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培育特色铸品牌 内涵发展提质量

——前进中的防灾科技学院

发布时间:2018-06-25 作者:王春红 仲佳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历史悠久的京都重镇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防灾科技学院。她隶属于应急管理部门,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这所伴随着国家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事业的需求而发展壮大的高校,以其特有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编织着特色育人摇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有勇于担当和吃苦耐劳优秀品质的各类人才,为推进我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 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防灾科技学院始终紧紧抓住“办什么样的防灾科技学院”“怎样办好防灾科技学院”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思考,在学校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经过提炼、培育,最终逐渐形成了“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了“立足防灾减灾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和“把学院建成国家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事业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绘就了“二次创业,分三步走”的宏伟发展蓝图。
  防灾科技学院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领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拓前行,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在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党建领航 助推学校砥砺前行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防灾科技学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立足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铸魂、强能、暖心、聚力”党建与思政工作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用行动谱写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实施“固本”工程,党建活力充分激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层组织是根基,党建基础工作是支撑。为此,学校夯实打牢基层组织,科学合理设置党组织。教工党支部设置一般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学生党支部一般按照专业、年级或学科系设置,体现有利于人才培养、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原则,设置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实施“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作为推选党支部书记人选的必要条件,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领头雁”。
  实施“先锋工程”,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党员发展质量关,注重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党员队伍。针对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确定主题和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党日和实践活动,使组织生活真正成为党员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帮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强起来,无论是重大灾害现场救援、科学考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迎接评估、精准扶贫,还是在一线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岗位,一个个党员用行动诠释着党员风采,成为学校各个岗位的骨干和排头兵。
  双创教育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防灾科技学院把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批标志性成果陆续取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得河北省一等奖。
  学校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建立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衔接的双创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双创能力不断提高,双创训练项目年均立项100多项。学生每年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00多项,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包括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共享杯”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具有影响力的奖项。学校特色班——卓越工程师班、鲁班班、地震仪器协同实验班、会计学专业实验班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的“X+2+X”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在河北省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论文征集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学校“长、宽、高”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得河北省一等奖。
  开放办学 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开放办学是建设一流大学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由之路。防灾科技学院将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引进高水平师资,着力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宽广视野的人才。
  学校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与地方政府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关兄弟单位和企业在地震监测仪器、地震信息数据处理、灾情会商技术、地震应急救援、地震政策法规、地震新闻宣传和涉震舆情监测研判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和一批重点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中心与合作团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成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80多个;积极探索与民政部门、中国气象部门等有关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日本岛根大学、马其顿共和国地震工程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环境灾害减灾项目)开展合作。学校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格局逐步形成,国内外知名度、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提高。
  牢记使命 扶危定倾勇于担当
  作为以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校,防灾科技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直以来致力于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海城地震到唐山地震,从汶川地震到玉树、芦山、鲁甸、九寨沟地震,防灾科技学院一次次吹响使命的号角,防灾师生一次次用智慧和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学院专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发现灾区校舍破坏的基本特征,并向教育部门提出“六条建议”——开展灾区学校震害特别调查;制定学校抗震设计专门规范;开展全国高烈度区学校易损性调查;提高学校校舍抗震设防标准;把学校建成具备公共避难功能的场所;进一步加强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正是这“六条建议”,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9年4月8日国家发布《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国铺开。这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被写进了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成就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校安工程”新建校舍经受住了玉树、芦山、九寨沟等强震的严峻考验。防灾科技学院还积极开展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活断层探测等社会服务,为地方政府的防震减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累累硕果,不胜枚举。防灾科技学院在推进国家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事业的征程中铸就了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丰碑。
  汶川地震让防灾师生刻骨铭心。地震中那些倒塌的废墟、远逝的生命时刻催发学院奋勇前行。“多难兴邦”“灾难以进步得到补偿”。防灾科技学院广大师生深深认识到,其前提是必须在每一次灾难后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勇敢担当。肩负着责任和使命的学校师生,不忘初心,刻苦钻研,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项目100多项,其中科研项目“大型复杂结构在线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特色文化 发挥独特育人功能
  防灾科技学院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大学品位、防灾特色的校园文化,走进学校校园,处处能感受到特色文化气息。
  以人本精神文化塑造学生心怀天下、仁爱担当的品格。防灾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事业,作为培养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人才的高校,防灾科技学院着力培养学生对人的重视与关爱,塑造以心怀天下、仁爱担当为主旋律的人本精神文化体系。学校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蕴含着防灾学子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校风“仁爱、严谨、俭朴、担当”宽广深厚,“仁爱”是防灾人心灵的瑰宝,“担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原创校歌《大爱无疆》的歌词“防灾减灾责任担当、造福人类大爱无疆”激励着学生心怀天下、胸怀大爱;校徽中凝聚着厚重的防灾减灾历史和防灾人不懈的追求。这些系统化的人本精神文化,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彰显了理工科院校严谨求实的精神,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对塑造学生心怀天下、仁爱担当的品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特色环境文化培育学生防灾减灾、责任担当的素养。防灾科技学院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注重以特色环境文化教育、感召、激励和鼓舞学生。踏入校门,“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和“仁爱、严谨、俭朴、担当”校风的景观石,激励和引导着师生提高防灾减灾、责任担当的素养;伫立的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诠释了防灾减灾的历史与防灾人的执着;展示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铭省廊”令人驻足更引人深思;具有防震减灾文化内涵的园林“问地园”、汇聚采集自国内四大名火山的火山石标本的特色园林“思玄园”;具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的运动场和体育馆;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地震模拟振动台是学院师生和廊坊地区的学生、民众开展防灾减灾通识教育的基地;分布校园各处的具有标本和景观价值的各类岩石……这些精心设计的景点与建筑,积淀着防灾减灾事业的历史与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真正发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以精品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奉献担当责任感。学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爱心社、时光支教团等志愿服务团队,建立了10多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们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还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成立了全国首支“大学生志愿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学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极大地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奉献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评获“河北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如今,防灾科技学院这所特色鲜明的高校,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要求,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精神,培育树立“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优良校风,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在发展成为我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事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的征程中展示出光辉的前景。(王春红 仲佳颖)
   
  防灾科技学院微信公众号 
 
  防灾科技学院手机网站
  
   
  欢迎报考防灾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2018年面向全国招生2300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2180人,国家贫困专项计划招生120人。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的28个本科专业。
  网址::www.cidp.edu.cn 招生办公室电话:010-61596216 地址:北京东燕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学院大街465号 邮编:101601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