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基于对北京地区28所示范性创业中心高校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5 作者:祝军 曾庆松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通过对北京地区28所示范性创业中心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的新发展。在梳理了相关高校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工作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工作综合投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推进校内统筹与校外资源深度融合、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等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工作机制

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管理体制分析

2016年首批获评“北京地区示范性创业中心”的高校囊括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28所院校。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通过选取首批获评“北京地区示范性创业中心”的28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以各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网站、公开新闻报道和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资料来源,结合对相关高校就业创业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对相关高校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特色开展调查研究,希望通过对比各高校的不同做法、总结经验并分析不足,进而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从2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来看,各高校均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配置了工作人员,并且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地支持,为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1.设置创新创业工作机构,统筹发挥教育指导功能

调研发现:为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部门。从机构设置来看,主要分为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两种,其中独立设置的高校有15所,非独立设置的高校有13所。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指导部门的高校多采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的方式,也有个别高校是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均为独立部门)的方式来开展学校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非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指导部门的高校则多采取由学生处或者招生就业处牵头协调负责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2.配置专职工作人员,打造双创导师团队

调研发现: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高校基本上都为创新创业工作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人数根据学校情况不等。例如:北京邮电大学在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增加了1个编制,专职负责创业工作;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创业指导科,安排4名校级创业工作专职人员负责双创工作;而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人员为34人,高居所有高校榜首。

同时,考虑到创新创业导师对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提升质量,大部分高校均积极重视打造一支优秀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指导。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以177名校内导师、清华大学以600名校外导师分别位列校内、校外创业导师人数最多的学校之首,而与之相比,个别学校则存在导师资源不足的现象。

3.投入双创经费支持,匹配双创活动场地

经费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资源,各高校在年度预算中,投入经费支持“双创”工作。调研发现:每年创业经费投入在300万元以上的高校有10所,合计9,015万;每年创业经费投入在300万元以下的高校有18所,合计1,799万;普遍看来,理工类高校创业经费普遍高于文科类高校。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能整合资源为创新创业工作匹配合适的活动场地,满足师生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例如:北京大学配置了约7,430平方米,人均面积181平方米的场地服务双创活动,而北京科技大学活动场地则约1,630平方米,人均面积2.84平方米。部分高校配置有科技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和孵化场所,但部分高校暂时未能配置校外创业场地,存在较大差异。

总体而言,各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各校之间存在资源投入不均衡、经费投入差别较大、校内外创业导师人数配比失衡、创业场地面积差别大、创新创业机构设置不统一、创新创业工作推动进程不一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情况分析

工作机制是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为提高工作绩效而设立的工作模式。通过对2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笔者将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归纳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训、模拟活动和实战竞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三种工作模式。

1.课上与课下结合,教育与实训相辅相成

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使其能够了解和认识到创新创业各个关键点,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实际应用课上所学知识。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创业实验室下设创业教育与研究中心与学生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前者主要负责创业课程教学与创业研究工作,后者负责各级各类项目实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开设“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导学”等课程,同时由创业实训基地负责开展大学生各类创业实训工作,将课程教育和课外实践有机衔接。

2.社团活动和双创竞赛相结合,以竞赛推动学生实践

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工作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通过挖掘具有创业意向或对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帮助其发展创新创业类型的社团组织,指导他们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以赛带训,不仅可以巩固和检验创业教育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例如:北京城市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立就业创业协会、北城德鲁克管理学会、KAB创业俱乐部、企业竞争模拟协会等十余个职业创业类社团,将全校学生力量整合参与到大型创新创业类学生活动当中;北京联合大学以“启明星”“创青春”等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常态化地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搭建创新创业多平台

调研发现:部分高校采用校内外相结合方式尽可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对内全面利用创新创业资源,对外积极开发各项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多平台。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校内举办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组织开展咨询会、路演活动,帮助创业师生对接社会资源;对外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组织校友创业公司双选会,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工作效果良好。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特色分析

通过对28所示范性创业中心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所形成的工作亮点进行分析,笔者归纳出相关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特色如下:

1.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调研发现:不同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工作中采用不同方法链接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部门进行资源的调配和使用,笔者将之归纳为委员会工作制、学院工作制、部门工作制三种模式:一是委员会工作制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协调创新创业工作的委员会,统领和协调各个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的部门。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多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参与,特点是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例如: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协调和决策机构,该协调委员会包括管理层、平台层、院系层3个层级、15个校内单位,教务处作为创新创业工作的牵头单位。二是学院工作模式。通过成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学院,全面负责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并且带动和影响到其他部门,由各个院系和教务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和支持、团委组织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又如:北京建筑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学院下设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创新指导中心、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中心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五个职能部门,带动创新创业发展。三是传统部门工作模式。通过不严格区分创业和就业工作,对创业工作和就业工作进行一体化指导,将创业和创新有机结合。传统型模式通常由各高校就业创业中心负责双创工作,进而连接各院系、教务处、团委等部门。

2.结合专业特色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1]。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结合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多种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创新教育为主的课程。创新类课程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开设了16门示范性创新课程、10门创业类课程;清华大学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15门挑战性学习课程,围绕全球性挑战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以创业教育为主的课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开设“创业计划训练”选修课,各专业也围绕“专业群”开设市场营销管理、项目管理等创业技能、企业经营类课程;中央美术学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必修课,并且开发了“‘央美创客’案例集”“‘央美创客’微电影”等创业教材,结合创业课程进行系统讲授。三是将创新创业结合开设的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研究生开设核心课程“创新与创业管理”,为学生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开设“创新创业执行能力”“新生研讨课”等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挖掘校内外各类人才,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导师队伍

为了建立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部分高校采取了邀请校内专业教师指导、聘请专家学者和校外企业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挖掘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工作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均通过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学校创业指导高级教师、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打造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其功能应该是分层分类地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2]。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打造双创育人体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清华大学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北京林业大学整合各方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全面落实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全方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北京地区28所示范性创业中心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调研,可以发现,作为示范性创业中心,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基本形成了有效投入、体系健全、运转良好、特色鲜明的工作体制机制,但是通过对比也发现不同高校之间在资源投入、校内统筹、校际合作、创业实训等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化建议如下:

1.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一所大学部门的设置、条件的保障、政策的支持和支撑条件的建设,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师生服务,都要为教育教学工作起支撑保障作用[3]。针对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方面的不同情况,在今后工作中,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科学合理地匹配各项资源,尤其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给予学生更好的资源扶持和教育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围绕学生素质提升的核心,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性知识和必备的创新创业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必须以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构建广谱式、专业式、融入式“三位一体”课程体系[4]。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应该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开设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所学专业知识为起点,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将创业工作和本专业本校特色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创新创业部门开展特色教育,并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

3.充分挖掘资源,推进校内统筹与校外资源深度融合

针对部分高校统筹校内资源不充足、利用校外创新创业资源不充分的情况,各高校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各高校、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校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跨领域合作中取长补短、实现共赢,通过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工作经验、积极开展创意交流会等方式深化合作,推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深度融合。

4.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

针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的现象,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创新创业工作双轮驱动,各高校要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普及创业知识和大学生创业政策,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通过扶持相关协会和社团,营造学习实践氛围;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邀请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计划和职业规划;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让学生把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促使创新创业工作发展。(作者:祝军 曾庆松,单位:祝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工作处;曾庆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本文系2016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刘隽颖.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61-63.

[2]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7):45-47.

[3]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11.

[4]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