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担当发展使命 提升创新能力

www.jyb.cn 2016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创新定位战略高度前所未有、创新驱动政策密度前所未有、创新体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创新创业社会热度前所未有,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

  自觉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作为人才第一资源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重要结合点,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激发人才与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源。近年来,大学每年主持获得国家三大奖数占全国2/3以上,发表SCI论文数占全国80%以上。但是标志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稀缺;很多创新成果束之高阁,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成果转化效益与国家期望和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与文化创新总体相对滞后。全面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已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依然任重道远、挑战诸多。

  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必须以新常态的理念,深刻认识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以新常态的思维,科学谋划如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密集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换句话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新常态、大逻辑。在发展方式上,大学必须在彰显特色、突出优势上下功夫,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发展路径上,大学必须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要求,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在发展动力上,大学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使命为驱动,自觉从单兵突进的专项改革转向全面深化的综合改革,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站在历史新起点,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敢于担当、奋发有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自觉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使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中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系统谋划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大学能否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显著加强,培养一批引领未来社会的领导者,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二是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领域实现从跟踪模仿到超越引领转变,产生一批“诺贝尔奖”水平的科学成就,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三是在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国际科学与技术创新舞台上争取更大的学术话语权;四是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解,制度政策激励不断优化,创新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构建有利于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不断萌发、持续涌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大学必须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办学治校的头等大事,认真谋划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推进方向和实施路径。

  坚持人才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始终是制约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要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突破口,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思维力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创新创业理念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人才,赋予学生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职业,都可以受益终生、不断进步。一是促进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促进科教协同育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坚持科教协同理念,系统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深度挖掘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强化科研创新训练和综合实践环节,充分发挥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创新知识传授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提升教育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注重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培养;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机制,着重考察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条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开设一批创业教育课程,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建设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功能,广泛争取社会资源,设立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更多创客实现创意构想、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广阔舞台。

  坚持科技驱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学要抢占创新制高点,一是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趋势,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增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没有引领性的基础研究,就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要瞄准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与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农业、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空天海洋等显现革命性突破先兆的前沿领域,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布局,促进服务国家需求与开展自由探索密切结合,着力突破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二是适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实施有组织地协同创新。据统计,20世纪后25年,在95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奖励总数的47.4%。大学要针对学科间行政壁垒、学术组织分散化、集成攻关能力不强的问题,积极推进交叉集成,整合不同学科创新资源,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基础性、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院(研究中心),促进核心创新要素融合共享,培育新的创新生长点。三是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建设新型高端智库。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研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创造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咨询建议。

  坚持需求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学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深度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创新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链,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要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机遇,加强产学研紧密协作,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中凝练创新方向,以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科技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打通从研究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上升通道。

  2005年以来,在财政部和陕西省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顶天立地”方针,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实践探索出“政府推动下、大学为依托、地方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构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车道,在全国首批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年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70亿元。为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产业更加紧密对接,学校以陕西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为依托,统筹区域农业科技资源,深化“西农”模式探索,努力为中国旱区农业现代化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学校出台关于加强种业科技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种业创新重点领域,构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推广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突出育种团队协作,以大联合、大协作催生标志性成果,努力在“立地”上做得更实更深,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坚持开放驱动,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一带一路”计划,全面部署对外开放大格局。大学要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作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主动参与国际创新竞争与合作,在更高起点、更大舞台上谋划和推动创新。一是聚焦全球性问题,融入世界创新网络。围绕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等重大问题,积极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项目,并以学术通行标准开展创新能力和学科水平国际评估。二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创新教育合作模式。一方面,借鉴吸收国外最新教育理念和内容方法,与一流名校开展教育合作,创办实质性、国际化、创新型联合学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让更多中国学生在国内享受高质量国际化教育;另一方面,精准化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发展中国家的精英人才和青年领袖,大力培育知华友华的未来外交人脉资源。三是着眼国际关系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广泛参与国家对外文化、艺术、体育、卫生、青年等领域交流往来。特别是依托校际合作大学加强孔子学院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

  着力构建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制度与文化保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全速发动创新驱动的动力引擎。为此,大学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迸发涌流。

  强化激励约束,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人才驱动,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创造力。一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需求,树立国际标杆,严把学术关口,下大力气引进海外领军科学家和优秀青年人才。二是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着力建设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小规模高水平的教学为主型三支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专职科研队伍,始终保持大学创新活力。三是积极与国际通行的人选选聘制度接轨,打破岗位聘任“终身制”,实施“预聘—长聘”机制,细化岗位职责,严格聘期考核,逐步探索建立考核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团队支持机制,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引领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四是用好激励杠杆指挥棒,建立动态、灵活的薪酬体系,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办法,激发科研人员进行成果推广转化动力。

  突出分类主线,创新科技评价机制。评价是指挥棒,提升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创新至关重要。要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摒弃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的做法,鼓励在不同领域做出特色、追求卓越。坚持分类指导,完善多元化考核体系,对于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注重中长期目标和科学价值,突出原创质量和学术贡献,关键看是不是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取得同行公认的理论突破。对于应用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注重服务需求和转化推广目标,突出技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发展贡献度,关键看是不是突破产业技术难题,增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对于软科学研究,更加注重满足决策需求,形成高质量战略研究报告。

  营造创新文化,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理念是先导,文化为根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创新生态营造作为长远性、基础性任务来抓。时刻清醒认识创新为了什么,扎根中国大地,担当中国使命,自觉把创新追求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激发持久的创新动力。传承创新报国、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崇尚真理、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光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树立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创新道路。坚守“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定力,为创新提供自由空间,鼓励长期探索,拒绝急功近利,远离学术浮躁。特别是要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恪守科研规范和科技伦理,严肃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作者孙其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