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下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和教育路径

发布时间:2018-04-20 作者:崔丽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北京在“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应当在政治外交、法律管理、非通用语言、贸易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着力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这类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胜任国际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职业沟通,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治理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者。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北京高校应当以人才培养改革、国际交流、互联网+教育、产教融合、区域共同体以及教育资历框架为路径,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办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京津冀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北京教育定位与人才支撑

北京作为全国高校聚集地、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集中地,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开放和教育辐射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下,要努力培育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为首都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1.外向型政治外交人才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充分对接,不断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为区域合作组织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北京高校应当把握定位、抓住时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立场坚定、素质较高的外向型政治外交人才。这类人才应当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娴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胜任全球治理、国际组织领域的领导工作,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参与度和主导权,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2.专业型、涉外型法律管理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通晓国际政策、国际法规则和国际组织制度,能够胜任法律、公共事务的涉外型法律人才。而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专业型法律管理人才。这类人才能够把法治思维融会贯通到交通建设、产业升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各方面业务中,厘清现有法律法规、治理体系方面的瓶颈,认清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加强区域立法研究和协调机制,保障京津冀整体战略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3.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政府外交、文化交流、学术合作、媒体传播等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流载体。“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到中南亚、西亚、东盟、中东欧、独联体等几十余种官方语言,对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提出了需求。北京高校应当注重非通用语言与专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熟知对象国家的语言,而是要对当地的政治文化、法律法规有充分地了解,熟悉相关工作领域,能够深入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

4.贸易物流应用型人才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河北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天津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北京高校应当大力发展京津冀教育共同体,协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探索精神的贸易物流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应当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形势,掌握跨境电商、跨国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交易、电子物流、信息贸易、自由贸易园区运营等新的商业业态和模式。

5.投融资等高端金融人才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地区正在不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建设中。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落户北京,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投融资市场有较大的话语权。天津立足于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新定位,大力发展自贸试验区框架下的金融开放创新。在开放的新形势下,北京高校应当做好投资、融资等高端金融人才储备工作,培养熟悉国内外金融市场规则和规律,善于开展投资并购、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交易、互联网金融等技术的专业化高端金融人才。

6.文化旅游服务类人才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立足于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首位的文化名城,同时辐射带动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京津冀要协同建设两大生态旅游协作区、发展示范区,打造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业态,为北京高校培养文化旅游服务类人才、宣传丝绸之路文化、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有利于增加京津冀乃至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辐射力、影响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

1.精神素养

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前沿,汇聚了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将来有更多机会走向国际事务工作岗位。这类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核心要素是“精神素养”,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软实力”。在开放性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拔尖创新人才要树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联系起来,让中国情怀扎根于心,成为心怀天下、有责任肯担当、具有大格局大气度的领袖者。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激发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没有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作为基础前提,学生对理想信念、责任义务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因此,要注重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情怀的培养,特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情感、国家自信的自我觉醒和认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誉感,真正培养出扎根中国大地、有坚定理想信念、对国家民族有深厚感情的优秀人才。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必然要站在国际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感知社会的复杂性。学生要立场坚定地站在国家、民族层面思考国际性问题,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把个人事务与区域问题、局部社会乃至全球问题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到个人奋斗对于社会贡献、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敢为人先,勇于承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义务。

2.学术素养

首先,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拔尖创新人才最基本的学术素养。人文底蕴是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为积淀,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体验,内化升华形成的心态人格、道德情操的修养品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是中国学生精神滋养的重要来源。北京作为“四个中心”,推广京津冀地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荣誉感,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

其次,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现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客观求真、逻辑思考和严谨表达的方法论体系,只有具备了尊重客观的理性精神、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独立思考力、准确明晰的表达能力,才能面对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和激烈的国际化人才竞争,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某种观点态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指引自我成长进步的方向。

最后,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学术素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北京需要诸多领域的专业化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领域知识,而且还要对前沿领域、交叉领域有所涉猎,熟练掌握跨学科专家协作能力,成为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3.职业素养

首先,在有效的语言沟通和高度的跨文化理解基础上,学生具备国际化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职业素养。为了适应国家“走出去”开放型经济战略,拔尖创新人才除了掌握英语技能以外,最好还能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成为“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型语言人才。适当采用本土语言交流,可以更好获得对方情感和身份上的认同,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的精神。此外,沿线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国情各不相同,了解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和思维沟通模式,才能站在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立场上,走进民心、拉近距离,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

其次,创新实践是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创新实践是在继承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式,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行为方式,拔尖创新人才应当注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不断探求真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在时代前沿的“领跑者”。

最后,法治意识和治理能力是现代法制化社会下拔尖创新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在不同专业背景、语言文化框架下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运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把地方法律法规与区域协调机制有效对接的治理人才;“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熟悉沿线国家不同法系文化,遵循当地市场规律和规则惯例,兼顾平衡各方利益,在法治框架下推动促进区域务实合作,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

北京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路径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人才培养的主要活动是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因此,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北京高校应当以“双一流”建设和推动大类招生培养为契机,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施展和选择的空间,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深层次提升课程质量,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新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的国际化特色,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其次,加强学科竞赛、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北京高校要通过完善奖励机制,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提供专项经费保障,设立创新实践基地,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把课程教学、课题研究与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学科竞赛成为带动拔尖创新人才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最后,充分发挥各类实验班、荣誉项目在人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示范作用。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理跨学科双学位实验班、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等项目立足于拔尖人才定位,尊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差异化发展需要,培养目标和模式各具特色,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同时,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选拔和退出机制,注重科学合理选拔和多维动态评价,形成有效激励和良性竞争,引导发扬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2.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北京高校应当依托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扩大高校与国外院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际一流高层次、高水平师资,深入推动国际化办学实力提升;举办暑期国际学校、国际论坛、峰会、讲座等活动,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扩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的联合培养,推进实施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外培计划”,把优秀学生输送到世界知名学府去学习交流;完善国际交流服务体系,提高北京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研修的规模和质量。

3.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

北京高校要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开发慕课(MOOCs)、翻转课堂、智慧校园等开放型在线教育新方式,建设北京优质数字学校、数字化资源平台。开放型的“互联网+教育”体系,跨越了学期、学校、班级等时空上的隔阂,直接面向学习者个体产生灵活、个性化的有机交互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视野更加宽广、选择更加自主的学习平台,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符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教育趋势。

4.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为了满足首都城市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下新的人才需要,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应当具备把知识和技能应用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北京高校应当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建设产学研实践培养基地、各类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科技学园区、各类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对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具备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北京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推进区域教育共同体协作

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应利用自身教育优势,推进区域内外教育共同体合作发展。通过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的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实施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项目“双培计划”,依托本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调动集中高校优质师资力量,建立虚拟教研室,共享优质教学和智力资源。成立京津冀高校联盟,加快推进跨区域协作的高教园区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办学、学科共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6.开发国家教育资历框架

开发国家教育资历框架,对于促进学历学位认证标准国际连通,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北京高校间乃至京津冀地区的“学分银行”,打通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转换通道,探索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机制和转换认定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探索构建国家教育资历框架体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优异的学业水平和技能在国际通行标准下得以体现,而且使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作者:崔丽,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

本文系2018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双培计划)“全员、全程、全面”协同育人管理改革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4).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6-09-09) [2016-09-27]. http://zfxxgk.beijing.gov.cn/ 110003/gh32/2016-09/27/content_740084.shtml.

[3] 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4]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