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家的故事讲好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www.jyb.cn 2015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把国家的故事讲好,目的就是帮助青年学子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客观地理性地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社会,进而增强“三个自信”。 把学校的事情做好,总体上看,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书本和课堂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和措施,更为生动和有效。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得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把国家的故事讲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把国家的故事讲好。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包括经济发展成就和社会发展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汉唐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海外友人、海外华人、海外留学生的感受最深,评价最高。我当年留学回国时,人们都问为什么回国——那时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回国;现在的留学生,讨论的是什么时候回国——现在回国已经是主流趋势。广大海外留学生有比较,有思考,用实际行动显示了对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发展前景的信任,这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任。对于没有出过国的老一辈人来说,有亲身体验,有30年前后的比较,绝大多数人也有“三个自信”。但是,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既没有特别明显的纵向比较,也没有多少有实感的横向比较,因此,认识上就不一定很明确和很坚定。尤其是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活跃但又相当单纯,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个别现象所迷惑,被网络上的各种片面的言论所影响,思想上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和迷茫。当前存在的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好故事没有讲好,没有讲出来,没有讲到位。把国家的故事讲好,目的就是帮助青年学子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客观地理性地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社会,了解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增强“三个自信”。 把国家的故事讲好,涉及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以及最后达到不用讲的境界。 第一,讲什么?当然是要讲成就,但是也不回避问题和不足;不仅仅要讲发展成就,也要分析剖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讲成就,既要讲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讲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表现在衣食住用行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讲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方面的巨大进步。例如,就教育而言,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相对的、局部的和发展中的。前几年,把老百姓的期望值抬得太高了,人们老是拿最发达的国家的情况做标准,做比较,当然有差距;而局部性的问题,经常被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所重复和放大;有些问题,例如城乡差距和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前城乡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差距,而是隔绝——农民工根本没有流进城市的可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中走过了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怎么可能一点问题也没有。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来解决。这个道理,有点基本的理性,都可以接受。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适应了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调动和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联系实际,对此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就会把好故事讲得更好更透彻。 第二,怎么讲?要比较着讲,有针对性地讲,不回避地讲。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国情下,这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最适合中国的。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套制度也适用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地,美国现在的社会制度,也许是适合美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国情的,但是,并不适合中国,也不一定适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制度的原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原因;尽管目前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在,但是已经全面地大大缩小,与改革开放前已经是天壤之别。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把美国的制度搬到中国来,中国并不会成为现在的美国,而只能成为现在的印度或者非洲。比如,同样是互联网,中国网民的行为表现与美国网民的行为表现大不相同。我们更多地可以与发展中国家比。改革开放前,我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水平相近甚至更低,但是,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也可以进行比较。不少学者都深入分析了我国的选贤任能制度比美国的选举制度的优越之处,很有说服力。在怎么讲方面,应该不回避任何问题。 第三,谁来讲?这需要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首先当然是思政课的授课教师和学校里的思政工作人员。但是,仅仅依靠他们是不够的。现在不少思政课的课堂效果之所以不很理想,主要很多人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深入社会实际调研不够,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就没有多少社会观察与体会,也就不能够很好地把好故事讲好。因此,中国农业大学不断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养,包括提供条件让他们更多地深入社会实践调研,也让他们出国进修,系统地考察研究国外大学相类似课程和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参考借鉴。我们有了总体方面的自信,就敢于学习借鉴国外大学中的一些有益方式方法。此外,利用好校外专家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大学里有各种讲座,请各个方面的专家、校友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做报告,也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书记与校长,也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包括开学典礼、学代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也从各个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的理念与体会。 第四,也是育人工作的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以上的教育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理性思考能力。这方面具有授之以渔的效果。如果学生真正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那么,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理性地进行分析,他们自己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认识,会更牢固,更坚定,更能经得住各种错误思想干扰的考验。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三个自信”,也会是真正的自信。 在把国家的故事讲好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是把学校的工作做好。让学生们处于一个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园氛围中,让学生们总是能够感受到正能量的激励,是同样十分重要的。学校小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直接影响。 把学校的事情做好,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总体上看,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社会声誉。对学生而言,就是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快乐学习,成长进步。我体会,学校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关爱而不溺爱,包容而不纵容,引导而不误导。这三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一定容易。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关心关爱不够,另一个是溺爱讨好学生。中国农业大学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尝试着采取一些措施,力求把握处理好这些关系。 在关爱学生方面,学校最有特色的措施有两个。一个是自由地转专业政策。让学生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最重要的以生为本。很多大学新生既不懂专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因此,让学生入校熟悉了情况之后,能够重新选择专业,从不喜欢的专业中解脱出来,到一个比较喜欢的专业上去,就非常重要。学校从2011年开始实行这项政策,每学期初允许学生自由调换专业,不设任何成绩等方面的门槛(事实上越是挂科多的学生,越鼓励他们转专业),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极大欢迎。每年大约有15%的学生做了重新选择。另一个是校长信箱。其实是一个全校公共服务的在线大平台。全校师生对管理服务工作有投诉、咨询和建议等,都可以发到校长信箱中来,各个相关部门限期回复。所有的来信和回复,都是公开的,大家都能够在网上看到。这也是一个沟通交流、民主监督、集思广益的大平台。来信中投诉、咨询和建议,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师生们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地得到解决或者解答。这个校长信箱已经运行了7年,由于其便捷、公开、高效,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也曾经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上过门户网站的头条。自从有了这样的校长信箱之后,原来充斥在BBS上各种抱怨、指责等,很快就完全绝迹了。 在引导方面,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引导学生们的包容精神,引导学生们的法制观念,等等。其中最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利用新媒体,主要是手机微信端,宣传和传播正能量。除了学校官微之外,校团委、学生会、研代会、各种社团组织等等,都建立了微信平台。其积极影响,不仅仅是在校师生,也不断覆盖到校友和家长圈中去。另外,学校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两个假期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全校每次都有一两千学生,组织成很多个小分队,分赴各地基层农村或者企业等,进行调研、科普、技术推广或者支教活动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学生的锻炼是全方面的。另外,资环学院通过建立“科技小院”,探索出了一条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新模式:把研究生放到村里,住在村里的小院中,一住就是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他们在为当地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学习、锻炼、成长,一方面同农民打交道,搞讲座,推广科学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另一方面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这些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发现实际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尤其是自信自强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能力,都获得了显著的全面提高。我去过几个小院,看到小院中的学生,每一个人都阳光灿烂,自信满满。很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大型企业录用了。我举出这几个案例,是想说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书本和课堂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和措施,更为生动和有效。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 就学校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广大学生的思想是稳定的,是拥护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目前,学生们“三个自信”的情况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我们的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仍然有很大空间需要改进提高,我们不能根据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授课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不够高,就判断他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导致我们对真实情况的误判。尽管由于受社会的影响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个别学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疑惑和迷茫,但均无碍大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柯炳生) |
- 加强党组织学习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04-01
- 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接地气、入人心? ——访全国政协委03-21
-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四要素07-18
- 教育部关于成立2016-2020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07-16
- 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个维度07-13
- 影响大学生思想入党的原因与对策分析06-14
- 教育中政治仪式锻造国民性的可能性04-21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04-18
-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04-18
- 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