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但是,教师培训学分制在先行探索的地区实施,暴露了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施中予以改进。
外出培训过于集中,引发工学矛盾。实施学分制管理后,许多培训项目、培训时间集中在中小学正常教学时间内,学校有可能出现同一时期同一学科多位教师外出培训的情况;在培训周期快结束的年度内,有可能出现大量教师集中外出培训的情形,这会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冲击。
本地化培训过多,效果大打折扣。本地培训经费相对要低,有紧急任务还可以让教师请假返校,学校出于培训经费和保障正常教学的考虑,经常引导教师选择本地的培训项目,有的甚至借对教师选报培训项目的审核,对教师选课进行强制干预,导致外地培训选课通过率较低。因此,有些教师长期选择本地培训,但本地的专家资源毕竟有限,培训的内容每年也有交叉重复,接受同一专家、同一内容培训的概率较高,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有悖学分制管理的初衷。
考核虚无化,能力难以提高。一些培训班为了吸引教师选报,获得较好的学员评价,放低了培训考核要求,只要学员前来参加培训,都能顺利通过。这样就造成教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纯粹为了学分而培训,尽管拿到了学分,但自身能力并没有提高。
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参与度不高。许多培训项目都是请专家作报告,专家在台上高谈阔论,大多没有与参训教师互动,讲课结束后更没有实践环节。这种培训呈现的是填鸭灌输模式,使教师的培训参与度不高,新课程理念没有落实到教师培训的具体行为上。
如今,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即将在全国推广,针对探索阶段暴露的问题,现就学分制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教师个人应结合校内同学科教师的培训情况,做好全周期培训安排,增强学科教研组织内部协调功能,减少工学矛盾。教师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学有所获。学校应制定周期内的教学培训计划,统筹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做好教师的选课指导工作,让教师错峰参加培训。特别是对于同学科、同时段外出培训需求,应有整体安排和应对方案。
培训机构应加强省内培训资源的互通共享,建立培训专家库,谋划培训项目时加强教师需求调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安排课程,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和学习汇报环节,促进学员学以致用,展示分享,提高学习质量。
教育部门应做好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与高校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学分互认,达到要求可以申请硕士学位等。另外,可引入第三方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对培训项目的培训质量进行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需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落实,确保专款专用,还要设置外地培训经费的比例,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破除培训本地化倾向。实施学费制管理后,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将大大增加,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3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