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
www.jyb.cn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能够引领思想和科技发展的优秀创新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结合点——基于创新的创业型人才,则更是时代急需。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已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焕发着时代气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新科技革命的突破,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驱使高校在构筑创业教育体系时必须形成新的生态,推动高校在教学、科研、技术转移、创业服务、社会服务等各环节进行协同网络式创新。探索形成这样的创业人才培育之路,既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意义重大。 围绕建设“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自1999年开始就把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四大支撑体系的建设,依托浙江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成果转化平台和创业基地等创业生态建设方面的优势,不断变革创业教育的组织体系,探索出了“基于创新的创业”(Innovation- based Entrepreneurship, 简称IBE)教育模式。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依托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浙江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大学目前在校生创业团队有140余支,仅2014年就有20个团队获得创业投资,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教育提升创业、以政策促进创业的生动局面已基本形成。 构建IBE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要更具有战略性和创新性。为此,浙江大学在创业人才培养中,明确把IBE的人才培养作为基本方向,依托浙江大学学科综合和工程学科的优势,面向工科学生培养其创业素质和能力;把企业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关注战略性新兴行业领域的技术型创业;依托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搭建好创新和创业平台,推动学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借助师生的IBE活动,助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变革,进而建立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培养模式。 倡导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源自于大学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在福布斯榜单,中美两国30岁以下创业者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行业分布上,美国年轻人主要在互联网、生物制药、新能源、媒体、餐饮等多个领域自由发挥创意,而中国年轻创业者则扎堆互联网和传统电子商务。从年龄分布看,美国青年创业上榜者的平均年龄为26岁,中国青年创业上榜者的平均年龄则为28岁。在创业理念上,美国青年创业者更擅长从技术、产品、服务创新入手,寻找打破行业固有格局的着力点,而中国青年创业者更擅长从应用着手,寻找传统产业在网络平台新应用。 那么,中美两国青年创业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创业着眼点的差异会给未来带来什么影响呢?目前的年青人是未来的企业领袖,如果他们不能把创业的着眼点落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行为上,中美之间的产业竞争格局就依然难以逆转。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浙江大学前瞻性地提出要建立“基于创新的创业”(IBE)教育生态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IBE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立足全球视野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秉承创业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推动大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培养“时代高才”的核心战略。IBE生态系统有四大支撑点,一是基于“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引领,形成导向支撑;二是基于“通识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机制支撑;三是基于“全球国际村”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实验,形成经验支撑;四是基于“全链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实践(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培育-创业团队打磨-天使投资对接-创业项目的落地),形成成果支撑。在四大支撑的强大合力下,浙江大学探索形成了三大可复制、可推广、可行性强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搭建起“学研产用”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架构。 探索IBE人才培养三大模式 1.模式一:“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综合型培养模式 早在1999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荣誉学院就联合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简称ITP),在国内率先尝试走“工科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综合型培养路径。ITP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专业知识、出色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业素质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智慧的未来企业家。 该模式下,ITP的特点在于:其一,创新招生模式,促进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重组优质师资。强化班每届60名学员从全校理工农医各个大类专业本科二年级的优秀学生中经初选和复试二轮选拔而出,打破了原有院系间的学科隔阂,围绕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相应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复合,精心设计创新创业类课程,凝聚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朝气的中青年教师为学生授课。其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创新潜力,陶冶学员的企业家精神。围绕学生创新潜力的激发,提出挑战性案例,指导学生讨论,走出课堂开展调研活动。邀请产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让学生直接参加企业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其三,自主导向学习,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践型课程设置上着重推进企业见习和创业设计两个实践环节的开发。ITP与许多高科技企业合作,让学生利用假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实习,对企业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然后在创业设计环节中,通过小组形式设计完成实战性的创业方案。目前,ITP的实践平台已经走到国外,与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基地的亚太学生企业家精神协会(ASES)建立了合作,丰富的海外实习和交流经历拓展了学员们的国际化视野。 开班16年来,强化班已培养800余名学生,平均毕业5年后创业率高于20%,远高于浙江大学平均水平,04级强化班学生的创业率高达30%。在2014年,浙江大学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ITP2.0)(如下表),使创业实践色彩更加浓厚,创业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2.模式二:“国际创业教育+海内外互动+海外创业”外向型培养模式 要让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走到国际市场去,最根本的途径是创业人才先到国际平台上去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型创业。为此,浙江大学首创了全球创业计划(Globa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简称GEP)培养模式,把创业生态系统延伸到国际一流平台上去。自2009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美国百森商学院(全美创业管理连15年排名第一)、法国里昂商学院(欧洲创业管理排名第一)联合发起中美法三校联合培养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生的GEP项目,该项目由三个一流的创业人才培养高校分头招生约25名(即每年约75人),然后集中在GEP这个平台上共同学习,每年在三个国家分别学习4个月,采用全英文授课和实践。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视野、交叉文化背景、熟练外语能力、技术创业素质的外向型人才,5年来已经有近30个国家的300多名青年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学习和联合创业,并开始结出硕果,已经有多名国外学生因为在中国学习找到商机,在中国开始创业。 除了GEP这样的国际创业教育平台外,浙江大学还把创业平台直接设到国外去,促进海内外互动。浙江大学与硅谷创业园、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建立了良好的创业互动平台和交流机制,与斯坦福大学、硅谷孵化器联合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每年选拔优秀创业学生到美国硅谷、UCLA商科中心等交流访问,为浙江大学搭建对接世界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沃土——硅谷的海外平台,抢占世界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的制高点,为浙大师生的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 为持续深入地推动国际创业教育和海内外人才互动培养,浙江大学还牵头组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通过与国际创业教育组织合作,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创业教育教席。浙江大学作为“世界创业论坛”的发起单位之一,积极参与打造全球创业资源的交流共享平台,和杭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第8届“世界创业论坛”年会。 为了支撑IBE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浙江大学还延伸形成了以学术研究、专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课程相结合的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成立了亚洲首个创业管理博士点,与国外高校进行创业管理硕士生联合培养,开设创客训练营和创业培训班,开发创业课程,进行全程教学并做专项辅导和突破。 3.模式三:大学生微创业联盟的生态化全链式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指的是以浙大情感和文化维系的,以校友和在校生为主要人才储备的,以浙大雄厚的实力和校友社会资产为核心资源储备的,广泛辐射带动周边的互联互通、动态系统的创业环境和企业家队伍,并由这样的环境和队伍去带动“浙大系”创业成长。 一是科技创业生态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形成“浙大系”并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创业的生力军,就源自浙江大学长期培育形成的“生态化、全链式”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部级校级实验室(1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诸多涉及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实际应用的良好平台,这些平台成为了浙江大学IBE的科技支撑基础,形成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应用园区孵化相贯通的生态基础设施。 二是科技成果集成网络平台。打造了以“微创联盟”为网络组织的专业科技成果整合平台,目前,该微创联盟已经集聚140余支创业团队,业务涉猎机械电子、软件网络、生化环境、文化创意、传媒广告、农林食品、教育培训、服务咨询等类,扩散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生态圈,吸引众多天使投资开始关注、青睐大学生创业。 三是创业融资系统优化。浙江大学设立创业扶持基金用于IBE教育,积极争取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政府的各类创业扶持资金与创业团队对接,建立风险投资联盟提供投资、融资服务,为学生创业团队和社会创业资本架起了桥梁。目前在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累计已超过5000万元;有6个学生创业团队获得500万人民币以上的创业投资,其中最大的融资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元。在浙江大学微创联盟中,到2014年已有注册公司40家,20支队伍拿到创业投资。在浙大科技园中,学生创办的企业达115家,涌现出一批学生创业明星企业。 四是创业辅导系统建设。为了扩大创业生态圈,浙江大学进一步拓展了勤工助学和创业指导中心、创业训练营、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研究与创新俱乐部等校级学生创业组织,以及创业工场等数十家院级学生创业组织,形成生态化、全链式创业辅导体系。在辅导系统的运作支持下,浙江大学平均每年设立1600余项各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辐射近万名学生;举办天使对接项目大赛、蒲公英创业大赛、基于创业平台的创业(PBE)大赛等创业比赛,构筑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集群。 推进IBE生态系统建设的政策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进IBE生态系统建设,浙江大学在面向基于创新的创业政策上,也形成了相应的子系统。在创业政策子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创业资源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政策的支持、教师参与IBE生态系统建设、教师分类管理政策和校企合作促进创业的政策等五个方面的政策。 强化资源汇聚型校内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学校加大对IBE的载体建设支持力度,扎实推进众创空间和创业苗圃建设,启用了1000平方米的学生初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学校正在探索分布式、集聚式、平台式、驿站式以及“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大楼-产业孵化园”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载体,依托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孵化新创意、拓展新思路、形成新事业的窗口和平台。学校对于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启动经费支持,并且按照面积和项目情况给予每年运行补贴。以市场化运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专业化平台,与企业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发布体系,实现产学研之间基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对接。 促进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政策。浙江大学和校外企业及地方政府加强合作,获得师生创业的空间,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2014年,浙江大学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大学生创业苗圃,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大学生创业苗圃专门开辟创业园区,共建2000平方的浙大创客空间。为了整合企业家资源,学校在校企合作上,通过“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企业家创业论坛、创业者导航沙龙等方式,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聘请200余位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 鼓励成果转化活动,倡导教师“阳光创业”。浙江大学健全科技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利益分享制度,支持教师“阳光创业”,形成教学科研活动与成果转化活动间的有效对接,由此构建起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在现有体制下,要教师离职离岗创业,既可能削弱教学和科研的力量,还存在各项制度的束缚,通过鼓励教师“阳光创业”,可以较好地解决产业化过程的技术接口问题,有利于解决产学研合作的问题,还可以快速培养起一支充满活力的基于科技创新的青年创业者队伍。 完善教师分类晋升和分类发展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队伍和成果转化“经纪人”建设,强化人员分类晋升,分类发展,充分调动教师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是浙江大学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动机。学校对从事成果推广的科研人员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机制和方法,对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建立“市场价值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参与市场化成果转化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人员,主要借助于第三方评价和市场化收益方式给予激励。 总体来说,IBE生态系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进一步汇聚社会资源,促进以创新为基础的科技型创业,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技术创新入手带动创业,打破行业的固有格局。通过创新创业吸引创投获得扶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通过IBE文化建设,形成了高技术创业的体系氛围。通过与外部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合作,吸引高校伙伴和社会资源的加入,共同打造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创新的创业生态圈,支持大学生的持续创新创业。 【作者严建华、魏江,单位:浙江大学,严建华为副校长】 |
-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突破口03-01
- 光明时评:为在校生创新创业进一步“松绑”02-21
- 创新创业可折算学分计入成绩02-17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02-16
- 关于公布首批深化双创教改示范高校名单的通知02-16
- 创新创业教育,亟需“升级版”01-05
-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15
- 创新创业:让梦想起航12-15
- 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12-15
- 关于新时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