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档案
特级简介:冯璐,安徽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现任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曾出版《呦呦鹿鸣——我的教育行思录》。
好课主张:坚信“语文即生活”,追求真实的“启智语文”教学。引导懵懂未知的学生开启美好的语文生活,发现、点燃、激活他们潜在的智慧,促进其学习知识、操练技能、训练思维、丰富积累、养成习惯,形成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内省与觉悟的过程。
《大海睡了》是执教教师根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项链》设计的主题延伸课。这一主题以《项链》为核心课,抓住海洋主题,拓展出诗歌阅读、音乐律动、美术绘画、戏剧表达等多节主题延伸课,变一节课的学习为主题式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第11课《项链》的那天,我们一起在海边堆沙子、捡贝壳、穿项链的情景吗?你们最难忘的是什么?
生1:我最难忘的是贝壳。
师:什么样的贝壳呢?尽量说完整。
生1:我最难忘的是闪亮的贝壳。
师:还有吗?
生2:我最难忘的是雪白雪白的浪花。
师:你们还想去海边吗?
生(齐声):想!
师:来,让我们手牵着手,一起赶海去!(多媒体播放伴有海浪声的欢快音乐,渗透戏剧表演的方式,学生离开位子,跟随老师一起进入情境,用整个身体感知、体验在海边玩耍的情景)
海风阵阵、浪花欢笑、贝壳闪亮、海鸥飞翔,小朋友们的脚丫在柔软的沙滩上印下了可爱的小花,多么美丽而热闹啊!(用多媒体出示晚霞摄影作品)可是,随着晚霞姑娘依依不舍地收起她那绚丽的长裙回家,夜色降临了。谁见过晚上的大海?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晚上的大海是宁静的。
生4:晚上的大海是深蓝的。
师:你们的座位就是软软的沙滩,快坐上去。今晚的大海是这样的,从天上到海面,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用多媒体播放伴有海浪声的舒缓音乐,出示本课插图,模拟在沙滩上欣赏夜景的场面,自然导入诗歌情境)
生5:我看到了一闪一闪的星星。
生6:我看到了弯弯的月亮。
师:夜晚,大海睡了。(播放伴有海浪声的轻音乐)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那轻轻地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夜晚的大海美吗?
生(齐声):美!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大海夜景的诗歌——《大海睡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朗读课题)
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因此,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置了一个导入过程:联系本次主题学习的核心课《项链》,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利用多种媒体创设在海边玩耍、嬉戏的虚拟场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的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初读诗歌,感知文字
师:现在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海边的贝壳里藏着许多字宝宝,认识它们吗?谁来教老师?(多媒体出示:“风儿”学生教读,教师故意读成“fēng ēr”,学生纠错)
师:这一课中还有其他读作轻声的词吗?请大家找一找。(多媒体出示:“浪儿、抱着、背着、睡熟的鼾声”,学生逐一“教”老师读……)
师:这些字宝宝都躲到课文中,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请同桌互相读课文,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当小老师来评一评。
师:你想请谁读?可以请自己,也可以请同学读。(学生当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不做感情上的要求,只要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及时肯定)
理念:当学生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进入阅读情境之后,他们期待的是尽快阅读文本。在教学设计中,当学生产生读的兴趣时,教师及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并提出读准字音的要求,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识字和阅读的整合。
精读诗歌,培养语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师:课文有几句话?
生(齐声):两句话。
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师:谁来读?(指名朗读,想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边玩边学,学习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师:我们来办个娃娃家,好吗?
生(齐声):好!
师:男生扮演“风儿”,女生扮演“浪儿”。
师:风儿,我问你们,白天你们大呼小叫,可现在为何不闹了?
生1:因为我们的好朋友大海要睡觉了。
师:你真关心好朋友。
生2:因为白天我们玩累了,所以现在要睡觉了。
师:风儿们真懂事。那么,浪儿,我问问你们现在不笑的理由?
生3:因为白天有风儿吹我们,我们就像“站”了起来一样,现在风儿不吹了,所以我们也安静了。
师:真会想象。
师:风儿不闹,浪儿不笑,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
生4:安静。
生5:风平浪静。
师:大家看,这就是“风平浪静”。(用多媒体出示表现“风平浪静”的摄影作品,给予学生直观视觉刺激)
师:谁来读第一句?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风平浪静的大海,其他同学趴在课桌上闭眼聆听,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生6:我感觉好像妈妈买了许多许多的糖。
师:看来,你梦到了甜蜜的味道。
师:大家一起读,我现在是大海了,让我也来做个美梦吧!
(学生齐读第一句)
师:多么宁静,多么柔美啊!这个梦是五彩斑斓的。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发挥想象,大家都能成为小诗人,不信我们试试。前一段时间合肥下了一场大雪,你们回忆一下自己看到的、玩到的,接着我的话说:风儿不刮了,雪儿不下了,雨过天晴……
生7:大地一片白茫茫。
师:多美啊!
生8:我们出去打雪仗。
师:这一定是你们最喜欢做的事。
师:我们把课文里的句子再反过来说一说:风儿闹了,浪儿笑了,白天里……
生9:大海醒了。
生10:船员们扬帆起航了。
师:看来你是热爱工作的孩子!
(逐层感悟,学习第二句: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师:谁来读第二句?大家注意听,看看这里有没有想不明白的地方?(指名朗读第二句)
生11:大海怎么会抱着明月,背着星星?难道月亮和星星落到地上了?
师:这个问题围绕着两个字,读一读这两个生字。(出示生字卡:抱、背,读准字音)
师:我为你们摘来了明月,采来了星星,谁想来抱抱明月,背背星星?(出示月亮和星星的玩具,学生兴奋地上讲台,通过演示理解“抱”“背”的意思)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才能抱,怎样才能背呢?
生12:要双手搂在怀里才能抱。
生13:要靠在背上才能背。
师:都得挨得那么近。那么,明月在大海的怀里,星星在大海的背上,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看看图,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这个情景,会不会有什么发现?(出示图片,播放伴有海浪声的轻音乐,营造想象的氛围)
生14:是不是星星和月亮的影子?
生15:月亮的光芒照在海面上。
师:你们想得都对。明月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大海妈妈的臂弯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谁来读这两行?(多媒体出示: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
师:大海妈妈哄着孩子睡着了,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放潮声),这是什么声音?
生16:是鼾声。
师:她睡得多香啊,那潮声就像她打呼噜的声音,谁来读?(多媒体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师:让我们朗读全文,再次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理念:教学设计中将读好诗歌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感的培养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质疑—析疑—解疑,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感知,层层深入理解重点词句,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图像,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逐步明晰起来。
自读自唱,品味欣赏
师:大海要睡觉了,让我们也来唱一首摇篮曲吧!(教师哼《摇篮曲》,学生响应,晃动身体,哼着小曲,闭目想象大海宁静的夜色)
师:我们把课文填进去,试一试。大家可以看着书唱。
师:这一次唱歌咱们不看书了,边唱边做动作,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理念:教学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学生在唱歌的同时积累语言,巧妙而自然地完成了背诵积累这一环节。
自选方式,复习巩固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是风平浪静的大海。
生2:是唱大海睡了的歌曲。
师:你们今晚回去想做些什么?
生3:我想把晚上的大海画下来。
生4:我想把课文朗诵给家人听。
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
(教师描述主题学习的后续活动)
师:在后面的学习中,老师还将带大家一起读《小海螺和大鲸鱼》的故事,我们要用戏剧的方式进行表达。你们还要自己搜集关于海洋的知识,了解海洋的结构和生物,还要绘制百米海洋画卷。
理念: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特长等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设计开放性实践任务,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教育系统中解放出来,打通学科壁垒,呈现完整的世界。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04日第5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