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www.jyb.cn 2016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科研评价对高校办学行为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日前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优化学术民主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优化学术诚信环境,树立良好学风;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如何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让人才脱颖而出?本刊邀请长江学者撰文,探讨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走向。

  创新发展是未来中国新时期的第一发展理念。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凭借其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人才队伍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且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支队伍的成长、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创新质量水平高低。科学、有效地做好对这支队伍的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新时期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基本理论基础: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适应人才队伍多元智能本质的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人的聪明才智表现在不同方面,大部分人的聪明才智只能在部分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对人才的评价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无非就是充分发挥其表现出来的强势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对人才进行评价时,其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应该多元化,相应地,对人才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也应该多元化。多元化评价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是以创新为评价出发点,以引导和激励人才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以目标多元、方式多元为标志,使得评价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其主要特点集中体现为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等的多元化。

  2.当前现实基础: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适应国家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发展目标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发展理念的倡导,其创新的主体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领域和多环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创新。这种创新的多元性决定了创新人才的多元性,即我们不仅要有从事大量基础科学的理论创新人才、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创新和制度创新人才、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同时还应当有大量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导向的创新人才。因此,如何能够培养出这种多层次和多领域的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树立多元的价值体系,引导各类资源能够投入到这些人才的培养环境,树立起人才多元发展的激励体系。正是基于这个原因,2011年7月,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导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建立以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要通过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可见,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重要途径,而且改进后的评价体系必须是多元化的。

  3.高校客观发展需要: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适应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对高校教师人才队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利于高校围绕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营造出一种各司其职的生态环境系统,并将该生态系统根植于一种深刻的、永久性的多元化评价理念,进而最大限度调动所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合理的工作团队,必然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成果产出都需要团队攻关。实行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进而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做深做透,破解一个个学术或教学难题。

  新时期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从对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多元化评价发展需求出发,为了提高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用性,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坚持统一标准和尊重个性差异原则、坚持分类评价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以及坚持创新性原则等。通过这些原则的坚持,确保多元化评价体系既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科学研究和教学规律,又能服务于学术和教学发展,服务于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开放空间,从不同侧面和切入点让他们寻求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将多元化评价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进行的评价,在主张尊重高校教师个性化差异和坚持分类评价前提下,可有效实现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专业发展、创新发展和自我发展相统一。与此同时,主体性原则要求多元化评价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参与,从而确保评价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高校教师在参与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必定更加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此外,坚持创新性原则,不仅有利于保持构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也能确保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时俱进。

  2.实现目标

  实现目标是指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后高校教师人才评价所要达到的效果状态。多元化评价目标的确定,既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又要有适当的弹性空间,通过两者的结合,确保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目标定位既能起到一定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又能给予高校教师人才较多的自由弹性空间。因此,对高校教师人才进行多元化评价,就必须结合高校的特殊性、学校发展战略、高校教师人才自身发展愿望以及教师的分类岗位体系,以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评价为重点,将高校教师人才的实质性贡献和创新等要素凸显出来。

  3.构建过程

  多元化评价的内容选择。结合当前对高校教师人才所进行的评价内容现状以及这一群体所具有的自我发展高意识性、科研上的高创造性、社会的强影响性的特点和高校教师岗位聘用分类,可确定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素质、工作业绩(科研成绩+教学表现)、综合素养、多维核心能力和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

  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确定。当前,对高校教师人才进行评价主要依托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全面评价出高校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学科贡献等。多元化评价的内容选择是基础,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是其拓展。总体而言,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多元化评价主体中必须要包含教师本人、教师所在单位人员、高校相关职能机构人员、学生、教师所在学科同行以及相应的社会机构人员等。由来自多方面人员所组成的评价主体可提供全面的评价信息,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公平和科学,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后,容易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做出理性分析,把握信息的效度。

  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对高校教师人才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的确定是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创建的基础。将这些内容选择作为一级指标,并相应地细化成二级乃至三级指标体系。二级乃至三级指标体系的确定,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类别以及赋予教师的使命等进行确定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所有评价指标体系可在本校乃至更广范围征求意见,确保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一般而言,对高校教师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内容选择项,要细化成二级指标项。

  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运用。对高校教师人才进行的多元化评价最终依赖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评价的复杂性。在进行评价时,要根据高校教师人才对象的不同特点,坚持个人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相协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当前评价和长远评价相补充,进而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多元化评价实施对策建议

  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高校教师人才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任务。必须在遵循高校运行基本特点和教师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依据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客观、公正、有效评价。要真正做到多元化评价,就必须打破多元化评价的壁垒,形成良好的运行秩序。

  1.理顺高校中存在的多对关系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传新等职能,如何平衡和确定不同任务的权重比例需依据高校战略定位而确定。当前主要存在教学与科研、智库建设与科学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科研论文成果本国发表与国外发表、调查研究与案例研究以及科研项目评审与学术研究之间等多对关系。这些关系之间或形成对立,或相互促进,需要彻底厘清、理顺,确保高校教师岗位职能以及多元化评价目标定位的清晰性,相应地多元化评价体系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强化高校的主体落实责任

  首先,高校要整合涉及多元化评价的多个主体业务部门,从校级层面推动各职能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对教师人才队伍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制度和方案。其次,切实从校级层面改进多元化评价导向,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正确引导在对教师人才的多元化评价中重视创新质量和贡献。再次,充分发挥学校中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要将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落实到位,与此同时,专家咨询委员会也要充分发挥作用。

  3.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多元化评价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首先,要坚持把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尊重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全面营造有利于高校教师人才多元化评价的制度环境。学校、学院都要对人才多元化评价配套制度进行相应深化和完善,加快建立健全评价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申诉制度、举报制度和回溯评价制度,确保评价活动规范有序;健全以随机、回避、轮换为基本原则的专家遴选制度,以及不断完善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另外,不断优化评价流程制度,切实减轻高校教师人才的负担,把他们从繁琐的考评中解放出来。再次,在全校范围内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设置相应的评价周期,确保高校教师人才能在评价周期范围内潜心研究,多出精品和相应的代表作品,使这些研究成果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延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EB/OL]. [2011-11-17] [2015-12-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201/129616.html

  [3]李卫红.以改进科研评价为突破口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11-11-25.

  【作者刘元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