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香港中文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与启示

www.jyb.cn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香港地区具有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背景,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受到了这一独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多元的文化特点和“全人教育”的本土化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从举办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等创业竞赛活动开始,前后延伸,逐步形成了融教育项目、顾问服务、连接地区资源及投资机会于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值得内地高校参考和借鉴。

  以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为主要载体的实践探索

  香港中文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组织实施者为该校的创业研究中心(CUHK 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该中心成立于2005年,宗旨是通过研究、教育及实践,启发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及社会人士对创业的热忱,加深对创业知识的理解,继而迈向国际,让本校成为创业研究及教育界翘楚。在校内,该中心与知识转移处、创新科技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合作,磋商知识转移策略;在校外,该中心与香港民政事务局、香港科技园,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企业家、天使投资者、创业投资者等广泛联系,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网络。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倡导发展社会企业(社企)。社会企业的缘起有两方面,一是“由社入商”,社会服务机构,加入商业元素,成为社会企业;二是“由商入社”,商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发展成独立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可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发掘社会的潜在资源,填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的空白。为了在全社会宣传社企的理念,培养更多的创办社会企业的人才,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举办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这是香港首创团结大专院校一起参与的社会企业计划比赛。比赛肩负培育青年社企的角色,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家讲座、创意与创业技巧工作坊及计划书撰写训练,为社企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一系列培训、指导,并使参加者在学习社企知识之余,全面提升自身在企业营运和资金筹募方面的技巧,稳固创业根基,有助于其业务的长远发展。

  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的成功举办,一方面使得社企理念在香港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刺激了大学生积极构思新颖的社会企业,从而促进社会企业的创办。为使社企可持续发展及进一步壮大,实现“社会公益”与“业务可行性”并存的双重目标,培育更多的社会企业家,2008年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赞助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目的在于“让年轻人有机会通过讲座和工作坊学习,参观社企的社会创意计划,去扩阔视野,加深认识透过社企营运达致的社会目标,促进社区共融和跨界别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与此同时,在个人发展方面,学习如何有效运用企业经营模式去协助解决社会问题”。

  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自成功创办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来参赛者只限于中文大学的学生,现在则开放给全港大学及大专学生参加,职业训练学校学生、副学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可以参加。更为重要的是,挑战赛的主办者将比赛向前延伸,加入一些着重创意的培育课程,在比赛之前开展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又由竞赛向后拓展,发展出创业“学长计划”等辅导项目,促进竞赛获奖项目的实际转化与应用,形成了集教育、培训、竞赛、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以“中大创进坊”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系

  “中大创进坊”是一个崭新的全校性项目,旨在协助有志创业的中大师生和校友开拓及把握商业机遇。中大创业研究中心、创新科技中心及知识转移处,携手提供一系列创业实用工具、培训工作坊以及业务咨询服务,并配合大学课程和地区资源,为中大师生和校友提供从概念、初创到扩展各阶段的服务,致力于系统地协助创业者在创业道路上向前迈进。

  分阶段、分群体提供教育、培训和服务。之所以成立“中大创进坊”,主要是针对当前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以求对全校各专业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指导与跟踪服务,实施更有系统、更立体和更全面的创业教育。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创造了分阶段、分群体的教育、培训和服务方式,首先对来自校内外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和人员进行初步信息统计与分类,划分为三个群体,即没有创业的学生、初创企业的学生、创业中期的学生。然后针对三个群体的不同情况,在概念阶段、初创阶段、扩展阶段分别安排指导教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跟踪,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创业需要。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生态。“中大创进坊”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和加强集资平台建设的功能。校内资源整合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组织协调下,“中大创进坊”得到了工程学院创新科技中心和中大知识转移办公室的全力支持,并得到政府知识转移基金的资助。创业研究中心主要贡献创业和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创新科技中心则主要提供创新科技的资讯和商业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知识转移办公室则会提供相关政策性建议和服务。校外资源整合方面,申请进入创进坊的成员可以获得推荐使用合适的地区资源与服务。目前创进坊已邀得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科技园、香港贸易发展局等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成为伙伴机构,以满足处于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的创进坊成员的需求。创进坊加强集资平台建设,正在积极与创投基金及集资平台等地区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是由中大校友发起的香港创业基金,将优先投资中大校友参与的创业项目,首轮基金为3000万港币,专门用于投资早期的创业项目;二是中大还有一个新型集资平台“边缘赞助者”(FringeBacker),是香港本土第一家群众集资的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创业者开拓了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了解优秀的创业项目,促进香港的创业投资提供了机会。

  开展中大创业学长计划,帮助学生汲取社会经验。这项计划由学校选择“有相当社会历练,在各自领域卓然有成”的校友作为在校学生的“学长”。获邀为学长的校友,与学生在为时一年的计划期内定期会面,形式不拘一格,或邀学生参观工作地点,或一同郊游、聚餐和参与文艺活动,通过与学生分享工作心得和人生体会,帮助学生成长,汲取社会经验。根据中大创业学长计划的安排,学长负责指导学员改善其商业方案,或协助其将商业计划付诸实践;学员可通过与学长密切互动,改善方案、学习业务,或创新现有业务,获得技术商品化等方面的专业意见,并拓展行业人际网络。

  开展青年创业者能力提升计划,扩宽青年香港创业家视野,帮助香港年轻创业家和大学生踏出创业的第一步。这是谷歌(Google)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推出的创业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与中大连手设计培训及导师计划,让创业家有机会与一些在本地难以接触、具备丰富经验的导师交流;二是表现出色的本地创业家将获邀访问谷歌美国山景城总部,与全球社群接轨,广结世界各地的专家;三是凝聚本地创业社群,协助年青创业家克服创业初期的困难,例如昂贵的租金和分散的创业群组等。在培训方面,该计划实行跨专业培训,目的是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参训者能够充分交流,互相借鉴,相互助力。在完成培训后,学员们可以为自己的企划或者产品找到一些投资者。

  对内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校高度重视年轻企业家的培养,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曾表示学校“鼓励学生和年轻的创业者敢于创新、订立远大的目标,并协助他们与全球企业家保持联系”。香港中文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对内地高校提供了三方面重要启示。

  一是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运行方式、组织模式方面的成熟做法,以改善当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在设计理念方面,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应对中国的创业教育价值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为了增强教育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教育,创业教育必须在不同的学科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全人发展”的理念将创业教育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深刻地揭示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完全从学生学习和接受的视角出发,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创业教育运行方式方面,借鉴香港地区创业教育以创业研究中心为协调组织的核心力量,实现校内资源的横向联合与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此来有效解决创业教育实施对象不够广泛、针对性有待提高的问题。通过分群体、分阶段实施创业教育、咨询与援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互动空间,有效地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并确保个性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方面,借鉴香港地区创业教育在组织专家咨询和调动校友力量方面的独特经验,有效破解创业教育整合程度较低,以至于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无支持的孤立课程的问题。充分发挥创业研究中心职员、专业教师和校友这三支力量的作用,有效协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借鉴“创业学长计划”等卓有成效的教育组织模式,以此来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从“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到“中大创进坊”的递进式发展历程,启示内地高校加强对创业计划竞赛的完善,注重以竞赛为载体,对参与者进行教育和培训,进而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香港中文大学的创业教育从竞赛起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逐步发展成集教育、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这对于内地完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提供了参考借鉴。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确立“实践导向”,将比赛向两端拓展。一方面,向赛前培训拓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所以,要扎实做好赛前培训,培训的对象不要局限于参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普及创业文化。培训不只是讲如何做创业计划书,重在发动学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识别机会、把握商机、了解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向赛后转化拓展,比赛结束之后,还需要做细致的项目对接与运营工作,如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资本的汇聚等,这些涉及一个成功创业计划由好的想法转化为商机的重要因素,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统筹与协调。这些任务不可能由赛事组织者来完成,而是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强力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创业计划落地生根,产生实际效益。

  三是创业教育要在整合各类资源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涉及高校内部创业研究中心、创新科技中心、知识转移处等各个部门的横向协调,也涉及高校与社会的衔接和联动,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份任务。内地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要走开放之路,通过高校创业教育机构来促进校内各部门的横向联合,并在高校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结合高校特色,进行切合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应用研究。此外,高校还要与工商界及行业团体发展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学生的学术能力以及个人才能,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志辉,谢冠东.社企在香港[M].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2.

  [2]区玉辉.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献辞[C].香港:科技好 好生意,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2012),2012.

  [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NCET-13-072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13BKS1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2YJA880121);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2QN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区玉辉,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