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顺势而为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www.jyb.cn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切实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作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是今后一段时期思政课建设的工作重心,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制度保障,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引导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

  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深刻认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历史机遇

  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首要的就是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科学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1.深刻认识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是一项重要而光荣的战略工程。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个要求,始终将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深刻认识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党心民意进一步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这为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当前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制约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政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面对思政课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机制,切实把思政课办好。

  3.深刻认识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思政课建设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和形势可总结为“三好加一高”。一是政策保障好。2004年中央16号文下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思政课的殷切关怀和期望,为全面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绘就了宏伟蓝图。二是社会氛围好。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格局不断拓展,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切实加强。教育部、中宣部对思政课建设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积极刊发反映思政课建设以及由思政课教师撰写的文章,青海、宁夏、山东等地探索试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很多省市的教育、宣传部门与有关高校整合资源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说,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与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三是工作基础好。当前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推动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05方案”实施以来,统一编写使用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两门课程教学大纲并每年修订,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初步构建三级培养培训体系,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培育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极大提振了我们的学科自信与理论志气。不断加强机构建设,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思政课独立二级机构。对于这些成绩必须予以肯定。四是战线热情高。现在全国有6万名思政课教师,这是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作为可以终身为之付出的伟大事业,热情高、冲劲足、干劲强,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澄清模糊思想认识方面,能够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主动发声,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

  胸怀全局,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必须立足于培养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思政课教学特殊规律,抓好教学改革这个关键,教师队伍这个根本,学科建设这个基础,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胸怀全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不断提高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1.抓好教学这个关键,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教学是过河,方法是桥梁,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方法对头是关键。这些年来,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从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角度出发,继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是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实施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通过教师培训、研讨会、教学观摩、微课教学比赛等方式,宣传推广这些有益探索,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是切实加强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教学改革不仅是形式创新,更需要理论的彻底性和内容的针对性。要联系国情世情党情和学生实际,继续设立教学重点难点专项课题,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引导思政课教师对讲不深讲不透甚至不敢讲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拿出理论性、阐释力强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着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编写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立体化教材,编发思政课教学活页;建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库,组织发布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建好高校思政课程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政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抓好队伍这个根本,着力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解决好队伍问题,再好的思路、再强的举措,都不能落到实处。因此,要牢牢抓住队伍这个根本,努力把思政课教师培养成让党放心、受学生欢迎的重要育人力量。一是完善培养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大分类培训、专题培训的力度,重视各种培养培训中的师德教育,举办好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推进择优资助及国内高级访学计划。逐步健全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三级培养培训体系,克服广大教师的“本领恐慌”。关心解决教师实际困难,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让每位教师都更加“有尊严、有自信、有底气、有本事”。二是拓展干事创业平台。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统编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课题申报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教材修订中注重吸纳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中青年教师。将思政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他们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使他们成长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三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改变过分强调科研的倾向,改革评价方式,将教学质量作为重要指标。探索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切实用好评价这个指挥棒,让最优秀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3.抓好学科这个基础,建好建强有效支撑思政课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支撑,是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持续向上向好,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支撑就会越牢固,精神动力就会越强劲。可以说,建好这个学科既是一个学术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凝练方向、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实行重点倾斜、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推出一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领军人物、学术大师。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探索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形成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贮备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后备人才。三是搭建高端学科宣传推介平台。组织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报告》,编辑出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刊物建设,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一批重点刊物,在高校文科学报开设思政课研究栏目,集中宣传推介学科研究成果。

  4.抓好育人这个目的,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面对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思政课必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要以文化人、实践育人。一是着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政课教学状况,切实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二是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要配备一位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育一批学生理论骨干。结合思政课的课程学习,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育人体系。三是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利用课堂讲坛、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阵地积极发声,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观点,解读中国发展、弘扬中国精神,讲出理论的力量、理论的魅力,进一步坚定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强化责任、系统规划,努力构建合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新格局

  如果说过去思政课建设是“沉在水下”,不为人识;现在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力推进思政课建设的蓝图已“浮出水面”。但是,重点建设思政课不是让其成为高高在上的“孤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思政课建设决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一支队伍的事,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一个部门的事,更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1.增强制度意识,完善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的政策措施。制度是保障,是基础。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规矩既设,三隅乃列”,有了规矩,各方面就明确了。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也要从建制度、立规矩入手。教育部今年出台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完善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将出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从政策上确保高校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重点保障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建设既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近期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将实施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遴选一批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团队,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发展引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发展。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结合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动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讲思政课,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与发展。

  2.增强协同意识,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入脑入心入行,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是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能力与水平。创新计划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着眼于系统设计和总体布局,分别从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七个方面,提出实施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使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各方面构成一个彼此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 “五马”合力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材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必须整体推进、不能偏颇。要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切实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材体系建设;在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鼓励优秀辅导员骨干兼任思政课教师,动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结合专业所学,积极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扩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试点,打造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研究,培育推广一批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质量提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在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托底盘”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重点建”、“建重点”,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逐步构建起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推进的思政课综合改革体系,以思政课的优势发展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

  3.增强责任意识,形成校地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责任意识,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关心思政课、支持思政课建设的工作任务。各地各高校要全面系统学习领会创新计划的重大意义、主要精神和工作部署,结合地方和高校实际,研究制定落实创新计划的详细方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高校要统筹好校内校外两个资源,在健全校内组织管理,逐步形成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合力推进思政课建设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好“外力”。在人才培养上,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理论研究上,推进与党校、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联合攻关。在思想引领上,注重发挥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功能,克服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形成有序衔接、梯次推进的教育格局。总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进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格局。

  【作者张东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责任编辑:卢丽君)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