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把“终身受益”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

www.jyb.cn 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在“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课建设目标体系中,“终身受益”处于核心地位,“真心喜爱”的目的是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思政课“毕生难忘”,不仅是因为对其“真心喜爱”,更是源于思政课影响深远,让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应把“终身受益”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明确根本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完善支撑体系,扎实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广大学生真正受益、终身受益。

  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学生“终身受益”思政课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在学生心灵里面搞建设,是为学生信仰筑堤坝。小麦灌浆期,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何谓“终身受益”,是指思政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一事一时,更是直接关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一门影响深远、持续受益的课程。思政课之所以让学生“终身受益”,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武器,解决“真懂”问题。“真懂”就是要深刻领会、融会贯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碎片化理解上升为系统认识,全面把握它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武器。大学生只有通过“真学”而“真懂”马克思主义,懂其科学内涵、懂其精神实质、懂其实践要求、懂其作用规律,并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才能确保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由“真学”到“真懂”这一过程,思政课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应该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深刻领会、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同时,还应与时俱进,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讲解,特别是把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要客观理性地讲清我们与世界的差距,辩证看待外部世界。三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四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解决“真信”问题。“真信”就是树立信仰、坚定信念,从思想深处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的敬仰与追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除了依靠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家庭教育与思想觉悟外,还需要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的教育。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个重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不单是某个特定内容,而是渗透在全部课程之中、贯彻于各个教学环节。当前,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全面引导。引导学生不能照本宣科,简单地信其个别表述、信其特殊名词,而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不仅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应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关系上,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坚定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是反复引导。由于大学生已具备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奋斗目标,如果离开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很难让他们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全面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门课、一学期课上完成,需要思政课的持续引导、反复引导。

  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解决“真用”问题。“真用”就是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和坚定信仰转化为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精神营养,转化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思政课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是“真用”。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比如对于贫富差距问题,应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要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要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不避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防止理解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的情况。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个人“成长中的烦恼”。马克思主义理论接了地气才能落到实处,思政课教学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路与举措,转化为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具体规划和实际行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的魅力所在,长远影响所在。

  以教材、教学、教师为着力点,增强思政课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是建设学生“终身受益”思政课的关键环节

  “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这是思政课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生动体现,也是建设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为学生“真心喜爱”,进而“终身受益”奠定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教材、教学和教师三个关键环节,编写修订好教材,改革创新好教学,教育培训好教师。

  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教材是基础。一是加强统编教材建设,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思政课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政治性更强、要求更高。应从内容方面做到三个体现:体现最新精神,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教材中;体现问题意识,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大学生的关心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统筹教材修订工作,把握修订角度,避免简单重复。二是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以统编教材为依据,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研究生各个层次,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应成为增强思政课教材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建设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思政课的重要内容。立体化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准”和“活”,“准”就是要确保重要观点、结论与统编教材一致;“活”就是要让师生看到后眼前一亮,教师拿来用能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拿来学能爱读受用。三是注重话语体系创新,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推动文件语言向学术语言的转化,学术语言向教材语言的转化,形成思政课独有的教材话语体系。教材编写应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尽可能的生动活泼。用通俗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生动的事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既体现转变文风的要求,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的要求,不断拉近理论与青年学生的距离。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内容饱满、形式活泼、关照学生,有效提高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学方法不应只有时髦热闹的形式,必须有内容、有内涵,坚持方法服务于内容,让思政课教学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二是研究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说服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聚焦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聚焦青年大学生所关心的理论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找好切入点、实现新突破,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阐释,努力做出有影响力的应用成果,形成科学研究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现思政课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三是关照教学对象,增强教学感染力。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真正理解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讲方法、讲艺术、讲策略,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增强教师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思政课至关重要,但要讲好绝非易事。一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讲得出彩,让人信服。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应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二是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影响学生。理论的清醒会推动信仰的坚定。思政课教师应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主动学习、系统学习,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能力,引领示范学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自信、观点自信和方法自信。三是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染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不仅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不仅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更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总结、宣传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使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从课堂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另一方面,要按照“四有”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认真对待、努力讲好每一堂思政课,以课堂为阵地,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建强学科、办好马院、完善制度,切实提升学科引领力、机构影响力和制度保障力,是建设学生“终身受益”思政课的重要支撑

  建设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需要学科、机构、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必须以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建强独立二级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为抓手,建强学科、办好马院、完善制度,切实提升学科引领力、机构影响力和制度保障力,以一流的学科发展水平、一流的马院建设成果、一流的制度体系支撑思政课教学,教育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终身影响大学生。

  将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航学科、是思政课的支撑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持续向上向好,思政课的思想基础就会越坚实、理论支撑就会越牢固,精神动力就会越强劲。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为主线,“研究关涉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推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引领力、渗透力。二是完善教材体系内容研究。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准确系统地转化为教材体系,在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内在逻辑和本质内涵。三是要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坚持服务于教学,重视现实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避免研究脱离教学实际。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用科研成果服务于思政课,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将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基本依托。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处于这个阵地的最前沿,是建设学生“终身受益”思政课的基本依托。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是抓规范建设。制定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就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特别是推进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抓示范建设。推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努力将其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引领力。三是抓协同建设。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构建全党重视、全社会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格局。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内部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完善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通过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协同参与学科建设、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途径,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将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根本保障。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着力推进思政课制度化建设,不断健全责任分工明确、政策制度完善、督导检查深入,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政课建设制度体系。一是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针对部分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条件保障未完全落实;教材可读性、亲和力有待提升、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思想理论读物缺乏;领军人物、教师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缺乏;学科、科研、教学的支撑体系薄弱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建设,把中央的要求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迫切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切实做到“造好闸门再放水”“配好刹车再上路”。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按照系统规划、积极稳妥、敢于创新、重点突破的思路,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完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教学人才体系建设、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条件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构建起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整体推进的思政课建设体系,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建设,为建成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提供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本文为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高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MZD017)、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SZK09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喜平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