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科研管理评估难题怎样破解

www.jyb.cn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日在京召开。盘点高校获奖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占81.0%,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占64%,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中占76.6%。

  高校在国家科技各类奖项中大面积获奖,既说明高校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反过来也证明,虽然国家要求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已多年,但在当前我国科研领域中,主角仍然是高校,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财政经费。这样的格局恰恰是目前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估任务繁重、问题重重的深层原因。

  以高校为科技创新主体和以财政投入为主要资金来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意味着高校在对接社会和市场需要上的能力不足和自行选择科研方向上的空间有限,也意味着政府在科研管理和评估上的不易和为难。作为科研的出资主体和科研成果的购买主体,政府必须争取最大的科研产出性价比,而政府与高校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出资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不直接参与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不可能全程掌握实际科研进程,对最后成果的价值也难以给出准确的评估,财政投入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纳税人的钱是否会被不当使用,财政投入所面临的“打水漂”现实风险,迫使主管部门实行严格的全程监督和指标化的成果评估。严格的科研管理和评估并非毫无必要,问题只在于越是严格管理,越会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申请立项、接受考核、应付评估上,由此不但造成有限科研力量的精力浪费。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要求,“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要加快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展身手”,点出了影响中国科研和创新的两大瓶颈。

  要打破这两个瓶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从体制着眼,改变管理和评估的主体和方式。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和公共政策保障功能”。这要求国家在继续保持重大科研方向和基础性项目上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转变和完善科研领域中的政府职能和职能履行方式。首先是对科研创新的资助方式。比如,政府可以在社会资金总体宽松的大环境下,引导风险资金进入科研领域,促使高校走向市场,并借助业已形成的市场投资模式,实现科研管理和成果评估。还可以将财政性资金从直接资助高校科研转向对各类创新主体的政策性扶持,通过搭建公共平台,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将对具体项目的碎片化投入转变为所有科研主体可持续性使用的通用条件,激活包括高校在内的更多科研主体,在政府营造的创新环境中同台竞争,提高科研创新的产出能力。

  改革现行科研管理和评估制度,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才有望超越单纯的科研管理和评估,从而实现中国整体创新的突破。

  【作者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