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www.jyb.cn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推动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座谈会,2015年10月13日在北京举行。围绕如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期选登部分代表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今年,恰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实施1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设立10周年。这10年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也从多方面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近日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了发挥学科“支撑”和学科“引领”作用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视界。

  学科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进作用

  十年艰辛探索,十年稳步前行,十年成果丰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离不开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大背景。2004年,工程开始实施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教材体系创新。要达到一个体系建设、三个创新的目标,重要的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的建设。基于此,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伊始,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紧迫要求。2005年3月,“05方案”正式实施。总结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和“98方案”实施的经验,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归属和学科依托的问题。设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然成为“05方案”实施时的共识。

  可以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体现了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自下而上的呼声的统一。在征求和听取多方面意见并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严格审核,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加上后来增设的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共设有六个二级学科。这六个二级学科的布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结构,也契合了“05方案”的课程体系。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看作是这一学科的“扬帆起航”,那么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具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五教”上,即在教材、教师、教法、教研、教点这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教材方面,“05方案”本科生四门必修课的教材,以及2010年决定开设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两门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列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众多高校教师和各方面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在教师方面,同样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较大规模地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与培训,既注重教学一线教师的分课程的培训和交流、也突出青年教师的择优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提高培养,既关注骨干教师理论学术水平的提升、也注重骨干教师思想政治观念的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在教法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明显改观,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和成长成才实际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在教研方面,坚持把科研课题立项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更加坚实的学科支撑。五是在教点方面,集中体现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突出成就,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点”已成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越来越稳固的阵地。

  发挥好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的实际,《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等。历经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能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楚、也更加全面,对坚守学科建设的方向更为自觉、也更为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科“支撑”,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根据《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部署,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发展的首要功能;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继续实施好“05方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学科“支撑”的内容来看,上述提到的“五教”依然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面,在“五教”的各个方面还要更有发展和创新。

  从学科建设上来看,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与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学科建设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如在学科体系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上,对后增列的“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至今依然列在二级学科序列的最后,似乎还停留于“先来后到”的认识水平,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一种浅陋理解。

  学科的内在序列,要体现学科内涵理论的和历史的逻辑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中,首先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间理论的和历史的逻辑关系,其次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之间理论的和历史的逻辑关系。在这两对学科中,前者强调理论本身的研究,后者强调理论本身的历史或理论据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理论必然。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相继实现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二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三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三大历史性转变,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最为“基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就是以中国社会相继发生的历史性转变为基本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的。把“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搁在学科序列最后的认识,还是停留在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只是服务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认识水平上,没有提升到对学科体系内在结构科学认识的高度,更没有有机地融入学科体系的总体结构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建设意义上,把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的“支撑”作用,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这种“支撑”可能达到的全面性和坚实性。

  要达到学科“支撑”作用的坚实性,还要解决好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的“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问题。要发挥好“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要在学理上、学术上和学科体系上有更大的发展。学科的本质是学术和学理,没有学术和学理的学科,终究不是完全的、完善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好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特有功能。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契合实践、结合实践、指导实践,假如学科建设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达到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标,也就不能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和功能。

  提高学科在“支撑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这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的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举措,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这一新要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展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显然,要发挥这种“引领”作用,就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所提出的,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这就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引领”意识,提高在“学科支撑体系”中“引领”的本领和能力。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也是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这个双重定位,是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学科之间,应该形成发展合力,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这一学科建设的新理念。“引领”不是“领导”,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不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要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导”。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其他各学科一样,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也要加强学科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保持和提升学科自身建设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学科自身建设好、发展好。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而言,“引领”作用首先要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上发挥垂范作用,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运用。其次,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方面发挥先进作用。第三,要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协调发展、协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共同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处理好主导地位和共同建设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融合性。第四,要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专业学科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思想理论宣传及相关人才中发挥主导作用。最后,要在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和高校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在巩固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宣传、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和高校党校建设等方面发挥先锋作用。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引领”作用最要紧的就体现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自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巩固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

  【作者顾海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责任编辑:卢丽君)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