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现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8-09-25 作者:刘岚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要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上谋划和推进,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新内涵、新任务、新方法。挖掘特色德育资源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艺术院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的有力保障。思政课建设要融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构建“思政+艺术”特色实践教学模式,由此探索思政课主渠道育人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德育资源;“思政+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坚定主渠道育人自信,夯实思政课改革建设任务

1.着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新内涵

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要不断强化思政课主渠道育人作用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思政课要把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课程建设的紧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四为”定位,以及“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与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是一致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要自觉围绕立德树人进行,不断提振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自觉性,勇于彰显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的自信力。要站在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政治高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在理论武装、思想引领上发挥好主渠道育人作用。面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社会思潮激荡的新形势,思政课的任务就是要把多元的价值取向统一到立德树人上,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面对新世情、新国情、新学情,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认知,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新任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认识落到位,课程建设强、作用发挥好,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改革要带头“回归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理论体系引、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艺术体系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针对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实际,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内容为主线的思政课教学体系,重视提升教学质量,坚持全流程管理,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要聚焦主要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教师、教材、教学各环节,提升队伍素质,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理论灌输与实践研讨结合起来,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

3.立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也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要做到增强现实性,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增强时代性,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现创新性,在把握大势中创新教学方法。针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思政课应以此为切入点,坚持增强获得感的原则,从学生成长成才中对理论滋养的需要和学习要求的期待出发,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有效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握好艺术教育规律,掌握住思政课教学特点,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采取专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等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解答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解释学生关注的负面问题,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挖掘特色德育资源,丰富主渠道育人元素

1.挖掘特色德育资源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艺术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偏弱,重专业轻德育,易对思政课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在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中,挖掘特色德育资源尤为重要,既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前提,也是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重塑适应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教学方式,消除学生对教材的神秘感和疏离感,助力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在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资源中解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困惑。艺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戏曲各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宝库。挖掘特色德育资源,要紧紧围绕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这一定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认同感”为理念;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融入感”为方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获得感”为目标。从学生关注的文化艺术视角切入,使思政课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将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寓于生动的艺术教育实践之中,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挖掘特色德育资源是艺术院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的有力保障

艺术院校特色德育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整合课程资源探索“课程思政”体系。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以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学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等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效应。二是凝练艺术作品中的德育资源。在音乐、戏剧、舞蹈、戏曲、美术等艺术作品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学校思政部实施“舞蹈作品德育资源开发工程”,针对不同时期舞蹈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如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20世纪经典作品《黄河》等,引用舞蹈作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三是发挥艺术名家资源的引领作用。艺术院校有许多社会知名的艺术家,挖掘艺术家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宝贵素材。例如: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戴爱莲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从英国回到祖国投入抗战,并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精神的舞蹈作品;戏曲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音乐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此外,发挥当今活跃在学生身边的艺术名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一种宝贵的德育资源。北京市属艺术院校开展的“艺术名家领读经典”课程,邀请各校艺术大师为学生解读经典作品,带领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以他们的艺术人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四是校史资源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艺术院校在长期发展中所积淀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艺术品格等而形成的校史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史文化中凝练的大学文化精神,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结合思政理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荣校情怀。

健全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主渠道育人保障机制

1.拓宽思政课育人主渠道,探索形成“思政+艺术”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艺术院校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了“4+2”实践教学模式,即“4个模块+2个活动”,“4个模块”包括参观考察、竞赛创新、社会服务、成才励志;“2个活动”分别是“走进社会大舞台—暑期社会观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创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探索形成“思政+艺术”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聚焦课程思政内涵,强化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重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融合机制。课堂外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复排或编创艺术作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中可用于艺术创作的素材,并运用艺术语言深度加工,最终呈现出带有思想政治理论底色的艺术作品,用艺术的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课与艺术创作实践课协同融合的良性互动,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增强了思政课的获得感。

2.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探索思政课主渠道育人保障机制

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协同联动,思政课教师要跳出课程看思政,积极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初步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课程建设格局,构建起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教务处、教学实践中心、党委宣传部、各院系协同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即党委领导、教务处协同、思政部统筹各项资源的纵向教学保障机制;党政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于主渠道育人的横向管理保障机制;教学实践中心、思政部、各院系统筹运用校内外资源,建立起“走出去、引进来”的内外实践互动机制。(作者刘岚,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18-04-1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13)[2018-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3]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 :4-8.

[4]刘卫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101-103.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