有些请来相关领域的专家,但却“不接地气”,不能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与教育相关的领域给教师以指导和帮助;有些倒是“接地气”了,却又忽视了诗词领域专业性,如果教师连基本功都不扎实,诗词课即使开起来效果也不会太好;至于那些既无理论高度又无实践深度的培训,就像披着国学大师外衣的各种成功学讲师一样,根本不必讨论。

合格的诗词教学培训应该引导教师掌握读诗词、写诗词、教诗词的方法,可以包含这些课程模块:诗词脉络发展梳理,让教师掌握诗词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各种诗体的基本特征、代表作品、代表作者、写作技巧等;诗词格律知识,给教师传授正确的格律观念,让他们了解古今音韵体系的不同,能够将格律知识教给学生并熟练地运用到诗词鉴赏和创作之中;诗词创作技巧,比如炼字、造境、虚实变化、理趣结合等;各种类别的诗词专题,比如边塞诗、爱情诗、田园诗、山水诗、应制诗等;诗人流派专题,让教师深入挖掘各个时代著名诗人的诗歌风格与传承,从而帮助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创作特点;学习词、曲、联、赋等“广义诗歌”,让教师掌握各种文体之间的关联和异同,从而完善自己的诗词文化体系;研究古代文艺理论,比如《诗品》《文心雕龙》《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明确诗词鉴赏与现代文鉴赏的区别,从理论高度重新审视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诗词课程体系构建,让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探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化、合理化课程构建方案;诗词教学经验分享,找准课堂教学切入点、学生兴趣点、教师引导点、考核关注点等核心问题,让诗词文化在课堂落地生根。培训的方式可以有校内培训、区域培训、专家讲座、同课异构、沙龙研讨、教学大赛、线上培训等。

如何帮助诗词教师完成职业生长和职业转型,如何让真正有水平、有情怀、有贡献、有成果的专业化诗词教师更多地涌现出来,首先要明确专业化诗词教师的角色,在我看来,他们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有大量的诗词阅读基础,并能从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给学生开列书单。
    2. 掌握诗词基础知识和正确格律知识,能够创作有文学韵味的精美诗词。
    3. 具备传统的审美情趣,能够深入挖掘诗词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诗词审美取向。
    4. 进行课程构建、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研究,突出自己的诗词教学风格和特点。
    5. 形成自己的诗词教学理论体系,最好能够诉诸文字,以课题或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6. 培养出一批能够创作诗词的学生,其中应该包括几位“登堂入室”的佼佼者。

我们需要一场比赛。2017年,中国教师报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教师诗词对联大赛”,收获了大量佳作,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一次针对诗词创作的比赛,2018年将继续举办。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一次考验教师诗词教学能力的“比武”,综合考量教师的诗词教学素养。

我们需要一次研训。这次研训应该将全国有志于诗词教学的教师集中起来,邀请诗词领域和教育领域的专家以及对诗词教学卓有心得的教师,共同分享、共同研讨,既有“仰望星空”的理论高度,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深度。

我们需要一批样本。“诗词进校园”的样本包括优秀诗词学校、优秀诗词课程、优秀诗词教师,从这些个体身上发现亮点,然后经过挖掘、报道、宣传,成为群体性的推广经验。这是样本的意义,也是评选的价值所在。

我们需要一系列巡讲。对于大量没有开展诗词教学的学校,巡讲的目的是唤醒校长和师生心中对诗词的向往;对于一些正在尝试开展诗词教学的学校,巡讲的目的则是让这些学校的诗词教学工作更加合理、更加专业、更加科学;对于小部分已经非常成功的学校,巡讲的目的则是听取并分享他们的经验,通过媒体的力量,传播给全国需要这些经验的学校和教师。

2018,我们更需要一场“诗意之旅”,让诗词知识、诗词审美、诗词文化真正走进全国各地学校,走进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生,让诗意真正栖息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2018,让我们共同开启“诗意之旅”。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0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