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卢乐山:一辈子,为幼教

发布时间:2017-06-07 作者:□ 本报记者 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卢乐山,1917年6月15日出生,北京师范大学首任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主任,首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系统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第一人”,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有《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卢乐山文集》《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等。

满头花白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穿着蓝色格子衬衫、米白色长裤和浅灰色布鞋,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卢乐山先生,显得那么淡雅和朴素。见到有些拘谨的我,卢先生热情地招呼说:“不用换鞋,到书房坐下,坐下吧。”

先生的和蔼可亲,顿时让我忐忑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先生精神饱满,怎么看都不像百岁老人,倒是采访期间时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亲朋好友向卢先生祝福生日时,又时时在提醒我,再过几天的6月15日,卢先生即将迎来百岁华诞。

“不年轻啦,上次95岁时他们给我祝寿说我要活到100岁,我现在真的活到了100岁,很知足啦。”卢先生微笑着说。

100年,一个世纪,卢先生始终与幼儿教育相伴随,见证中国学前教育成长和发展。

    “幼教梦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卢乐山先生出生于教育世家。她与幼儿教育结下的不解之缘,首先受家庭的影响。祖父卢木斋(卢靖)、外祖父严范孙(严修)生于清朝末年,他们的“教育救国”理念,主张改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对年幼的卢乐山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卢乐山的记忆里,由于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卢氏幼稚园和严氏幼稚园学习。

“外祖父喜欢跟孩子们玩耍,有时也教我们娃娃游戏,时不时还编个歌谣,弄个九九消寒图,讲些故事。母亲是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的第一届学生,她常常弹钢琴教我唱儿歌。”卢乐山回忆起儿时,语气中有一种历经岁月的自豪。

但忆起对祖父的印象,卢乐山可没那么快乐了。尽管祖父伴随了她32年的成长,但卢乐山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敲得“咚咚”响的拐杖。祖父作为一家之长喜欢“训话”,小时候的卢乐山特别爱哭,家里人总是拿祖父吓唬她。所以,只要一听到拐杖“咚咚”声,就知道是祖父来了,她赶紧强忍住哭声。长大后,卢乐山一听到祖父的训导,总是很紧张。从那时起,卢乐山也切身体会到,恐吓和吓唬对幼儿教育是最要不得的,要和孩子亲密一些。

在卢乐山生活的大家庭里,还有三个姑姑是教师,其中两位还做了木斋学校以及改名后的天津24中校长。

在祖辈的“教育梦”和家庭浓郁的教育氛围影响下,卢乐山后来考入燕京大学教育系本科,并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主修。

在卢乐山看来,自己学习幼儿教育,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像子承父业一样,责无旁贷。

    “幼儿教育可不是婆婆妈妈的事儿,它是一门科学”

在有些人眼里,幼儿教育就是一些婆婆妈妈的事儿,让孩子吃饱饭、睡好觉、不摔跤就行了。大学毕业前夕,立志要去幼稚园工作的卢乐山也遭到身边一些朋友的非议:“当幼稚园教师?那是保姆干的事。你这大学生岂不是大材小用?”

听到这些论调,卢乐山特别反对:“幼儿教育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仅仅游戏是教育,小孩吃饭、睡觉、洗手都是教育。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

为了弄清楚这门科学的真谛,卢乐山在天津木斋学校、北京协和幼稚园工作一段时间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后来还远赴重洋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1950年卢乐山回国,两年后就担任了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首任教研组主任。那年,她才35岁。

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务及教学工作,教研组还要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卢乐山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内心充满感激。为了做到“系统学习、具体帮助、实际锻炼”,她和教师们除了在大学讲课外,还要下园(幼儿园)做教学工作和实习指导,到农村、街道、工厂进行实践锻炼。在那段匆忙的岁月里,卢乐山所在的学前教研组全体教师还系统学习了苏联的《幼儿教养员工作指南》。1954年,教育部幼教处专门委托卢乐山携教研组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5万字的“总编”部分,卢乐山亲自撰写,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任务、手段、内容、保障机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界定。她主张,幼儿园也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项教育任务要求,但不是靠抽象的理论知识来学习,而主要是通过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及表演游戏等来达成。

儿童游戏一直是卢乐山关注的重要领域。儿时的卢乐山在幼稚园学习时,就经常参与玩麻线球、堆积木、猜谜语的游戏;自己做了幼稚园教师后,又增加了一些自由游戏的时间,让那些到园早、离园晚的孩子玩小积木、拨珠子,做“唱游”故事表演。后来在大学做了学前教育教授,她指导首批硕士刘焱完成的学位论文就是《幼儿游戏的研究》。卢乐山发现,通过游戏,孩子们练习走、跑、跳跃及攀爬等基本动作,感官得到了积极活动,他们的语言、思维、想象、注意力等提升很快。

卢乐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到,孩子们在玩商店游戏、娃娃家游戏、乘汽车游戏中,他们也在随机认字,但如果拿着一本书叫孩子们枯燥地认字时,他们就不乐意了。比如,看到红色,老师让小孩子轻松地认识了“红”,而不是写个“红”字让他们念“红红红”;分辨事物的大小,拿个苹果和小豆豆比大小就可以,而不用老师在黑板上写个“大”,就念“大大大”。

“要通过掌握孩子的认知规律,形成与幼儿园相适应的教法。”直至今天,卢乐山仍强调这一点。《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四岁幼儿的独立性》《通过游戏培养四岁幼儿互助友爱》,这两个课题都是20世纪60年代初卢乐山和北师大幼儿园教师合作完成的。

“以前,孩子们入园前不会脱衣服、不会叠被子,玩具也乱放。经过教育,他们不仅自己会做了,有时还主动帮助别人,替小弟弟小妹妹做事。”卢乐山看到了幼儿教育背后孩子们的喜人变化。

    “尊重儿童、研究儿童,促进他们主动发展”

但令卢乐山痛心的是,现在有些幼儿教育并没有遵循孩子的身心成长和认知规律。

比如,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早点将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学会,他们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但卢乐山通过实验发现事实未必如此。“检验孩子能否升入小学的标准,应该重在考察孩子语言发展得怎么样,说话表达是否准确清楚,是否有想象力,而小学教师常常对小孩子考知识性问题,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并且,卢乐山指出,幼儿园“小学化”本身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小孩提前学习了该学的内容,到了小学后反倒觉得学习没意思,老师教的都会了,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不专注、不爱听讲的习惯,最后的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因此,在许多场合,卢乐山针对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小学应按照幼儿园的情况来做工作,根据幼儿园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幼儿园去追小学的要求和进度。

“现在恰恰弄反了,小学要求高,幼儿园就拼命追,这样做不对。”卢乐山发自肺腑地说。

“尊重儿童、研究儿童,促进儿童主动发展。”2010年,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95年园庆时,卢乐山为幼儿园的题词,正是她一生追寻的幼教理念的真实表达。

卢乐山敢于直言,有时简直是一针见血。针对现在有些幼儿园在办蒙台梭利班,作为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国内系统性传播的“第一人”,卢乐山心里十分清楚,有些只是形式上在做,但是否领悟到了精神实质,这是个大问题。“有的班只是套个牌子就高收费,教具也还比较新颖,家长认为这就是好,所以拼命往这个班送。”

卢乐山对蒙台梭利教学法是比较熟悉的。作为第一批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她让学生陈伊丽选择的论文题目是《蒙台梭利教育研究》。1985年,卢乐山出版了专著《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卢乐山一直呼吁,我们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借鉴不能仅仅学点皮毛,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模仿。她说,蒙台梭利教育是要孩子通过这些成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玩教具进行重复学习,然后进行创造,教师主要起促进和辅助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反面:有些教师只知道按部就班使用和模仿,导致孩子一天到晚摆弄这个玩具,却不知道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引导、点拨,激发他们的创造。

“孩子主要是鼓励他们自己玩,但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进度,教师要按进度进行教育。”卢乐山语重心长地说。

看到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家庭、社会也都清楚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卢乐山也会提出一些忠告:尽管现在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像过去随便拉扯大算了,但也要得法。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要盲目跟风。

“我觉得现在有些家长还是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而不是孩子本身可能成长的样子,这个问题不容易马上解决,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成长。”卢乐山对此直言不讳。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我怕跟不上”

尽管70岁时卢乐山从北师大退休了,但她一直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2006年,89岁的卢乐山参加了蒙台梭利教育国际研讨会;2012年,95岁的卢乐山从教育部网站下载了《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逐字进行修改,将意见转送到教育部。当大家钦佩于卢先生对幼儿教育的执着和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时,她谦逊地说:“我当做学习啦,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我怕跟不上。”

然而,卢乐山先生在新生事物面前,与年轻人相比毫无逊色。问起卢先生的晚年起居生活,她乐呵呵地笑着说:“我属于‘没肝没肺,能吃能睡’的人。在我的生活中,离不开的是‘三电’,电脑、电话和电视。”

卢先生说,现在腿脚不那么方便,也不敢像过去那样下楼去锻炼,但会在家里按按摩、做做腹式呼吸、吸吸氧,身体也就舒服多了。家里也会经常有学生、朋友来串串门,自己也常与远在美国的儿子孙子们打打电话,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不寂寞,也不闭塞。

令记者惊讶的是,卢先生用IPAD(平板电脑)也是那么熟练。她笑着说,看到年轻人用IPAD,怕跟不上时代,也让儿子给买了一个,现在用它看新闻、发微信、收看电子邮件,方便得很。马上要过百岁生日了,她还向记者透露,4个侄女这几天一直通过微信视频为自己挑选背心和衬衫。

卢先生还是一个游戏潮人。有时候看书看累了,她就到台式电脑前玩“蜘蛛牌”游戏。有时候中午吃完饭先摆会儿牌再去休息;邀约的朋友还没到,也先在电脑前摆上几次。“前段不少人送材料给我看,腰累得不行,玩游戏就这么半躺着玩,全当是休息了,还可活跃大脑思维。”卢先生笑着说。

当采访结束记者向卢先生致谢时,她摆摆手说:“我耽误你的时间了。尽管这些天来看望我的人很多,有点累,但还是喜欢聊天,这样我自己也变得年轻了。我还愿意跟小孩子在一起,看他们发展得多快。”

在卢先生家的客厅里,邻居家小朋友正拿着水壶为盛开的蝴蝶兰浇水。“浇吧浇吧。”卢先生笑眯眯地说。一会儿,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跑到茶几旁,看到有个铁制糖果盒,家长正制止他打开时,卢先生笑笑说:吃吧,吃吧,糖果就是为小孩子备的。

有着一颗童心的卢先生,注定与幼儿教育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博学慈幼、正蒙笃行、幼教先驱、杏坛垂范”,与卢先生道别后,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几个字。

(光明日报记者罗容海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1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