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基于创业胜任力的创业教育改进

www.jyb.cn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类成果层出不穷,但仍然面临着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尚未建立,创业研究与创业实践缺少联系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引入“创业胜任力”的概念,从教育的客体、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普通高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随着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创业教育研究也在稳步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以及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估等,几乎已经涵盖了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创业教育的研究更是有了长足发展。迄今,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创业教育研究与创业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普遍存在。有学者将我国创业教育评价为“草创的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即其中所阐述的知识体系和采用的教材体系多是以“分立”的板块和“应然”的面貌出现,对蕴含其中的内在关联与逻辑顺序没有予以充分的展示,缺乏让理性认可的“必然性”力量,这种状况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因此,创业教育必须回到创业实践,必须吸取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继续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做答:创业教育到底有没有用,或者说有多大的作用?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创业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要回答创业教育的这三大基本命题,必须从梳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概念出发,必须从创业实践和创业研究中去寻找答案。

  学术界对创业的定义主要有两个:哈佛商学院认为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便利用和开发并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一概念使人们容易把握创业的本质。百森商学院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不仅关注机会,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这个定义则更倾向指明创业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哪种定义,都承认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在创业中承担着机会识别、资源配置、战略执行等职责,而且在机会、资源和创业者这三大要素中,只有创业者是“活”的要素。因此,早期的创业研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创业者的心理特质,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质,或者用实证的研究来验证心理特质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些创业研究注意到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一些心理特质: 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等。如果说心理特质是成功创业的前提条件,由于人格的稳定性,心理特质几乎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创业教育价值就无从谈起;创业教育的目标或内容虽然指向明确,但也将成为遥不可及的任务。当然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有学者研究表明,各创业者间的心理特质差异远大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因此不存在典型的创业者心理特质,没必要寻找所谓会影响创业决策或创业成功的心理特质变量。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和研究深度的不断推进,有学者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概念,把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利用机会的能力,并认为这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

  将创业胜任力引入创业教育研究

  创业胜任力概念的引入,把创业教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回答创业教育的三大命题奠定基础。在创业胜任力概念的指引下,学者们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发现创业者的社交能力对其创业的影响,在对创业者社交能力各方面的调查基础上认为创业者一般都能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源;并以此建立了评价创业成功的概率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创业者的年龄、教育背景、以前的职业地位、相关的工作经验、性别、企业的最初规模等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

  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将创业教育研究从创业者人格特质扩展至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关系、外部环境等方面,甚至提醒人们把创业过程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不同阶段对创业者胜任力要求的不同。创业胜任力概念的引入不仅贡献了许多结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方法上的创新和思想上的革命。

  1.创业胜任力研究思路

  按照创业胜任力的概念,遵循胜任力的研究路线,创业胜任力特征的概括不能是抽象的结果,而应该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创业者的创业行为的调查中求得。先给出成功创业者的操作性定义,比如美国管理协会定义是持续创业42个月;再选取成功创业者和失败的创业者作为样本,并进行大量的访谈;进一步分析访谈结果,通过求同求异法抽象出胜任力特征;并将这些胜任力特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构建创业胜任力模型。其后,以这些创业胜任力特征为测评目标,运用专家咨询法赋予权重,建立起创业胜任力测评指标体系;再通过文献检索法,或专家咨询法,编制测评量表;重新选取成功创业者和一般管理者作为样本,用测评量表进行试测,比较成功创业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得分情况,验证创业胜任力模型。

  目前,国内对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尚不多见。为尝试构建创业胜任力模型,笔者参加了九江学院组织的校友创业调查。在对60个样本中描述成功创业者个体特征的词汇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和整合之后,笔者得出26个创业胜任力特征,构建了创业胜任力模型;随后建立了测评指标体系,开发测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较好地验证了该创业胜任力模型。

  2.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

  创业胜任力的识别和测量是创业胜任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将这些创业胜任力划分维度并构建模型也是创业胜任力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创业胜任力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特质胜任力、知识胜任力和技能胜任力。其中特质胜任力包含了心理特质、社会特质和身体特质;知识胜任力又分为专业知识、市场知识和管理知识;技能胜任力包括把握机会技能、整合资源技能和管理团队技能。

  在识别出创业胜任力特征,并构建创业胜任力模型后,可以回答创业教育三个基本问题。胜任力特征中,有知识胜任力和技能胜任力,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并能够提高——说明创业教育是有用的;当然,胜任力特征中也有特质胜任力,包括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和社会特质,这些几乎是不能改变的——说明创业教育的有限性。组成知识胜任力、技能胜任力的各个胜任力特征,就是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通过对创业教育实施前后的胜任力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就能准确评估创业教育的效果。

  基于创业胜任力,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

  基于创业胜任力的创业教育改进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进行顶层设计。在创业胜任力的指引下,从创业教育的对象、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估等方面推动创业教育的改进。

  1.通过创业胜任力测评甄选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

  创业胜任力中的知识胜任力和技能胜任力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特质胜任力中,无论是心理特质、社会特质,还是身体特质,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所以创业教育要认识其有效的界限。重在培养创新精神或创造意识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我们也要看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以及政府、学校对学生创业的各项支持政策等都具有资源的有限性,难以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可以考虑根据创业胜任力测评结果,选择潜在的成功创业者进行教育或支持。

  创业胜任力测评还可以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工具,对于不具有创业胜任力的学生进行劝阻。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类似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教学形式,客观上也有对教学客体进行甄选的必要。此外,创业者在组建创业团队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使用创业胜任力测评技术来甄选团队成员。

  当然,创业教育中的甄选,可能会涉及教育的公平性等教育伦理问题,实践中使用的时候需要慎重。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未见选择受教育对象的提法。原因可能是国外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学习自主性高,会进行自我选择。

  2.根据胜任力特征确定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

  既然创业胜任力是区别创业绩效高低的个人特征,那么创业胜任力的内容就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过去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往往表述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创业意识包括哪些意识?创业精神又指什么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具体内容是哪些?特别是为什么是这些,为什么不是那些?创业胜任力的研究为确立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的制定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根据前后测评成绩的比较来衡量创业教育效果

  简而言之,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就是评估创业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目标。一般说来,评价标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改善及其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第二层次是创业教育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创业行为;第三层次则是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第四层次教育必须帮助人的成长,实现人的价值,促使其成为“自由人”,这也是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标必须完整实现,不可以急功近利,但是,第四层次的评价需要几十年以后才能进行;第三层次的评价也必须在数年后才可以开始;第二层次的目标一般都在毕业后几年来才能见到。显然,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估短期内只能完成第一个层次,其本质是教学评估。以往的教学评估一般是笔试,或者是对创业设计方案的评定,虽然这两种测试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测评效度较高,但是对意识的提升、态度的改善等方面却难以作出科学合理的测评。创业胜任力是区分创业绩效高低的全部个人特征,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绩效,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创业教育实施的前后两次创业胜任力的测评的比较,来精确测定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者的培养途径离不开创业教育。在创业胜任力的指引下,创业教育的对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科学,评价方式更为直观,创业教育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锋,朱燕空,杨武歧.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N].光明日报,2012-6-17.

  [2]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3]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冯华,杜红. 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5]赵都敏.创业理论体系研究:整合与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7(6).

  [6]李作战.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者[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7]何建华.创业者素质研究:文献回顾与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2(15).

  [8]李力涛.创业理论研究的整合框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

  [9]陈建安,金晶,法何.创业胜任力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9).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潜在成功创业者的甑选技术与培养路径研究(编号13YB19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社交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Y15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郭玉娟,九江职业大学;王经忠,九江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